李家明
南宋溪口官窑花口瓶
南宋龙泉官窑粉青釉圆口洗
南宋哥窑三足炉
本报记者 顾学文
宋瓷之美,有目共睹,至今还没有其他朝代的陶瓷能企及宋瓷的高度;但宋瓷精品从来不是那么容易收得的。
年前刚在思南公馆结束一场 “朴素之美—李家明宋瓷珍藏展”的瓷器藏家李家明,一过完农历新年,即被收藏爱好者们追着问,计划中的2014年嘉定博物馆宋瓷展将于何时开展。
说起来,拥有不少宋瓷珍品、在藏界颇具知名度的李家明,所学专业并非考古、文博一类,而是室内设计;但诚如年轻时曾连续5年报考美院一样,李家明做事有韧劲,不轻言放弃,收藏古瓷亦是如此。
美得自然不做作,内敛不夸张
能以宋瓷为主题办的收藏展并不多,因为宋瓷之美,有目共睹,至今还没有其他朝代的陶瓷能企及宋瓷的高度,但宋瓷精品从来不是那么容易收得的。
李家明的收藏以高古瓷为主,从战汉时期的原始青瓷到宋元瓷器,陶瓷史上各主要时期、各主要窑口的产品都有入藏。其中又以宋瓷居多,多为景德镇窑、耀州窑、吉州窑、建窑、龙泉窑等众多名窑窑口的代表性器物。
宋瓷端庄恬静、滋润文雅,十分合李家明的心意。“宋瓷的美,在于造型的俊秀,色彩的含蓄,釉质的润透,美得自然不做作,内敛不夸张,与宋人理性、质朴的审美观是一致的。”李家明说。
宋瓷美在釉色。无论是 “雨过天晴云破处”的“天青色”,还是群山茂林的“千峰翠色”,宋瓷把大自然的“美色”演绎得淋漓尽致。
而宋瓷釉色最美者,当属龙泉。
北宋官窑开始流行施厚釉,但很快,王朝灰飞烟灭,同时被毁灭的还有几乎所有的北宋官窑。但很快,南方的临安城又开始歌舞升平,逃亡政府不仅重建起一个新王朝,也重建起御用官窑瓷器形制。南宋官窑以及南宋龙泉最早、最普遍的器型就是由青铜器时代延续而来的、象征着权力与富贵的鬲式炉。
李家明就收有这样一只南宋龙泉粉青鬲式炉。南宋龙泉匠人一脉承继北宋人对于釉色精益求精的态度与技艺,甚至不计成本地层层施釉,使得这只鬲式炉如凝脂,似青玉。
与龙泉瓷含蓄中带有皇家的奢华霸气不同,宋景德镇青白瓷追求的是一种更加文人味的清淡与精巧。淡如湖水的釉色,薄如蚕纸的胎体,行云流水的纹饰,景德镇,这个曾经叫“昌南”、后被北宋皇帝赐封为“景德镇”的小地方,把青白瓷的制作技艺提炼得炉火纯青。李家明的北宋湖田蛋壳钵用的就是景德镇特有的高岭土,洁白细腻,小巧精致得仿若江南女子。
对每一位热爱高古瓷收藏的人来说,拥有一件宋哥窑瓷品,是梦寐以求的目标之一,但除了国内外知名博物馆与拍卖行中屈指可数的少量哥窑名品外,民间几乎难觅真迹。李家明则有幸从收藏前辈高培芝先生处得来一只南宋哥窑三足炉。
宋之后,虽战乱频仍,但金代钧瓷仍波澜不惊地沿袭着北宋钧瓷的特征继续向前发展,其晴朗空明的色彩,一如既往地发生着莫测的窑变。只是,北方游牧民族逐渐在北宋文人的温文尔雅中融入自己的粗犷奔放,一如李家明所藏的那只金代钧窑雪花釉盘。
但在金代,耀州窑却由于原料耗尽等原因,曾经辉煌的十里窑场渐失独领北方青瓷风骚的地位。李家明很幸运,他的金代耀州窑八方龙首杯,是保留了原有风范的精品。
忆及初赏古瓷的场景,内心的感动依然还在
藏品背后,常有故事,或轻快,或厚重。
“与一件好东西擦肩而过,可能就在一瞬间,但要寻回它,却得付出许多金钱与时间,还要备受煎熬。”
对此,李家明深有体会。当他第一眼见到那只南宋粉青釉圆口洗时,心就动了。可当年的他刚入行,对自己的眼力没信心,迟迟不敢下手。咨询各路行家意见,也是说法各异。就在犹豫的当口,东西被别人买走了。之后,李家明虽陆续过手不少粉青釉圆口洗,心中记挂的却始终是最初的那一只。
按捺不住这份牵挂,李家明沿着卖家提供的线索一路追寻,终于从最后一位藏家手中求得了这件宝贝。
这段路,走了3年多。
有时候,错失是因为对藏品的艺术价值与文物价值缺乏正确判断。李家明拥有一只南宋溪口官窑花口瓶。卖家最初向李家明推荐这只瓶子时,李家明没有动心。随着鉴赏水平的提高,他开始意识到这是件非常有价值的南宋溪口官窑器,但这时东西已到了其他藏家手里。“后来,那位藏家资金出现问题,就将瓶子原价转让给我了。”
也有巧遇。
十多年前,李家明路遇扬州郊区一处在建工地,见到挖土机的挖斗从地里挖出一件“灰头土脸”的瓷器。操作工人毫不在意,继续工作—随着一幢幢旧宅被推倒,一片片土地被开发,土里挖出瓷器、瓷片的事儿太多了,不稀奇。
瓷器和碎石烂泥一起被装入挖斗,挖斗开始上升。
就在此时,李家明的身后突然蹿出一位年轻人,发了疯似的扑向挖斗,一手抓住瓷器口,一手紧紧攀住挖斗,企图阻止它上升。操作工人火了,用当地话警告他撒手。年轻人置若罔闻。工人也是个犟脾气,竟然不管不顾地继续升起挖斗。
很快,挖斗升到了五六米高,年轻人的身体在半空中晃荡。眼看工人就要把泥土、瓷器和年轻人一股脑儿倒到旁边的废渣堆上了,年轻人不得不咬牙跳了下来,幸好落在泥地上,才没出事。
李家明都快吓呆了,他上前一问,才知道年轻人是当地的农民,道听途说,以为凡是从土里挖出来的都是古董,这才冒险抢下这件瓷器,可抢下来一看,这哪像是什么宝贝?他不由得垂头丧气起来。
出于同情,李家明用数百元钱买下了这件瓷器,并劝诫年轻人以后不能这么蛮干。回家后,李家明把瓷器扔在角落里,没太理会。没想到,多年后再仔细研究发现,这居然是件宋瓷真品。
收藏讲的就是缘分,而缘分,很多时候由善念成就。
李家明走上收藏这条路,亦是缘分使然。出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他,从小爱绘画,但连续5年没考上浙江美院,不得已去了无锡轻工业学院,却因而成了国内最早一批专业的室内设计师,后作为人才引进上海。又是无意间,他在一位退休的博物馆馆长家中,初识了古瓷的美。“年轻时出去写生,看到老房子,觉得很美,那天看到那些瓷器,就有同样的感觉。”
十多年后,忆及初赏古瓷的场景,内心的感动依然还在。只是,经历岁月的洗练,经过自己的努力,他已从门外登堂入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