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工作者在本县属龙山文化的遗址中发现大量制于四、五千年前的陶器。这些陶器以夹沙灰陶和细泥黑陶为主,前者外施蓝纹,后者外表磨光。考其制法有盘筑、模制、轮制3种,工艺水平在当时居于领先地位。在古麟州城等遗址发现的宋代文物中,有当地民窑出产的碗、盏、瓶、罐等瓷器。其制作工艺比较粗糙,多为白胎黑釉。清雍正无名氏编《神木县志》载,当时县境有王家窑(城东20里)1处瓷窑。另据老者回忆,今永兴乡刘山峁瓷窑亦为清代所办,但具体时间难以确指。上述证明,本县陶瓷生产起源很早,发展很慢。
民国年间,全县瓷窑增为7处。产品有缸、盆、坛、罐、碗、碟、瓶、壶等盛具、餐具及灯壶、灯盏、灯座、火罐之类日用品,均为白胎黑釉,造型朴素、工艺粗糙。抗日战争时期,瓷窑纷纷倒闭。
1949年,在人民政府扶持下,7处瓷窑全部复工,年产日用瓷器2万件。农业合作化运动中,私人瓷窑一律收归集体,成为农村副业。随着商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发达,外地瓷器、搪瓷和玻璃器具占领市场,本地粗瓷产品多被淘汰,只保留缸、盆、坛、罐等少数几种。“文化大革命”动乱时期,多数瓷窑倒闭,仅刘山峁等处继续生产。1970年以来,本县倡导农村开展多种经营,陶瓷业重新振作起来。1986年有4个村办瓷厂、5个个体瓷厂,从业人员总计102人。各耐火材料厂和活鸡兔煤矿也兼产日用陶瓷。生产工艺无大改变,但生产工具大有改进,如将转盘改为电动或机动,减轻劳动强度。年平均产量3万件左右,其中1979年产量最高,达11.95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