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三年里,不论严寒酷暑,一位老人几乎天天出现在晋江安海海东鸿塔片区旧城改造项目的工地上;用双眼找,用双手刨,他拣出土层里即将被丢弃的每一块陶瓷碎片,如获至宝般带回家,清洗干净收藏起来。
他叫许昔尚,今年61岁,安海人,至今已收集了五六十筐、达数万片的陶瓷片。考古人员查看后表示,这些陶瓷碎片涵盖了本地磁灶窑、德化窑,省内闽清义窑、厦门汀溪窑,以及外省的江西景德镇窑、浙江的龙泉窑等多数窑口的陶瓷,年代多集中于宋元明清时期,也有极少数五代时期的青瓷碗碎片,数量之多足以见证“东亚文化之都”昔日对外贸易的繁荣。
本报记者 黄雅珊 戴涵琦 实习生 王嘉馨 文/图
腾出房间保存几十筐陶瓷片
今年61岁的许昔尚原是安海供销社的员工,去年7月退休。三年前,晋江安海海东鸿塔片区旧城改造项目启动后,住在附近的许老经过时无意中发现工地有陶瓷片,出于好奇,他便拣了回来。
第二次再经过时,许老发现土层里又有陶瓷片,就又拣了回来。一而再,再而三,他竟拣出了兴趣,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且看,许老家辟出客厅和一个房间专门放置这些陶瓷片,做了简单分类的陶瓷竟有五六十筐、数万片。
跟着施工车东奔西跑拣碎片
许老说,拣拾陶瓷片之初,可没少被人笑话过,认为他吃饱了撑着。一年后,老伴才开始支持他,还帮着搬运和清洗。有了家人支持,许老更投入了。为了不影响工地施工,他选择工人停工时去拣。比如,有时夏天早晨四时天刚亮,他就跑到工地上去拣;大中午烈日当空,他却忙得不亦乐乎。陶瓷碎片有的是在两三米深的土层里,有的是在一二十米深的古井里被拣出。
即便许老再怎么跑得勤,也赶不上施工车的搬运速度。于是,碎瓷片被运到数公里远的安海镇铜林村,他就跟着土方车去,拣完再搭车回来。
研读书籍方便保留历史遗存
在这长期的拣拾过程中,许老也找来了众多关于陶瓷器的书籍研读,“我拣来的陶碎片有的可以找到与书上相对应的,有的是书上所没有的。”
“拣起这些土堆里的陶瓷碎片,除了兴趣,也希望下一代能看到这些先人的历史遗存。”他说,安海海东鸿塔片区旧城改造项目所在地,位于安海古港的码头边上,原是有着悠悠千年历史的古安海先民的居住区,在历史上的这个片区里,有居民生活区、有码头仓库,也有古寺古塔宗祠,“我觉得这些陶瓷片是文明的记忆。”
泉州考古队队员说,这些陶瓷片包含了黑釉、酱釉、青釉、白釉、青白釉、绿釉和五彩等几乎所有的色彩,种类非常丰富,包含了碗、盘、碟、杯、盏、罐、壶、瓶、盖和盒等。
“这些陶瓷碎片虽没什么经济价值,但对于研究古安海港的发展以及海外交通史都有重要价值。”泉州海交馆馆长丁毓玲告诉记者,许老拣的陶瓷片涵盖自宋以来国内多数窑口的器物,那些有使用痕迹的陶瓷片可能来自安海先民的生活用品,但更多的没有使用痕迹的陶瓷片则可能是安海港对外贸易的残留物。她说,到明代后,在私商贸易时代时,随着古刺桐港这个官方贸易港衰弱,古安海港发挥了支柱作用,一直延续至清朝。
泉州市文广新局博物馆科长何奕斌介绍说,2012年至今,我市进行了水下考古的陆地调查工作,去年又开始了可移动文物调查;为方便市民随时随地逛博物馆,市博物馆也在加快数字化博物馆的建设力度。这些都体现了政府对文化建设的重视,但泉州作为“东亚文化之都”,民间还有很多历史文化积淀,需要更多像许老一样的市民来一起保护这座城市的文化。(首位向96339提供线索的何先生获得电话费5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