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潮州瓷输入“金石气”
说起“西泠印社”,或许每一个关心中国文化史的人都有印象。这个中国最有名气的印社,全球仅有380多位社员,入社者都是书画、篆刻、文史名家。我市艺术家、国家高级工艺美术师李俊,是目前潮州本土唯一一位西泠印社的成员。这位在篆刻、书法、绘画、瓷艺领域四栖的才子,多年来坚持个性创作,把书法、绘画、篆刻的文化精髓融会、运用到潮州瓷的彩绘中,给潮州瓷注入了“金石气”力图创作出更多潮州瓷艺精品。
本土西泠印社“第一人”
在潮州大道李俊的工作室,记者见到了这位传说中的才子。品着工夫茶,我们从篆刻的艺术聊起。“别小看一枚小小的印章,里面可是包含了四种艺术的语言。”李俊掰着手指说,一种是石头的语言,一种是刀的语言,一种是字的语言,还有一种是红白的语言。
他随手拿出一枚刻着“妙不言说”的印章,向记者解说起来:“印章材质是石头,文字用刻刀刻出来,要呈现给观者一种石头、刀的刚健力量,而从文字布局来看,‘言’和‘说’的偏旁相同,我在布局时有意将两者稍微向左上角倾斜,在右下角则避免过多留白来支撑整个画面,看起来就十分协调。”这种对篆刻的心得,是他经过多年的实践打磨才慢慢体会出来的。
说起学习篆刻的初衷,李俊开玩笑说,这于他而言就是一种快乐的游戏。孩提时,他经常和小伙伴一起用刀子在木块上雕刻,那是一种孩童间的游戏。而篆刻从游戏变成梦想,则源于小学时的一次经历。李俊回忆说,当时父亲带他去看电影,电影开始前播放了部介绍西泠印社的短片,他发现这个印社有许多名书画家。从此,西泠印社成为他为之奋斗不止的梦想之地。2011年,李俊凭借自己精湛的书画、篆刻能力,成为潮州本土第一位西泠印社的社员。
陶瓷彩绘中融入“金石气”
篆刻做得好,关键还在于书、画的功夫底子好。今年57岁的李俊,出生于书香世家,爷爷是民国时期韩山师专的校长,爸爸是重点中学的教师,因此他从小就有条件开始学描红和白描,并自幼浸淫于金石碑帖。后来,他又到江西陶瓷学院学习,对陶瓷知识有了系统的认识。正是因为兼具书、画、印、瓷四个不同艺术领域的知识积淀,李俊的陶瓷彩绘有着不同于别人的艺术家气息。这种气息,被他自己称为“融合了书画印的金石气”。
在李俊的工作室里,记者看到一个《事事吉祥》的椭圆缸。这个直径大约40厘米的缸,边缘足有四五厘米厚,看起来十分厚重,缸表面彩绘了一群小鸡和几个大红色的柿子。釉里红彩绘的柿子,表面堆叠了好几层色彩,看上去颇有立体感。“这个器型很有重量,彩绘的内容也必须有厚度,所以颜料彩绘得厚一些。”李俊告诉记者,整个器型的画面构图集中在中心凸起的部位,而题字、落款则处理在上方边缘处,更契合器型的特点。
“有一些潮州瓷的作品是靠着精细技法去彩绘的,缺乏一种艺术的气息,看不到艺术的灵魂。”李俊笑着说,他拒绝做技巧熟练的“工匠”,也拒绝重复、模仿,要做有创作意识的陶瓷“艺术家”。在他的陶瓷作品中,要实现的是陶瓷器型、构图、色彩的完美结合。
追寻平淡生活中的美
有人说,字如其人。这句话放在李俊身上,应该是书、画、印、瓷也如其人。书法散淡飘逸,绘画寻常见味,印章方寸有真情,陶瓷彩绘自然大气,这种融入其作品深处的闲适淡泊之心,便是李俊个人的精神写照。
李俊说,他的作品中要传播的就是这种淡然的生活态度,一种有别于浮躁生活的正能量,一种随缘的心境。他曾经画过几幅用菜根为题材的作品:《菜根滋味长》、《林泉闲居得清静,乐于菜根长结缘》、《菜根已足一餐饱》。“这几幅作品,我就是想通过菜根这样一种普通的东西,表达一种平常日子的满足感。”李俊说,现在城市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的心境也越来越浮躁,很少有时间静下心来体味生活的美,他的书、画、印、瓷作品,就是要寻找生活中那些平淡的美,为人们传播一些向上的、阳光的正能量。
采访结束,李俊起身送记者离开。这时候,记者不经意间发现,他光着脚随意趿着双拖鞋。也许,正是这种随意的生活态度,这种不修边幅的淡然,才让李俊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在喜爱的艺术事业上,在书画印瓷领域不断去攀登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