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山遗珍之陶瓷錞于
錞于是流行于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军乐器,多用青铜制作,其常与鼓配合使用,在战争中指挥军队进退。《周礼》云“以金錞和鼓”。郑玄注:“錞,錞于也,圆如椎头,大上小下,乐作鸣之,与鼓相和”。青铜錞于在山东沂水、江苏镇江、四川涪陵等地的春秋战国墓葬中均有发现。
鸿山遗址出土陶瓷錞于共19件,包括青瓷13件,硬陶6件。陶瓷錞于的形状与文献记载相符,多呈上大下小的深腹圆筒形,中空,顶部有一带钮浅盘,鼓肩,腰部收束,底部为平口。一些陶瓷錞于腹部饰有瓦棱纹或带有凸出扉棱。纹饰以堆塑、戳印、刻划而成的“S”、“C”、“人”字形纹和戳点纹较为常见,偶有波浪纹、网格纹和弦纹。
其中有的陶瓷錞于的钮作虎形(图1),这可能与军事有关。虎是勇猛和力量的象征,中国古代对虎的形象十分崇拜,特别是在军事上,比如古代王侯调兵遣将用的虎符,就是将兵符做成老虎的形状。虎钮錞于与虎符当有异曲同工之意。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陶瓷錞于的浅盘内都有一至两个镂孔,这是透气孔,符合烧窑的科学原理。通过透气孔可以使烧窑时平置于窑底的錞于内所产生的气体得以从中逸出,以防止气体受热膨胀,引起器物变形或爆裂。这反映当时人们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烧窑经验,从而在陶瓷制作工艺上有了重大改进。
关于錞于奏法,云南晋宁石寨山西汉时期的古墓出土铜贮贝器上滇人举行宗教仪式的场面图像为我们提供了演奏实例,其中有两人合扛一木,下悬一錞于、一铜鼓,铜鼓侧悬,錞于则正吊于横木之上,旁有一人执棰击之。
鸿山遗址出土的陶瓷錞于虽为明器,不能演奏也不能测音校音,但为研究我国古代乐器组合和演奏的方式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