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莺歌陶瓷(摄影)肖飞
临离开台北还有半天的空闲,当地的旅游同行一再推荐我去位于莺歌镇的陶瓷老街看看。我本孤陋,心想看陶瓷应在大陆,并没有听说过莺歌。可去看了,竟有些吃惊这里陶瓷的规模和品位。
莺歌陶瓷老街虽不像景德镇和宜兴的丁蜀镇等陶瓷名镇“老”得那么地久远,却也上了年纪。朝北山望去,见有一块巨石形似莺歌鸟栖息在山腰。传说明代名将郑成功率军跨海击败荷兰人,途经此地,得知有一隻极像莺的巨鸟吐雾食人,瘴气蔽天,便张弓搭箭,射穿其喉,巨鸟一声狂鸣,撞向山间,化为巨石,莺歌石因此得名,也为朴实无华的莺歌镇披上一层神秘的面纱。莺歌镇的出名更多地是源于这里陶瓷业的兴起。清嘉庆年间,来自福建泉州的吴岸等人在这里发现蕴藏大量适合塑陶的土壤,加上附近山林广阔,柴薪足供烧?所需,于是便在此定居烧陶,自此开启莺歌人点土成金的歷史。如今,当地许多吴姓居民的祖辈都是来自泉州晋江的磁灶,他们的手艺几乎全与陶瓷有关。两百多年的製陶史,使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镇成为台湾的陶瓷名镇。至今,仍可看见一些被烟炭熏黑的老式砖砌烟?,人们不忍拆除,为的是保存那一份记忆。一代代的製陶人薪火相传,记录下这里的兴盛与荣耀。
陶瓷街位于尖山埔路的一个坡地上,不大的莺歌小镇,竟拥有近千家的陶艺店。街面不宽,约六七米,地面均是用约三寸见方的块石铺成,形成十分好看的图案。刚飘过细雨,地面泛出暗暗的光亮,行走在街上,能够呼吸到一股陶灰瓷土浸润的味道。两边的舖面一般只有一两层,最高不过三层,大多是用绛红色砖块砌成,门面都装饰得十分精緻,店徽和店名恰到好处地镶嵌在门楣或是门侧的显眼处。门口很少摆放陶瓷,即便有,也必定摆放得很艺术。没有叫卖声,店舖的主人要么在安静地品茗,要么是在低声向客人介绍?商品。主人的?装都很考究,女的略施粉黛,透出优雅;男士都显出儒雅,大约是那一壶壶浓酽的甘茗已将他们的心境浸润得温润剔透。我们像是在参观?艺术展,一路看过去,竟捨不得忽略掉一家。先不要说陶瓷的品种,即便是陈设,就已让我开了眼界。陶瓷这种东西本来就是有生命的,它凝聚了製作者过多的心血和灵气,然后通过高温固化下来。这样的生命,绝不可只是随意地堆放在简陋的空间,就如同少女要富养,应当被高雅地陈列。
老街上,有数代经营的陶瓷世家,也有涉足不久的陶瓷新店,他们都努力地打造精品。在这里,每一件陶瓷都少有相同,他们尽可能地将新颖独特的精品奉献给客人。永和街上的贺陶坊,已经积累了近二十年的实作经验,他们将实用陶瓷与山水花鸟结合,搭配精緻的刻画、雕凿,充满了艺术的意趣,每一件都值得久久地把玩。石质釉彩系列作品採取反传统平滑釉面处理,在颗粒状的表面上,绘以鱼群、花草、山水等,立体效果极好。这里的工笔刻画系列作品,以深色釉系为基础,在釉面施以精緻手工,一笔一画勾勒上去,而留白部分给予挑空处理,使主要图形更为突显。这里的陶瓷,触目尽是精品,以至于我们一行竟看花了眼,本计划约一个小时的游程,直延到两个小时还不能结束。我在一家精緻的小店买了四隻中号白色餐碗,瓷质纯洁,碗型圆润,碗底高挑,一两朵粉色小花点缀碗壁,完全不同于眼下在超市里所见到的生活餐碗。回来后每天用来盛饭,便多了许多的回味。如果客人的时间允许,还会参与拉坯、捏陶、彩绘、上釉到?烧的全过程,作品製成后,店家会按照提供的地址寄过来,再远也不是问题。
创意在台北无处不在,哪怕是间小麵馆,也要设计製作得让你如同身处在精緻的艺术氛围之中,那麵条便也有了几分美感,食慾大增。莺歌的西街聚集了一批陶瓷创意作坊,艺术家们坚持自己对生活、社会的体验和思考,所创作出的作品更加多元,更上品位。我在一家艺术坊见到一尊很有创意的咖啡色弥勒佛,约二十五公分,左脚独立,右腿俏皮地向身后环起,脚趾紧扣,面露憨态。塑像线条流畅,生动传神,和传统的弥勒佛造型迥异。著名老字号“林?”的第二代兄弟以创意为己任,哥哥林嘉瀛是玩釉高手,其仿古陶瓷的精湛技法和童趣十足的新颖陶作,耐看耐赏。弟弟林宗宜选择贴近自然的釉药表现,黑白线条传递出鲜明的流动感、质朴味,古意盎然,呈现出自然的律动之美。在我看来,陶瓷和其他的生活物品一样,离不开文化创意。倘若只是模仿,即便製作得再精緻,也很难得到人们的认可和喜爱。我在一家店里看中一把紫砂茶壶,壶盖上以抽象意念把两片陶片製作出类似手掌的造型,前片雕刻如指甲般的方形图案,代表大拇指,后片以四方形图腾代表四指,中间再植入一颗可以转动的圆球,意为“全球在握”。壶身再配合一似椭圆而非椭圆的腰果型外表,让其展现稳重却又精巧的造型理念,使其兼具视觉触觉的优良效果,令人会兴起将它拿来泡茶、品饮的慾望。至今我常常会捧起这把壶品茗把玩,“全球在握”的心真的没有,享受创意的快乐倒是真的。在莺歌,製陶人已把时尚深深地融入自己的生活,又潜移默化地植入到别人的生活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