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产业现状
株洲市以醴陵陶瓷为代表的陶瓷产业历史悠久,产业体系较完善,产品涵盖了日用瓷、电瓷、工业陶瓷、艺术瓷、建筑瓷等五大系列4000多个品种;产量占全省总产量的94.7%;是全国电瓷和日用陶瓷(炻瓷)的主要产区和出口基地。2013年,我市拥有陶瓷企业526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92家,完成工业总产值289亿元;拥有4个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9个中国驰名商标和19个湖南省著名商标或名牌产品,1个国家出口名牌产品;拥有18位国家级大师、146位省级大师;拥有1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7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6个技术创新平台。
问题:陶瓷行业新兴门类占比偏低、装备自动化程度较弱、专业化协作配套程度不高、公共服务体系尚未健全、创新意识不强、专业技术人才“青黄不接”等。
机遇:一是湖南被国家定位为“一带一部”核心区位,国家和湖南省相继出台了轻工产业调整振兴规划;二是发达国家和东部地区陶瓷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三是陶瓷新材料在国防、医药、冶炼、化工、电子信息、机械装备等领域的推广为产业升级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总体思路
按照研发设计—生产制造—检测认证—市场建设—品牌提升—文化旅游产业链循环提升模式,整合研发、设计、市场、人才资源,依托现有陶瓷产业基础,发挥“龙头”企业引领作用,扶持和孵化专业化配套企业,推动陶瓷产业由企业集聚向产业集群发展,提升“醴陵陶瓷”地理品牌影响力。到2017年,将株洲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国内领先的 “现代化瓷都”。
三、发展方向
突出做精、创新和升级,发展高性价比的高端日用陶瓷;融合文化创意产业,设计特色鲜明、文化底蕴深厚工艺陶瓷,推动釉下五彩陶瓷的发展;根据“特高压、智能化”电网新要求,发展高电压等级电瓷电器,开发智能化配电网络产品;引进和研发结构陶瓷、功能陶瓷、生物陶瓷等特种陶瓷,促进陶瓷新材料与我市航空、汽车、轨道交通等产业融合发展;依托本地资源优势,引进大型建筑陶瓷企业和先进陶瓷机械装备,促进建筑陶瓷与陶瓷装备向低碳化、自动化发展;大力发展陶瓷旅游文化和生产性服务业,推动我市陶瓷产业走新型化、高技术化、集约化发展道路。
四、行动目标
(一)到2017年末,完成产值1000亿元,年均增长23.3%;
(二)到2017年末,完成工业增加值350亿元;
(三)到2017年末,完成工业总投资300亿元;
(四)到2017年末,新增2家年主营业务收入过20亿元企业(湖南华联瓷业股份有限公司、湖南旭日陶瓷有限公司)、5家过10亿元企业(醴陵华鑫电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湖南湖南泰鑫瓷业有限公司有限公司、醴陵市阳东磁电股份有限公司、湖南新世纪陶瓷有限公司、醴陵陶润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另外引进2家过10亿元的建筑或工业陶瓷企业)、10家过5亿元企业,100家过亿元企业;
(五)到2017年末,新增国家级驰名商标5-7个,省级著名商标15-20个;
(六)到2017年末,新增10位国家级大师、30位省级大师;
(七)到2017年末,创建3个以上国家级平台,即检测平台、展示平台、创新平台。
(八)到2017年末,新增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5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0个,新增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数量50-80项;
(九)到2017年末,将醴陵经济开发区创建成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十)到2017年末,新增1个以上国家级AAA(以上)陶瓷旅游景区。
五、主要行动
(一)项目建设专项行动
1、着力推进在建项目竣工投产
加大对在建项目的调度力度,充分发挥各融资平台的积极作用,保障在建项目资金需求,加快建设进程,推进建成达产。重点抓好醴陵世界陶瓷艺术城、湖南蓝思华联精瓷有限公司电子通讯陶瓷、醴陵千汇实业有限公司泥釉模中心、湖南新世纪陶瓷有限公司陶瓷酒瓶生产产业园、湖南旭日陶瓷有限公司建筑陶瓷生产线等各类在建项目建设以及后续新开工项目建设,确保建成投产项目400个,项目总投资240亿元。
2、着力推进新建项目落地开工
加快项目申报审批,科学制订项目建设实施规划,推进新建项目选址、用地报批和腾地进度,确保项目落地开工。重点抓好投资亿元以上的湖南华联瓷业股份有限公司石英质高强高级日用瓷技术创新、醴陵华鑫电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核电机等核电力装备用接线绝缘端子研发及产业化、醴陵市阳东磁电股份有限公司特高压绝缘子等静压生产线、湖南泰鑫瓷业有限公司色釉五彩瓷产业化、陶瓷商贸城等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重点产业项目的开工建设,全市新开工项目150个以上,总投资达到100亿元以上。
3、着力策划引进一批项目
根据陶瓷产业发展指导目录和结构调整方向,结合产业现状,积极引进高新技术陶瓷、智能化电瓷电器产品、生物医药陶瓷、陶瓷电商平台等引领产业发展,推动产业升级的技术密集型项目,重点跟踪洽谈陶瓷手机零部件及触摸屏、智能化配电电器、陶瓷医疗器械等招商项目,争取招商引进项目80个以上,协议投资120亿元以上。
(二)企业培育专项行动
1、培育发展“龙头”企业
鼓励龙头企业对中小陶瓷企业进行收购、联合和兼并,鼓励引进国内外大型龙头企业落户株洲,在炻瓷、电瓷电器、工业陶瓷、文化艺术陶瓷、建筑陶瓷等领域培育2家过20亿元、5家过10亿元以上的旗舰企业。以湖南华联瓷业股份有限公司为核心,组建华联瓷业集团,打造成为以炻瓷为显著特色的国际一流日用陶瓷领军企业。以醴陵华鑫电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为主体,组建华鑫电瓷电器集团,壮大成为以特高压套管为代表的国际领先电瓷电器龙头企业。以醴陵经济开发区釉下五彩陶瓷创意园为基地,组建醴陵釉下五彩文化艺术瓷集团,壮大成为以釉下五彩陶瓷为主要特征的文化创意领跑企业。以攸县的湖南旭日陶瓷有限公司为代表,引进和培育一批大型建筑或工业陶瓷企业。以湖南蓝思华联精瓷有限公司为主导,组建醴陵市高新技术陶瓷(工业陶瓷)集团,壮大成为国内先进陶瓷示范企业。
2、培育壮大中小企业
一是培育壮大中小企业大力。培育中能建集团湖南电力电瓷电器厂、湖南泉湘陶瓷有限公司、醴陵市东方电瓷电器有限公司、醴陵市瑞祥瓷业有限公司、湖南省醴陵市特种电瓷电器有限公司、湖南省醴陵市兆荣瓷业有限公司、醴陵市王仙镇仙凤瓷业有限公司、醴陵市高强电瓷电器有限公司、醴陵高峰陶瓷制造有限公司、醴陵市丰德利瓷业有限公司等一批基础好、市场前景好的优势企业壮大规模, 争取年销售达到5亿元以上。支持小型企业升规晋级,新增规模以上企业80家。二是新建一批科技型企业。鼓励全民创业,同时有选择性的引进一批陶瓷相关联或产业链关键缺失的高新陶瓷企业落户株洲,提供最前沿的新技术、新产品,解决产业链薄弱环节,实现陶瓷产业一体化发展。
3、培育专业化配套企业
组建或引进规模化专业化的泥-釉-模配制中心,精心培育陶泥、模具、机械、泥釉、颜料、花纸等骨干专业化企业;组建或引进具有国际水平的专业包装设计制造集团,专供各类包装材料与包装设计,加速陶瓷产业内部的细化分工,实现主辅分离。重点培育醴陵千汇实业有限公司泥釉模配套企业,醴陵市森达纸品有限公司、醴陵市渌苑纸业包装有限公司、醴陵市九龙印务有限公司,醴陵市科发窑炉有限公司、湖南奥特朗工业装备有限公司、湖南醴陵复民瓷业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双龙智创陶瓷机械企业,支持湖南长庆电子元件有限公司瓷介电容器、固态电容项目建设,大力发展电子陶瓷,打造完整坚实的产业链条,不断完善产业配套体系。
(三)园区升级专项行动
1、科学规划园区布局
加快“一园二基地”建设。“一园”是醴陵经济开发区:以醴陵经济开发区为龙头,106国道为轴线,投资50亿元,开发陶瓷产业用地1500亩,建成50万平方米标准厂房、20万平方米公租房。重点选择科技含量高、引领作用强的国内外陶瓷领军企业和项目入园;建设好先进陶瓷研发设计创意园、高技术陶瓷孵化园、文化艺术陶瓷产业园(陶瓷艺术城)等特色园中园。“二基地”是茶陵中国建筑陶瓷产业转移示范基地,投资 30 亿元,开发产业用地 1200 亩,实现4家企业落户;攸县网岭经济循环园内建筑陶瓷基地,投资100亿元,开发建筑陶瓷产业用地2000亩,引进10家左右企业落户。
2、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
结合城市总体规划和园区发展规划,以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为先导,加快建设园区路网、通讯、水、电、气等基础设施,配套完善商贸物流、文化娱乐、商住休闲等生活服务设施,增强园区对产业及项目的吸附力和承载力。重点建设好醴陵经济开发区的国瓷路两厢开发、石宫路建设、园区五星级宾馆、园区公租房、标准化厂房等重点基础设施和服务配套项目,实现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3、加快完善园区功能
创建园区研发体系和孵化平台,引进高端人才和先进技术,为高技术人才和高技术企业孵化提供服务平台。园区高新技术公司和园区建设公司积极实施土地抵押、项目招商等融资模式来不断扩大资金渠道,确保每年融资达到10亿元以上。大力发展园区商贸、商住、物流、公交、宾馆、餐饮等配套服务设施,完善园区配套功能。加快园区融城进程,实现园区与城区的无缝对接。争取在2017年末将醴陵经济开发区成功升格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四)创新驱动专项行动
1、强化技术平台
一是重组湖南省陶瓷研究所。以株洲市政府牵头,整合各方面技术资源,将湖南省陶瓷研究所重塑成为与国际陶瓷先进水平接轨,集工程技术开发、中试孵化、标准化建设、人才培训、信息交流于一体的综合研究机构。二是组建产业联盟。整合湖南华联瓷业股份有限公司、中能建集团湖南电力电瓷电器厂、湖南泰鑫瓷业有限公司等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按照各自优势,对不同领域进行技术攻关,实现联盟内企业创新资源共享,创新成果共享。
2、促进成果转化
强化团队意识,以政府牵头,加强陶瓷企业与清华美院、景德镇陶院、武汉大学、湖南大学、中南大学等高等学府建立株洲陶瓷产业产学研基地,密切产学研战略协作关系,对一些共性技术以政府出面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谈判,企业出资购买技术成果。重点推进高新技术陶瓷产业化,日用陶瓷提质升级,智能化电瓷电器等陶瓷新产品产业化。支持泥釉配方技术、陶瓷成型工艺、节能烧成工艺、自动化成套装备等重大技术和装备的推广应用。
3、突出品牌创新
实施区域品牌和企业品牌双轮驱动,着力提升“醴陵陶瓷”地理影响力,培育湖南华联瓷业股份有限公司、醴陵华鑫电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有代表性的“旗舰企业”。一是宣传品牌。加大电视、网络等媒介对我市陶瓷文化的宣传报道;在城市建设中充分考虑陶瓷文化元素的嵌入;组建企业集团或企业联盟在国内重要专业市场和境外设立品牌形象店;在机场、高铁、高速等重要地段布局陶瓷实体和平面广告,将株醴高速全力打造成一条陶瓷文化路。二是保护品牌。加强醴陵陶瓷文化的挖掘、整理和保护,以及古窑址的开发、利用,新增国家级AAA以上旅游景区1个以上,壮大陶瓷文化、旅游等产业。
(五)搭建服务平台专项行动
1、加快建设陶瓷产业服务中心
整合湖南省陶瓷协会、湖南省电瓷商会、株洲工艺美术协会等资源优势,加快在醴陵经济开发区建设集办公、展示、销售、交流、检测、信息、科研、培训等于一体的“湖南省陶瓷产业服务中心”,强化服务职能,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产业集聚发展,树立株洲醴陵陶瓷大产区新形象。
2、加快建设陶瓷产品展示与商贸平台
引导和鼓励多元化投资,规划建设高档次、集约化、规模化、综合性的产品展示与商贸中心。依托中国醴陵·世界陶瓷艺术城平台,举办“陶瓷文化节”、“陶瓷产品博览会”、“陶瓷产品发布会”等活动,邀请国际、国内知名陶瓷专家学者、企业、主流媒体积极向外推广“株洲醴陵·陶瓷”,扩大我市陶瓷在国际、国内知名度,努力打造成为国内外陶瓷新产品发布、展示、商贸,青少年陶瓷艺术培训,陶瓷文化旅游等多功能的陶瓷国际博览中心。
3、加快建设陶瓷网络商务平台
大力支持行业协会等建立推介陶瓷产业的官网,着力推介区域陶瓷文化。积极推进电子商务、微营销等新型商业模式建设,吸引更多陶瓷生产企业及上下游企业入网,发布供求信息,从事电子交易等业务。同时,加快信息咨询服务建设,依托协会官网和陶瓷电子商务平台,依法定期发布企业、产品、技术、市场等统计信息,建立健全市场信息引导机制。
六、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1、由市领导 牵头,市经信委具体协调负责陶瓷产业发展工作。
(二)政策措施
2、市级财政每年安排一定的专项引导资金,支持重大产业项目建设、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国家或行业标准制定、国产首台套使用和研发平台的搭建。
3、支持企业研发和引进先进技术、先进设备;支持企业采用新工艺、新技术对传统设备进行改造升级;对企业科技研发,科技成果转化或产品产业化生产成效显著的,优先推荐申报国家、省级、市本级科技、经信、发改等部门项目资金。
4、新引进龙头企业或产业链关健缺失和延伸的制造业生产性项目,优先保障用地需求,固定资产投资在1000万元以上的,参照企业“十百千”成长工程、《中共株洲市委株洲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产业园区发展升级的若干意见》等有关优惠政策执行。
5、鼓励企业参加国内外专业陶瓷展销展会,对参加境外专业展销展会的按展位费的100%给予参展企业补助,并给予一定的人员差旅费补贴;对参加国内重要行业展会的视情况给予补贴。
6、对年出口200万美元以上且增速超过20%的企业,按增长额的一定比例给予奖励,对获得省级、国家级出口名牌的企业按规定给予奖励,对在国(境)外注册商标每件商标给予适当的补助。
7、引导龙头企业与中小企业组建产业联盟,抱团在国际或国内重点专业市场设立窗口、品牌形象店,抱团共同开展大宗原材料采购,联合接单,共同参与市场竞争,对提升“醴陵陶瓷”区域品牌影响力做出贡献的团队给予奖励。
8、对为中小陶瓷企业融资作出较大贡献的融资担保平台市政府给予担保风险补偿或奖励,对新增信贷额度较大的金融机构给予奖励,对新增贷款达到一定额度的企业由所在县财政视情况给予贴息。定期举办多层面、多种形式的银行与企业融资洽谈会,促进金融产品和优势项目对接。鼓励支持龙头企业完善股权结构,在中小板、创业板上市融资的给予奖励。
9、对投资密度大、科技含量高、单位面积产出高的投资项目和企业用地优先和优惠。大力推广楼宇经济,降低用地成本和建设压力。
10、争取省委、省政府的支持,建设湖南陶瓷技师学院(筹),培养本地急需和紧缺的陶瓷专业人才。企业人才政策参照《中共株洲市委株洲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株洲市万名人才计划”的意见(试行)》(株发〔2013〕5号)文件执行。同时,由市政府聘请陶瓷业界有名望的专家任市政府发展陶瓷产业的顾问;对陶瓷产业有突出贡献的人员实行重奖。
11、充分发挥陶瓷产业协会、产业联盟等机构作用,对承担政府具体任务的服务机构,采用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给予一定经费的补贴。优先保障湖南省陶瓷产业服务中心用地需求,在报建等方面给予一定的减免。
12、对获得省级以上的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除上级奖励外市里给予配套资金支持,协调各类技术服务平台向中小企业开放。加快标准制定和推进标准化生产,对国家或行业标准的主要完成人和贯标优秀企业给予奖励。
13、鼓励企业利用阿里巴巴、微信等网络平台大胆开拓产品市场,并给予相应的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