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艺术家:朱乐耕
朱乐耕:从小在陶瓷圈子长大
网易艺术:各位网易网友大家好,欢迎收看本期的网易艺术访谈录,我们今天特别开心邀请到著名陶瓷艺术家朱乐耕先生,欢迎朱先生。
朱乐耕:谢谢。
网易艺术:朱先生,请您先自己跟我们透露一下跟陶瓷接触多少年了?
朱乐耕:很长很长。因为我是出生在景德镇,我自己的家离官窑只有十几二十步,父母就是做陶瓷的。
网易艺术:陶瓷世家出身。
朱乐耕:父亲做陶瓷,从小在父母亲身边长大,好象生来就是做陶瓷的。
网易艺术:有一种情况,很多小孩从小就接触,但可能觉得接触太多了,人生真正决定从事这个行业,靠这个吃饭时,可能又会有一些转向,您是怎样一直坚持决定,从始至终要跟陶瓷在一起的?
朱乐耕:有时候人是一种缘分,刚才我谈到了我的家庭出身,我在那个城市,最后我也有机会得到很好的陶瓷艺术的教育,比如从小家里的父亲教育我,陶瓷艺术,传统陶瓷,我家里就是一个沙龙,很多陶瓷艺术家就在我家里,每天都聚会,我从小在这个氛围里长大听他们谈陶瓷艺术,而且后来我也有机会到艺术市场研究所工作,这是景德镇最大的陶瓷艺术场,当时计划经济把老艺人全集中在那个地方,我跟他们学了很多传统技艺,时间很长,很正规的学过,像古彩、粉彩,传统的学过。另外我也有幸读了陶瓷学院第一届研究生,受过很好的高等教育,我的背景里主要是这两大块,特别是后来改革开放以后,我们有机会接触很多国外当代的陶艺,包括一些国际交流,对我的影响,触动很大,一是传统教育,还有一个是大学教育,再就是国际交流,国际眼光,我觉得对我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
网易艺术:我们刚才聊到,其实陶瓷的名字叫China,China和“中国”的英文一样,作为80后来思考,陶艺艺术大师,可能我脑子里不会有太多名字浮现,不像当代艺术,国画艺术,很多大师的名字会在我的脑海里呈现,对于陶瓷艺术的发展,您作为一直从事这个行业的艺术家,怎么看待陶瓷大概的发展状况?
朱乐耕:中国的陶瓷艺术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我们到国外的博物馆,每个重要博物馆,包括大都会,都有中国的陶瓷艺术,非常精彩,中国的陶瓷艺术在16、17、18世纪大量出口到欧洲,欧洲人是通过陶瓷艺术认识到中国的,美丽的中国就是从陶瓷艺术开始,我有一次到丹麦去,丹麦政府送礼品给我,我打开一看,里面是一本安徒生童话,童话里谈到在遥远的东方,在中国,有一个美丽的宫殿,是用陶瓷做成的。陶瓷在他们心目中是很高尚,是梦想中的地方。谈到陶瓷出口,那时候欧洲还不会做陶瓷,他们比我们晚很多很多年,所以陶瓷不仅是艺术,还有它的科技在里面,烧成,是很复杂的东西,那时候欧洲到日本,早期有一个山寨我们陶瓷的过程,都在学我们的东西,基本模仿我们的作品,而且日本陶瓷还签上我们中国的底款,大量烧制到欧洲,陶瓷是非常高级的奢侈品,欧洲王公贵族家里要是没有陶瓷品会感到非常不安,因为这是一种身份的象征。
这几百年来,我觉得中国的陶瓷基本在走下坡路,在世界博物馆基本看不到,因为很多原因,工业革命,中国在这个进程中没上去,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陶瓷又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因为中国富强了,我们的文化艺术也在不断发展,传统的陶瓷艺术也在这个时代不断产生新的变化,以新的面貌慢慢引起世界的瞩目。
网易艺术:当下您作为一直从事陶艺的艺术家,您个人现在有没有力所能及做的一些工作?
朱乐耕:我觉得这个时代,陶瓷艺术发展是最繁荣的时代,艺术家也碰到了最好的时代,国家改革开放后,开放,再加上艺术家工作条件的改善,另外我们对我们的传统陶瓷、传统文化又有了新的认识,这种认识是我们把传统的优秀文化作为我们优秀的出发点和优秀的资源重新认识它,所以在我们的陶瓷艺术里,当今囊括了很多新的思想、观念,这是一个新的时机、新的面貌。
网易艺术:对您来说也是一个全新的感觉?
朱乐耕:对,我本身就从事陶瓷艺术的创作,再加上我也是教育工作者,在大学里带研究生,我也希望培养中国当代优秀的陶瓷艺术家,未来设计和陶瓷艺术表达观念方面有思想的学生,我想他们未来对中国陶瓷艺术的发展一定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朱乐耕作品《中国牛》
陶瓷教育现状:陶瓷学院女生比男生多
网易艺术:老师,刚才您说到您作为陶艺的教育者,我有一个朋友,他的研究生是在景德镇陶瓷学院学的,是一个女生,她说她们那儿的男女比例有一点失调,学陶瓷的女生居多,目前会是这样的情况吗?
朱乐耕:是这样的,我大概在十几二十年前到日本访问,到日本大学,到韩国,我感到非常奇怪,怎么学陶瓷的全是女生,男生没有,寥寥无几,我感到非常奇怪,因为我们那时候大量的学生基本是男生,一个班的女生很少,但现在中国的情况改变了,现在我招的研究生,80%几乎都是女生,男生极少,我在考虑这到底是一个什么现象,我想可能女生比较容易过理想化的生活,因为艺术是很美好的东西,男生可能要考虑生存的问题,因为艺术学习不可能很快让你进入一个生存状态,而是需要很长时间的努力,我估计是这个原因。
《涅槃》
用陶瓷艺术对话环境空间
网易艺术:朱老师前几天在咱们国家大剧院进行了自己的个展,我当时去现场看了展览,觉得真的可以用“震撼”来形容,因为在我的印象里,陶瓷更多是在南锣鼓巷、798那些小饰品,最多也就是陶瓷壁画这种跟陶瓷有关的艺术品,我看了您的展,感觉陶瓷也可以用空间感说话,对您自己,打造用陶瓷这样产生跟环境、跟建筑空间对话的情况,是不是自己也有一些突破?
朱乐耕:在1995年我就探讨一个问题,传统陶瓷艺术要根据当代的社会发展,新的空间,它怎么发展呢?我想,就是生活的陶艺,陶瓷艺术的生活化,陶瓷艺术环境空间的研究,这个空间我觉得未来是有发展前景的。因为中国在发展,城市化不断扩张,城市以商业为中心,负面问题很多,空间挤压,人与人的挤压,交通堵塞,钢筋混凝土的城市,人性是需要一些诗意的,需要自然,也需要艺术,环境艺术在未来的发展应该是很大的,我们要靠环境艺术来调节这种状况,很多城市内地,包括一些空间,都用环境艺术来表达,或者一些建筑空间,用很多艺术和它结合在一起,缓解人们在这种空间里的压力,在国际上,现在国外法律规定要有百分比的艺术,100万拿出1万来建筑环境艺术。
我们的陶瓷艺术这时候又找到了新的空间和突破点,陶瓷艺术的空间和环境艺术结合是非常好的,因为它本身就是土的材料,这次我们展的陶瓷艺术的感觉和工业化形成了很好的对比,很人性,是我们心里很需要的感觉,这次在国家大剧院的展览我主要考虑两个大问题,一是我们的陶瓷艺术怎样和环境空间结合起来,不是在国家大剧院找一个墙壁挂上一些作品,而是和整个环境空间,和建筑穿插在一起,因为国家大剧院是很典型、很现代的建筑。
在这个思考里,我们怎么表达,和空间穿插很好的作品在里面,这是我的想法,这次有很多作品在空间里,大家感觉非常有意思,一些雕塑、一些抽象的器皿,感觉这个空间里需要这样的气场,随着工业化的建筑,比较冰冷,通过陶艺放上去,通过陶艺表达的思想、精神,感觉我们需要这个东西,需要这个感觉,这就是我想的把我们的艺术和环境结合起来。
实际上建筑代表一个时代,我们的作品如何和时代融合在一起,如何在这个时代,以建筑为语言的时代,怎么和它对话,这是我这次个展最重要的思考,所以很多作品是放在这个空间里的。
另外是探讨一个问题,传统陶瓷艺术有很多优秀的出发点,我们的陶瓷艺术在这个空间里怎么表达它的现代性,怎么使我们传统的陶瓷艺术在这个时代有一个很好的转型,探讨本土化、现代化的问题,所以我很多的元素来自于传统,比如宋代的粉彩,我用了很多民间元素,再假如我的一些新的、观念性造型,并不是把传统的完全拿过来,而是很好的提炼,来表达我的新的想法,使我们传统的艺术在当代有很好的转型,它是面向未来的,面向新的人群的,是这么一个东西,包括云的系列,涅盘的系列。
网易艺术:中国牛的系列。
朱乐耕:中国牛也是放在空间里效果非常好,因为这个建筑是工业化建筑,有些是后现代化建筑,但我们的中国牛和风,那些作品散发出来的是农耕文明的符号,农耕文明的符号在当代工业化里,穿插在里面有一种历史感,而且还有中国的精神,因为建筑是西方的,缺少中国精神,我觉得在这个空间里引用中国的文化精神,用现代语言表述,这非常重要,毕竟这是我们在首都,在北京,在这么一个地理位置上,作为中国人,中国文化,在这个空间里应该有自己的表述,我觉得非常重要,这是很好的尝试,这次放在作品里大家反应还是蛮好的。
网易艺术:我看展览的时候听了很多现场观众的反应,他们说,天哪,用陶瓷能烧制出这么现代化的艺术作品,对艺术家来说是不是也是很新的尝试,他们会这样考虑,我的考虑点,会想您烧制这些作品大概需要多长时间?有没有崩溃的时候?
朱乐耕:实际上我研究了很长时间,这个展览是跟韩国济州岛的展览是系列展览,我们刚刚结束在韩国济州岛的一个活动,那是他们请我去做的两个大型壁画,那个壁画很大,28米多的长度,高度也有上十米高,两幅大型的,还有我系列作品的展览,去了很多朋友,包括一些重要的媒体也去了,也是探讨环境空间的艺术,把我们的作品放到当代的环境空间里去,我觉得我们的艺术家有责任探讨这方面的问题,特别是作为陶瓷艺术家,因为自古以来陶瓷就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有它的物质性,反映了他们当时的制作水平,工艺,科技,但它的表述和精神层面是和当时的社会融合在一起,而且中国的陶瓷自古以来就有以气载道之说,中国是礼仪之邦,通过我们的陶瓷器皿表达很多中国人的思想在里面。我们说,美食不如美器,陶瓷虽小,但能表达丰富的宇宙世界,很大的器皿也能容纳个人内心细微的思考。
网易艺术:这次咱们的主题叫做“空间和镜像”,当时您选择作为这个主题来突出展览,有没有什么想法?
朱乐耕:我刚才谈到,主要是把它放在一个大的空间里去,在空间里所产生的感觉它就是有反应,跟空间对话,这是我这次展览的想法。
网易艺术:“镜像”这两个字呢?
朱乐耕:镜像主要是反映,对空间对话的反映,我想我们应该关注空间,关注反应,这就是我们陶瓷所要研究的,你想,人的精神需求也好,物质需求也好,我觉得这是我们要研究的两个重点主题。
《禅意》
只知道收藏古陶瓷的人请醒醒
网易艺术:刚才您聊的时候说,您之前是在韩国,做一个系列的展览,我在思考一个问题,可能在韩国和日本,对于中国一些元素保存的有时候要比我们(好),陶瓷产生于我国,却在别的国家受到重视,不光陶瓷是这样的情况,之前去日本旅游,日本的一些唐代建筑也是很让人印象深刻的,对于陶瓷的状况,您怎么看?
朱乐耕:陶瓷的历史非常悠久,去年10月份云南有一个国际会议,亚洲文化论坛,我谈到了一个问题,中国的陶瓷艺术,我们宋代的陶瓷艺术对亚洲文化的影响,中国的陶瓷艺术,全在韩国,全在日本,特别是中国宋代的茶碗,道家文化的茶碗,强调道法自然,不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故宫的那些东西,它又影响了韩国,韩国后来又影响了日本,日本把道家文化的思想又发扬光大,又影响了整个世界,包括美国现代陶艺,反过来美国现代陶艺又来影响中国,因为中国文化的出发点很多,很丰富的,现在我们看到的儒家文化的东西多一点,讲究精致的东西,实际上中国古代有很多优秀的文化,所以现在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应该是全面的,系统的学习,我觉得很重要。
网易艺术:刚才我们聊了这么多,如果作为普通网民来看,更多关注它在拍卖场上市场的体现,从收藏,作为藏家的角度,作为中国陶瓷,包括收藏,包括升值的空间,您作为艺术家有没有一些自己的观点?
朱乐耕:我觉得中国的陶瓷艺术还是有它的文脉的,有它的传承,另外,当代的陶瓷艺术应该有它新的表述和表达,这是一个全新的时代,应该容纳更多的文化在里面,应该有我们当代人的思想意识在里面,一个是我刚刚谈到的历史,再就是当代新的思想,包括工艺,材料的研究,还有新的观念,我觉得很重要,作为收藏者,都应该去探讨和学习,在这个过程中,现在中国收藏的古陶瓷比较多,但研究还不够,这可能和我们国家的艺术教育有关系,国民素质有关系,很多人不懂得当代的艺术,他只知道收藏古陶瓷,当代的很多陶瓷艺术其实已经很超越了,在材料、工艺、观念上已经超越历史了,我觉得这密是很有意思的空间。
网易艺术:采访前我了解到您之前有去哈佛大学做关于中国陶瓷的演讲,说当时哈佛大学生全体给您起立鼓掌,当时您带给哈佛的演讲讲述的大概是哪些方面的内容?
朱乐耕:我主要是谈到了我的个人创作,通过我的个人创作来反映咱们中国这个时代文化的变化,陶瓷艺术的发展,因为西方对中国当代的陶瓷艺术是不了解的,去全世界博物馆看,在鸦片战争以后整个这一块是空白的,他们不了解中国,现在我们文化的发展怎么样,他们知道你的经济发展,从报纸上能看见,文化发展是怎样的?特别是作为中国有代表性的陶瓷艺术,他们不了解,通过我们的演讲和图片,他们从我个人身上看到了中国陶瓷艺术发展的状况,所以他们感到很激动,很感动。
网易艺术:既然说到这儿,说说您个人的发展吧,您能大概给我们做一个描述吗?比如您可能从小就接触,到后来您自己也会做突破,和空间对话的形式,您大概给我们简单讲一下吧,我们也听一下在哈佛大学享受的待遇。
朱乐耕:是这样的,从小我就学习传统陶瓷,很地道的传统,传统工艺、古彩、粉彩、青花,我是很系统学习的,我就谈到了当时我的学习情况,当时是怎么学的呢?中国改革开放之前,计划经济艺术家的工作条件是有限制的,分工是比较典型的,我们不可能个人做一个白胎,做一个陶瓷材料,个人用窑炉,只有改革开放以后,国际交流频繁,我们有条件买一块土地建一个自己的工作室,因为我们陶瓷艺术家不像一般的绘画,我们需要很大的场地,要建窑,还要有很大的制作作坊,后来我们有了条件,购置土地,建窑,建工作室,在这个过程中又给了我们很多新的条件,我们有条件研究陶瓷作为土与火的艺术,从最开始的陶瓷材料到烧成条件的建立,特别是这些年来的国际交流也拓宽了我们的眼界,比如我们去美国参加美国的教育年会,还有国际上一些重要会议,我们也能了解西方当代艺术最新的发展创造,他们艺术本身的情况,特别这些年来,我们对我们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好的认识,把传统文化作为优秀的资源重新认识,重新开发利用,在这方面我们也不断努力,所以我有这个阶段,一个是做陶瓷彩绘,官窑的,五彩的阶段,原来条件不够,我们只能做一点彩绘,后来我们的观念起了变化,研究了民窑,包括民间青花,以前我们不太认识,我们认为官窑的东西最好,故宫的东西最好,实际上中国的东西不只是故宫,整个中国文化,民间艺术都是我们的艺术,最后我们也聊了我们对材料、窑炉烧成技艺的研究,我们从陶瓷最早的第一步材料烧成来研究,再就是后来观念的变化,像五彩的研究,再到民间陶瓷的研究,比如这次国家大剧院,我也用了很多冯地材(音),民间的手法,表达圆圈的东西,还有五彩云,也是早期的彩绘,但我用新的形式表达,比如造型都是我自己烧的,以前是不可想象的,以前只有国营工厂才可以做,现在我的条件可能比这个工厂强多了。
《农耕时代》
作品从自家的窑里烧出来
网易艺术:朱先生,我可以理解这次大剧院所有展出的陶瓷艺术作品都是您自己的工作室出来的?
朱乐耕:对,都是我自己的工作室出来的,以前的国营工厂不可能做到这一点,包括韩国我在首尔做的音乐厅,一百多吨的材料全是我的工作室烧出来的,现在条件完全不同了,我在哈佛大学讲课时实际是在介绍在中国社会发展的背景下我个人的创作,因为个人是离不开社会的,离不开整个改革开放的大环境,这非常重要,我的父辈就没有得到这种条件,我的父亲也很有想法,但在计划经济时代他就没有得到这种条件,所以我们的陶瓷艺术家在这个时代是最幸运的,我们应该感恩这个时代。
网易艺术:听了您大概的描述,我脑子里好象串起来一根线,可以拎起来,对于您个人的陶瓷艺术经历,可以像线一样串起来做一个认识了,我还很好奇一个点,刚才您说您的工作室这么多作品都可以自己烧制,是不是这期间也有一个过程,这些东西未必一次就能成功,可能要不断地尝试尝试,做成最终的东西,所以我想听听关于您个人在创作方面的困难,或者让您记忆犹新的东西。
朱乐耕:这都不是一下烧出来的,而是有很长的过程,因为我很喜欢探索,固步自封,或是提原来的成绩,这不是我的性格,我喜欢探索,喜欢到黑暗里摸索,喜欢走出一条路,包括环境空间,我觉得也是推开了一扇新的窗户,原来是没有的,通过我们的开拓,又使陶瓷艺术走出了另外一条路,这是很有意思的事情,艺术就是需要不断探索,需要不断适应。
网易艺术:不断探索才能不断创新。
朱乐耕:对。
网易艺术:您的“云系列”,因为我第一眼看的时候感觉有点像日本艺术家草菅民生(音)的作品,有一点点感觉,是不是您想了一点,要这么呈现,但最后在烧制过程中又不断的有新的想法,最终呈现出来,不断修改,不断调整,以至于最后看到漂亮的陶瓷艺术作品。
朱乐耕:对,我所有的作品都是这样,都是不断调整的,我喜欢打破过去的规矩,这个过程很快乐,能找到很多东西,以前没有出现过的东西,我喜欢跟泥巴交流,在交流过程中我们和泥土的互动能给我们带来很多新的感觉,我在这个过程中寻找,寻找一个从来没有过的感觉。这也是创作的快乐。
网易艺术:在接下来的计划中,您个人还有没有一些新的,除了做展览之外,在研究方向上会不会有一些新的需要考虑、研究的地方?
朱乐耕:11月份到12月份的时候有一个展览,东西方陶艺对话,这是近期的计划,我会邀请日本一个最好的陶艺家,叫惠田熊杨(音),也是像我们一样做大型环境空间陶艺的,他比我年长,在日本非常有影响力,很多器皿也做得非常漂亮,还有一个是美国阿富力(音)大学最好的教授,他来参加,另外还有欧洲的考夫曼,他是当今陶艺协会的主席,我们四个人做一个展览,通过我们四个人,展示东西方陶艺的过去和未来,我觉得这个展览很有意思,现在正在做策划。
想用自己的力量改变国人粗糙的生活方式
网易艺术:作为您个人,您的考虑,中国、日本、美国、欧洲,陶瓷和陶瓷不一样,中国有中国的陶瓷,包括技法,我看日本更多是在设计店之类的,平滑的感觉,不同国家的陶瓷有什么不同的特色可以简单总结吗?
朱乐耕:我想通过我们四个人的展览探讨东方陶艺的对话,过去在历史上我们是怎么影响韩国,韩国影响日本,东方陶瓷艺术的语境,再谈到当代的陶艺,西方,美国和欧洲的,他们的思想观念,整个大的陶瓷艺术空间里怎么互相融合、表现,包括未来的发展,做这么一个讨论。
网易艺术:可能您经常去日本、韩国这些国家做交流,您每次看了他们的作品之后会不会觉得自己其实也有一些可以借鉴的地方?
朱乐耕:肯定的,特别是日本陶瓷艺术,你看这个国家在历史上,很多陶瓷是向我们学习的,但他们在工业化发展的同时又保留了民族民间的陶瓷,日本生活用的陶瓷,我们知道日本料理用的陶瓷是非常讲究的,保留了很多民族的生活,这是很优秀的,生活中使用,你到日本吃饭是很感动的,感动的不仅是东西好吃,还有餐具的享受,我觉得当今中国人把这些全丢掉了,我们的生活现在变得粗糙了,我们的经济发展了,但在我们生活中使用的器具变得非常不讲究了,中国是礼仪之邦,在过去历史上,中国人用的陶瓷餐具是非常讲究的,美食不如美器,你看《红楼梦》里是怎么使用陶瓷的,我们原来怎么使用陶瓷,这是一种礼仪,在中国文化里,我们是把它作为象征,原来在一些寺庙里也有一些祭器,它是礼器,代表了中国一种很高的思想,祭祀用的,而且过去中国人讲钟鸣鼎食,吃饭也有背景音乐的,鼎,它是一种象征性的东西,是讲究的,现在我不知道,在北京,我到很多人家里吃饭,他们对器皿不讲究,大家都处在快餐时代,我觉得很遗憾,我去日本吃饭,他们对餐具是非常讲究的,韩国人也一样。现在我到美国,美国人家里也用很讲究的餐具,餐桌上有鲜花,还有漂亮的桌布。
网易艺术:作为您个人,您会在自己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餐具使用,包括家里的布置,会不会很讲究?我很想了解。
朱乐耕:我有专门吃饭的餐厅,有我自己的餐具,我用我自己的餐具,包括这次一个酒店的开幕,里面所用的东西都是我做的,我把壁画上的元素做成了很多的,咖啡杯、茶具,都是我自己做的,因为我想改变这个面貌,我想倡导一种有文化的生活,创造一种我们讲究的生活,也重新拾起我们过去的美好,但是是一种新的表达,让我们慢慢远离那种粗糙的生活,让我们的生活精致起来、讲究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