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古陶瓷的几种鉴定方法
律海明
陶瓷器的仿古之风,自宋代始就已盛行。仿古的目的,有些是出于尊古法祖,传承发展前辈陶瓷技艺;有些是出于当时社会各阶层人士的个人喜好,按需而仿;有些则是出于纯粹的商业目的,仿而牟利。
鉴定古陶瓷,一般有四大任务,那就是:辨真伪、断窑口、定时代、评价值。四项任务的首要是辨真伪。古陶瓷真伪的鉴定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一种是传统的经验鉴定,另一种是应用现代科技手段对古陶瓷进行鉴定的科技鉴定。第三种就是物质自然老化痕迹的微观鉴定。以下就这三种鉴定方法进行简要分析:
一、传统经验鉴定的分析
所谓传统经验鉴定,是指鉴定者在长期的古玩鉴定实践中,依据个人所积累的经验,通过眼看、手摸、耳听、鼻闻等感觉器官,对器物进行鉴别的行为过程,包括“六看”,即看胎、看釉、看色料、看器形、看纹饰、看款识。因此,传统经验鉴定俗称“眼学”,又称“目鉴”。
传统经验鉴定作为一门人文社会科学,它是依据“标型学”,采用排比类推、考证等方法,找出被鉴器物在器形、釉色、纹饰和款识等方面,与所谓“标准器”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由此推断出被鉴器物的真赝,是一种定性判断的鉴定方法。
传统经验鉴定,在鉴定古陶瓷的文化背景方面,其优势十分突出,主要表现在:第一,方便、快捷;第二,能够对古陶瓷的人文社会属性作出比较准确的判断,如被鉴器物的生产时代、窑口、器形、釉色、纹饰及其历史文化价值、艺术美学价值、科技工艺价值和市场经济价值。但是,人的肉体器官作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手段,带有许多自然的、也就是天生的局限性。凭借人的感觉器官,是不可能深入触及到古陶瓷内部的微观层面,从而对其进行正确的认识与判断。就如同人的眼睛看不见物体内部分子运动的情况,分辨不出血液里的红血球、白血球;用人的鼻子闻不到潜在水中的鱼儿的腥味;用耳朵听不到无线电波传达的信息;用手触摸大地,判断不出地下有什么矿藏。也就是说由于人类天生的局限性,便决定了人们在鉴定古陶瓷时,必然存在局限性。自古以来,古陶瓷的仿制者、作伪者,也正是从古陶瓷这些表面特征入手,烧制出外观与真品相似、甚至毫无二致的仿品,以此欺骗收藏者,造成收藏者、甚至专家的误判。
再者,自古以来,鉴定前辈们对古陶瓷的认知,往往是以个人为单位进行的。他们在鉴定实践中,面对自己所遇到的真品与赝品,各自凭借自己的感官去认识、去鉴别,待形成对器物的初步认识后,通过分析、综合、抽象与概括,最后以记忆或文字的形式将这些特征和规律记录下来,这就形成了经验。这种形式的经验是直接经验,也正是由多个人的直接经验构成了广义上的传统经验。由于人的感觉器官存在着天生的局限性,这些直接经验本身也就难免存在不准确、不全面、甚至完全错误的情况,加之历史上遗存下来的传统经验,其中相当部分是通过口口相传、师徒相授而成为了间接经验。这些间接经验又因转述、传抄的失误,常常是变了味、走了调,甚至是面目全非。而这类不准确的间接经验又大量掺杂到传统经验之中,更增加了传统经验的局限性。
同时,我国古陶瓷烧造的历史源远流长,各个时代、各个地区生产陶瓷的窑口众多。在现实生活中,某类古陶瓷既有典籍记载、又确有实物在社会中留存,但至今为止尚未发现其窑址,如五代后周的柴窑、北宋的官窑等。如果袭用传统经验对它们进行鉴定,则无从断定其真伪。即使通过考古发掘已经找到窑址的器物,因其生产时间、地域、原材料的来源不同,加之生产工艺、技术的变化发展,如果按照有限的传统经验,特别是以某个窑口、某个时间段的数件产品作为“标准器”加以比鉴,其结果必然要把那些传统经验之外的器物予以否定,判断成仿品或赝品。这种现象在当今古陶瓷鉴定中是层出不穷、屡见不鲜的。
另外,在已经确认的中国历代古窑中,有的少则烧造几十年,有的烧造时间跨越几个朝代,延续数百年之久。特别是一些质量好、销路畅的窑口,不仅规模大、产量巨,而且因为竞相仿烧,形成了横贯东西、遍布南北的庞大窑系。由于窑口分布的地域广阔,器物胎、釉的材料来源不同、化学组成成分有别,加之各地的生活环境、文化习俗的差异,陶瓷器的造型、纹饰、制作工艺在当时就有一定区别;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变更、人员的变化、工艺技术的改进,器物特征的变化也就会更大。所以,必须承认,任何人都不可能见到同一窑口所有器物,更不可能对它们进行深入地研究,把它们的各种特征烂熟于心。也就是说,包括专家在内的所有古陶瓷鉴定者,对某一古窑口产品所积累的经验还是不全面的、甚至是相当有限的。
还有,古代工匠在生产陶瓷器的整个过程中,从原料的采集、粉碎,到淘洗、练泥、拉坯成型、干燥以及施釉、装饰、彩绘、装烧等,都是凭经验手工操作,偶然因素较多。即使在同一窑中烧出的产品,因器物在窑炉内所放位置不同,受热温度的高低有异,烧成气氛把控的熟练程度有别,闭窑时降温速度的快慢等,都会造成产品特征上的差异。所以,传统经验对同一窑口、同一时期产品的认识,也是存在着某些局限性的。
正因为传统经验存在着诸多的主观性、片面性,所以在古陶瓷的鉴定实践中,所犯错误一方面表现在将“伪”判“真”,另一方面则表现为把“真”断“假”,甚至发展到“宁可错判一万,也不放过一件”的将“真”断“假”的极端程度。
我国地下文物众多,随着史无前例、空前规模的基本建设的开展,加之盗掘古墓、盗挖古窑址、古遗址、古窖藏的非法活动甚嚣尘上,大量的地下文物被挖掘出来。其中不少器物在历史上是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如果单纯依赖传统经验对众多的出土古陶瓷进行鉴定,显然是行不通的。因为在公立博物馆中,有些根本没有类似的器物存在,专门从事古陶瓷研究、鉴定的专家们,连见都没有见过这些东西,就更谈不上对它们的研究,以至于感性知识的积累和鉴定经验的总结了。
虽然,传统经验鉴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是我们坚持认为:科学的经验鉴定是任何时候都不能偏废的、也是任何先进的科学仪器所无法替代的。
二、科技鉴定方法的分析
科学技术鉴定,就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对古陶瓷进行分析、鉴定的方法,又称“科鉴”。目前,按照它们所依据的理论又可归纳为三类:第一,依据化学理论的有“元素成分分析法”;第二,依据光学理论的包括:“激光拉曼光谱仪分析法”、“能量色散型X-射线荧光谱仪分析法”、“可移动式实体显微镜和不可移动式电子显微镜”;第三,依据物理化学理论的有:“中子活化分析(INAA )”、“电子探针(EMPA )”、“原子吸收光谱仪(AAS)”、“热释光分析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等。
科技鉴定方法的优势在于:第一,能够对被鉴器物的自然(物质)属性作出客观的、准确的定量分析和判断;第二,应用范围比较全面而广泛;第三,有利于建立统一的行业标准。
但是,长期的鉴定实践业已证明,其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的。具体表现在:第一,鉴定设备的体积庞大、价格昂贵;第二,又对需要建立准确、可靠、完整、系统的庞大数据库作支撑;第三,无法对古陶瓷的人文社会属性作出判断;第四,某些有损的测试模式,会破坏古陶瓷的完整性;第五,鉴定费用高,绝大多数收藏家难以承受;第六,不能广泛运用于社会市场,普及性差。我们在这里简要分析主要应用于市场的“元素分析法”和“热释光分析法”
1. 元素成分分析法
元素成分分析法,是一种比较断代的科技鉴定方法。
根据陶瓷器物的胎、釉成分进行比较断代的“元素成分分析法”,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微量取样,然后进行化学成分分析;另一种是无损辐射法,它是利用各种粒子(如电子、中子、质子)去激发受测器物的胎、釉,使其发出X射线能谱,再从谱线分析出各种主量、次量以及微量元素的含量,然后把它们与取自同样窑口遗址的标准样本的元素含量作比较,如果两者相符,就可确认被测器物的窑口与年代就是标准样本的窑口和年代;否则,受测器物的窑口和年代就不能确定。所以“成分分析法”同“目鉴”一样,也是一种比较断代、断源(窑口)的鉴定方法。
不难理解,用成分分析法鉴定古陶瓷,除了设备和技术方面的因素外,鉴定结论的正确与否,完全取决于所采集的窑址的标准件,以及用大量的标准件建立起来的庞大数据库。但是,除了少数官窑和一些著名的民窑外,标准件的采集与选定是非常困难的。这是因为,在中国近万年的古陶瓷历史中,同一窑系跨越的地域是十分广阔的(例如磁州窑,就是以河北磁州观台为中心,包括河南的鹤壁窑、修武当阳峪窑、禹县扒村窑、登封曲河窑,山西的介休窑、霍县窑,山东的淄博窑,江西吉安的吉州窑,以及福建泉州窑、四川广元窑等在内的庞大窑系),同一窑系不同产地的胎土和瓷釉的化学成分也有很大区别。一个完整的、可信赖的标本数据库,就应该采集到所有窑口或窑系历朝历代、不同地方所烧制的所有产品的样本,要做的这一点,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许多窑口早已湮没,或者被迭压,再也没有采到样本的可能。而在某一窑口或窑系完整、准确的数据库建立起来之前,元素成分分析法鉴定的可靠性、准确性就很难令人信服。
2. 热释光分析法(也称“热释光测年法”)
热释光现象在300多年以前就已经被发现,1960年国外首次报道
了古陶瓷的热释光现象。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热释光断代已经在考古学和陶瓷的年代鉴定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热释光断代不需要依靠标准器进行比较,所以它是一种绝对断代
的方法。因为陶瓷的胎和釉中含有各种各样的矿物晶体,如石英、长石、方解石等,其中石英晶体含量最大,同时又具有最强的热释光效应。这些晶体当它们长期存在于自然界中时,都会不断地吸收和积累宇宙中各种放射性物质的射线所给予的能量。而这些能量当其在陶瓷烧制的窑炉内,经过900—1300°C的高温后,会全部释放掉,各种结晶体中的能量便归于零,就像是把“热释光时钟”重新拨归为零;但是,从陶瓷器物烧成之日起,该陶瓷器又将重新开始吸收并积累能量,相当于“热释光时钟”重新开始运转。能量积累的多少是与其烧成后存放的时间成正比的。热释光测年的方法,就是通过测量陶瓷器物中所积累的辐射能量,然后计算出该器物烧成后距离现在的时间。
热释光测年法作为一种绝对断代的科学检测方法,具有一定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但是它也存在着难以克服的弊端。首先,它要求在被鉴器物上钻孔取样才能进行检测,这对许多珍贵文物来说,是绝对不能允许的;再者,检测费用太高,非一般收藏爱好者所能承受。不仅如此,近些年来,人们对热释光测年法的准确性也提出了广泛的质疑。仅选择几点加以说明:
(1)热释光测年法,对低温陶瓷的检测比较可靠,而对高温瓷器则无法检测或无法准确检测。因为热释光测年法主要通过检测取样中石英、长石晶体吸收和释放能量的情况而达到目的。低温陶瓷烧制温度低,所含石英、长石晶体保存较好,热释光取样可得到充足含量的石英、长石晶体,因而可检性高;而经过1300°C以上的高温烧制出的瓷器则不同,石英晶体已经被高温熔化而受到破坏,所取样品会发生石英晶体不足的情况,因此也就无法检测或无法准确检测出古陶瓷生产的年代。
(2)热释光无法掌握和利用各地地质元素严重不同的事实,所以对不明出土地点的陶瓷器(民间收藏者所收藏的古陶瓷器基本都是不明出土地点的器物),在国际上都采用所谓“平均值”的方式,强行计量。这种不掌握实际情况的强行计量方法与直接掌握出土环境条件的测量计算大相径庭,经常发生严重误差,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3)热释光测试的αβγ射线的计量,是以地面上的传世品为标准计量,其中穿透力最强的γ射线对地表的穿透力是30厘米,这对地面上的传世品是适用的。但是,出土器物只有极少数是埋在靠近地表30厘米以上,多数是埋在100厘米甚至数百厘米以下,穿透力最强的γ射线也难以达到其深度,能量的储存和测量时的释放必然极少,热释光测量时,常常把这些深埋地下的出土器物,判定为50年以内的新产品,也就带有必然性。
(4)热释光检测人员无法考虑到瓷器烧成以后有第二次受热的可能性,加之目前还不掌握在受到100°C以上的高温后,在多长时间内会释放多少能量,测试结果会减少多少年。因此,凡是曾经高温蒸煮清洗或有其他方式受热的瓷器,热释光测试均不准确,有的减少年份,甚至在测试古老的器物时却得出50年以内新物的错误结论。而瓷器出土后经高温浸泡清洗,或受到某种射线照射的情况,在民间是常有的事。所以用“热释光分析法”给古陶瓷断代,其准确度要受到诸多条件的限制,存在着难以克服的局限性。
三、物质自然老化痕迹的微观鉴定
“微痕鉴定”作为一门科学,主要是通过对事件发生后的内在或外在的痕迹表现,推论出导致这些痕迹发生的原因或过程。痕迹学是对时间的反向指证,它同“与时间有关的所有信息”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微痕鉴定是研究过程系统中各子系统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发生信息传递、交换的规律和特点,以及研究接收和破译这些信息。微痕鉴定发展到今天,已经广泛应用于侦查、文物考古、古陶瓷鉴定等多个领域。
陶瓷是由不同的晶相、玻璃相、气相等组成的复合体,它们的显微结构特征都要受到陶瓷的化学成分、晶体结构以及工艺过程等因素的影响。显微结构中包括主晶的含量、形态、大小,主晶相间的排列关系,主晶相与非主晶相的相互关系,晶相与其他矿物间的关系等。有鉴于此,现代科技便采用显微结构技术对古陶瓷进行研究和鉴定。显微结构分析技术就是利用光学系统或电子光学系统的设备,观察肉眼所不能分辨的微小物体形态结构及其特征的技术。
在古陶瓷的显微结构研究中,对其胎、釉尤其是中间层的晶相结构分析已成为常用的研究手段。针对古陶瓷这种复合多相材料而言,光学显微镜是一种非常实用的结构分析方法。通常情况下,在古陶瓷的胎、釉显微结构观察中,一般可观察到瓷胎中的主要物相为石英、长石、云母、莫来石、铁钛矿物和少量的其他矿物,还有少量的玻璃相。在釉中,除了大部分的玻璃相外,通常还有少量的残留石英、气泡,而在某些种类的古陶瓷釉中还存在一些析晶(如铁的氧化物析晶、钙长石析晶等)。根据这些显微结构观察的结果进而可对古陶瓷的胎釉配方、原料种类、原料处理,尤其是烧结状态等进行印证分析。例如,胎中莫来石晶体的大量出现就意味着烧成温度较高,而胎中玻璃相的出现也是胎体烧结的重要条件。
实际上,物质老化痕迹的微观鉴定是传统经验鉴定的延伸和发展,是在借助传统鉴定在判断古陶瓷的器形、纹饰、款识、价值等社会属性方面有显著优势的基础上,探索古陶瓷的内部,研究其内部的变化规律,和传统经验优势互补,使传统经验鉴定插上科学技术的翅膀,更好地为研究、鉴定、保护、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瑰宝——古陶瓷服务。
律海明
二〇一三年十二月十九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