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2013年是“互联网金融元年”。中国最大的互联网公司,阿里巴巴,腾讯,和百度,都在允许的范围内全面介入金融,涵盖支付、小贷、基金、保险、理财以及网络银行。
“介入”这个词实际上无法描述互联网金融的爆炸式增长。其最具代表性的事件是阿里巴巴和天弘基金在2013年6月发起的余额宝,半年多的时间从零做到了5000多亿元的规模,一举成为中国最大的基金,并荣登世界十大基金之席。原来中国规模最大的华夏基金,以3000亿元的资产规模被远远甩在身后。
“宝宝们”直接冲击的不只是传统基金业,还有银行的活期存款、理财业务和支付业务。2008年时马云曾经说过:“如果银行不改变,我们改变银行,我坚信这一点。”如今,互联网金融真的开始给金融机构带来痛感和焦虑感,并在2014年的两会期间引发了从金融机构到监管当局的大讨论。
争议互联网金融
互联网金融这个名字本身也带来争议,代表了对未来的不同看法。有人说,在互联网大潮的今天,所有行业都需要使用互联网,又何必单单在金融前面加上一个互联网?另外,国外的互联网或电商巨头如谷歌、亚马逊等都很少直接介入金融。互联网公司做的金融业务在美国金融体系里微不足道。如果金融和互联网都更发达的美国是中国的明天的话,那么互联网金融也走不远。
另一派则认为,金融机构使用互联网其实是金融互联网化,而非互联网金融。互联网公司由于其平台和大数据的优势,加上互联网精神,能提供现有金融体系没有的服务。更激进者则认为,互联网革命可以让很多金融产品和服务去中介、脱媒,产生一个既不同于直接融资也不同于间接融资的第三方渠道。
互联网公司为什么可以做金融?互联网金融可以走多远?其对传统金融行业的冲击会有多大?对这些问题的探讨不只有学术意义。
去年一个特别有趣的现象是,互联网金融的爆炸式增长远远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期,包括做互联网金融的企业本身。互联网公司在大举进军金融的过程中,其战略布局、人员配备和风控都在“边打边走”的学习过程中。无论对金融机构、互联网公司和监管当局,对这些问题的理解和判断也就至关重要。
笔者想提供一种有别于现有思路的互联网金融的历史观。在我的历史观里,商业的本质在过去几百年中不曾改变,这个本质就是通过某些交易渠道提供有需求的产品和服务;金融是为这个本质服务的,其兴衰也依附于商业的兴衰。在这个历史观里,互联网,犹如以往的技术革命一样,并不改变商业或金融的本质,其带来的是对渠道和产品的冲击。
从这样的角度看互联网金融,我们会多多少少产生天下无新鲜事的感觉。历史则会成为判断未来的有力武器。我们也会发现17世纪的荷兰、19世纪的山西晋商、去年成立的上海自贸区和互联网金融,都在遵循同样的商业和金融逻辑。
荷兰、英国与金融
17世纪,海上马车夫荷兰兴衰的故事相信很多人都读过。今天用金融的历史观来读,可能别有滋味。
十六世纪哥伦布等探险者的发现开启了世界远洋贸易,也给本来处于欧洲边缘的国家,包括西班牙、葡萄牙、荷兰和英国带来了百年不遇的商机。在这个背景下,荷兰首先经历了船运的技术革命。十六世纪后半叶荷兰制造的“大肚船”、“大帆船”等,效率高、容量大、造价低廉。造船业的发达带来了航运业和贸易的发达。
国际贸易发达的区域需要什么支持?需要结算和支付服务。1609年,阿姆斯特丹银行成立。今人提起银行的诞生会想到意大利,实际上是荷兰人给了银行最重要的功能:信用和支付。阿姆斯特丹银行接受各国的金属货币,然后折算成自定的信用货币登记在册;存款人可以依此信用与他人交易。
为了让这个支付银行有信誉,阿姆斯特丹政府提供了专用的保证金。阿姆斯特丹银行接受存款,提供转账和开支票的业务,但是并不提供贷款。这个状况一直持续到1683年。信用和支付功能对贸易的作用是巨大的。商业和金融共同发展,阿姆斯特丹是当时世界上无可争议的贸易中心,而阿姆斯特丹银行也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多边支付体系的结算中心。
阿姆斯特丹尝试的另外一项金融创新是众所周知的永久股份制。1602年,为了支持远洋商业活动,荷兰政府集合民间资金成立尼德兰联合东印度公司。一开始这个公司和现在的开放式基金颇为类似,投资者每年得到分红,并可以赎回资本。由于这种不稳定的资金供给方式不匹配远洋投资的不定性,1609年,东印度公司宣布资本不可再赎回,只可转让。为了满足股票转让需要的流动性,股票交易所应运而生。另外,为了提高决定效率和代表性,东印度公司成立了董事会,做投资和分红决定。至此,我们今天习以为常的永久股份制、董事会制度和股票交易所产生了,其目的是满足商业的融资需求。商业是金融的基础。
接着再讲阿姆斯特丹银行。当阿姆斯特丹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贸易和资金集散地之后,无论从贸易需求和资金供给的角度来说,信贷服务都成为了自然的选择。1683年,阿姆斯特丹银行在做结算和支付70多年后,开始提供信贷和承兑业务。荷兰商人能够以3.25%的利息得到贷款,而很多其他国家的利息则翻倍。由于资金充足,该银行不但为贸易商服务,还贷款给各国政府。荷兰成为世界金融中心。
让我们总结一下,荷兰的兴起源自造船业的技术革新。技术革新带来国际贸易,贸易产生对结算和支付的需求,结算和支付带来资金,进而产生信贷。船运、贸易和金融的结合使荷兰成为17世纪最强大的国家,包揽超过一半的世界贸易。
这段历史生动地告诉我们,结算和支付功能是银行最重要、最基本的功能之一,排在信贷前面。我们把钱存在银行里,最重要是为了信用支付的便利,其次才是对利息的要求。
那么荷兰是怎么衰落的呢?荷兰的衰落源自另外一个排他的贸易和金融平台——英国——的兴起。
英国在17世纪通过三次英荷战争,没收了荷兰几千艘船,沉重打击了荷兰的船运和贸易。随后发生的是工业革命和由此产生的对国际贸易和金融的需求。由于英国贸易平台排斥荷兰,十八世纪初荷兰还占世界航运的25%,但1720到1820年间,英国每年出口增加2%,荷兰则下降0.2%。到1820年,英国已经占世界航运的40%,而荷兰则下降到约2%。在贸易兴起的同时,英国学习荷兰大力发展金融业,英格兰银行逐渐取代阿姆斯特丹银行成为世界结算中心;英国取代荷兰成为新的贸易、金融和殖民帝国。
让我们总结一下这个故事所包含的商业与金融的本质。第一,商业产生对金融的需求,金融则成为商业发展的重要支柱。只要当时的金融体系没有提供满足需求的服务,金融创新的发起者(如荷兰)并不一定需要金融的“DNA”,也就是说,其发起者在早期可能是缺乏相关行业经验的。
第二,金融的崛起源自商业的需求,后者的没落也往往拖累金融;一个新的商业和金融平台的崛起可能直接或间接导致另外一个平台的没落。第三,为支持商业,银行最重要、最基本的功能可能是支付,其次才是信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