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陶瓷从未自我标榜为艺术,但它在世界艺术史上的贡献举世公认。而当今中国陶瓷界无不高举艺术旗帜,名家大师更是比肩接踵,却不仅无法跻身国际陶艺之高端舞台,还可能是中国陶瓷史上审美水准最低的阶段。
子曰:“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中国古代陶瓷在审美上历来重视“取法乎上”。代表当时社会最高审美的文化阶层直接影响着陶瓷的设计和制作。皇家御制、文人定制是影响中国古陶瓷审美最重要的因素。唐代的秘色瓷,宋代五大名窑,历代文人茶事、香席和文房陈设瓷等乃至此后历朝官窑以及高端定制瓷,其设计往往有文人士大夫、画师,甚至皇帝参与,至少他们的品味左右了设计。即使许多民窑普通器具,也深受文人诗词、书画等的影响。制作上有精粗之分,但雅文化的高品位审美无疑是取法的对象。元、明、清三代,中东和欧洲的皇室、贵族定制,形成中国陶瓷史上著名的外销瓷。其中既有中国的陶瓷设计风格影响到西方的设计,也有某些中东和欧洲皇室的定制来样影响了中国本土的陶瓷艺术风格。所以说,中国古陶瓷的辉煌离不开文人高雅文化审美品位与民间能工巧匠的结合,也是东西方高端审美碰撞产生的精萃。
然而,时至今日,中国陶瓷艺术却似乎与高端审美脱节了。以各种瓷都为藩篱的“割据”,使得陶瓷陷于乡村审美的层面,而无法跃升至更高的审美境界。低俗审美成中国陶瓷的主流,既与过去荒唐岁月对高雅文化的摧毁、割裂有关,也与这些年来的市场误导有关。市场唯大师称号论价,而忽视了一些大师本身审美素养欠缺。工艺美术类的大师称号设立,初宗本为保护传统手工艺,使得那些文化程度较低的杰出老艺人获得类似副教授待遇的物质保障。不料,后来“大师”职称比教授还吃香。有位拥有教授职称的著名学院派陶艺前辈,本是大师称号的评委,但常被人视为低于大师,后来不得不给自己也补了个大师称号。
官场腐败,雅贿盛行也是陶瓷低俗审美盛行的原因。贪腐官员对陶瓷艺术品的收藏,非为审美,乃为贪财,又因其本身大多缺乏艺术鉴赏能力,只能一看职称,二问行情。这也加剧了陶瓷名家作品在市场上的行情炒作,以符合雅贿对含金量的要求。
文化和艺术素养较低的制作者与相近审美水准的购买、收藏群体相结合,使得低俗审美在陶瓷工艺领域风靡一时、势不可当。而匠气十足的低级审美名家作品在市场走红,又进一步误导了我国这些年来陶瓷艺术的创作走向,误导了大批陶艺家和收藏者。以艺术和学术态度进行创作的陶艺家及其作品,在中国陶艺界却被边缘化。
低俗往往披着艺术的外衣招摇过市。
当今的陶艺名家大师大多以在瓷器上画画为能事。他们拉坯、烧窑都靠别的工匠,自己只是在瓷坯上作画,但画的品位大多匠俗。会画几笔,在农村往往容易被视为有文化,懂艺术。然而有些陶艺名家的画如果不是画在瓷坯上,而是画在纸上,不过就是深圳大芬村批量生产行画的画匠水平。还有的陶艺名家,摹仿国画大师作品,仿得还不到位,却卖得比他摹仿的对象还贵。再差的画,只要画到瓷器上就好像嫁入了豪门。
还有一些貌似前卫的陶艺家,利用国内陶艺界、学术界、收藏界对国外当代陶艺以及西方现当代艺术的知识局限,一味摹仿、抄袭西方现当代艺术作品和陶艺作品,还号称创新,也博得不少眼球甚至舆论好评。
艺术审美鉴别是建立在深厚的历史积淀和广泛的对比基础上的。俗话说,不怕不识货,只怕货比货。中国陶瓷艺术当今的低俗现状,主因在于创作者、评审者、收藏者眼界有限造成的审美能力低下。然而,随着国人眼界之开阔,国内藏家的审美能力日渐提升,尤其未来文化艺术素养更高的年轻一代收藏者接替“土豪型”收藏者后,情形势必大变。低俗的陶艺作品和真正具有艺术性的作品,都将各归其应有的位置。
责任编辑:小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