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建陶,淄博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历史——齐文化发源之地,制陶业传承五千年,源远流长;城市名片——“淄博陶瓷,当代国窑”,日用陶瓷、美术陶瓷驰名中外;体量——高峰时期,拥有建陶企业252家,395条生产线,年生产能力达12亿m2,居全国第二;产业配套——窑炉、球磨机、自动化设备、色釉料、墨水等配套企业一应俱全,除佛山,绝无第二;产品品质——瓷片美誉业内外,木纹砖惊艳佛山陶博会。
然而,即便集结诸多优势于一身,淄博这片星棋罗布着200余家陶瓷企业、千余个陶瓷品牌的土地上,却没能诞生一家在中国建陶版图内可以发挥一定影响力的强势企业,以及一个在全国耳熟能详的知名一线品牌。
有培育品牌的土壤,却没长出品牌之树,厚生产而薄营销的畸形经营模式,造成了生产与营销的长期脱节,这样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淄博建陶业的健康发展。
低价冲击下的产品滞销
“今年(淄博)瓷片的形势很严峻,现在已经停了十几条,接下来将大面积停窑。”
6月20日,来到淄博采访的第一天,在狮王陶瓷总经理刘宝的办公室,记者得到这样一个看似耸人听闻的消息。随后,这一说法在记者的多方调查了解下均得到证实,而且更有甚者称“淄博瓷片如今面临的滞销局面前所未有”。
按照常理,瓷片是淄博陶瓷的一张名片,因品质卓越,花色丰富且更新快,而广受行业及终端认可,甚至一度被公认为“在部分性能上已绝对超过广东”。
这款曾经令淄博引以为傲的优势产品,何以至此?
带着疑问,记者先后拜访了多家淄博陶企,采访中,问题的矛头无一不指向了周边产区的“低价冲击”。最近两年,山东临沂、河南、河北等周边产区强势崛起和重振,对淄博形成了“兵临城下”的围剿之势。日产能过4万m2、4.5万m2的大产能瓷片生产线陆续上线,规模化生产衍生的低成本、低价格,迅速冲击了淄博原有的瓷片市场,加之年初以来国内建陶销售整体行情的惨淡,市场竞争更加激烈,淄博瓷片的生存空间逐步收窄。
淄博金亿陶瓷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国良说起当前的产销形势,毫不讳言,“公司现在的地砖供不应求,瓷片却正好相反,完全没有订单计划,产销率只有80%,但这还算好的,很多厂都在50%~60%徘徊。”这位上世纪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的淄博人向记者坦陈,与周边采用低价策略倾销的产区相比,淄博的产品完全没有价格优势。
淄博一家要求匿名的知名陶企负责人亦称,不同于淄博,周边产区在销售上追求“零”库存和质量的“零”保证,以薄利多销的方式,将价格战进行到底,同规格产品的平均价格要比淄博低出40%,“根本就没法比”。
不惟瓷片,与2013年旺盛的市场需求和火热的销售形势相比,在今年急转而下的冷清形势下,无论是在去年供不应求的抛光砖,还是产能急剧扩张的微晶石、全抛釉,销售状况都是一片萧杀。
“现在还早,真正的考验是在七、八月份。”在张国良看来,在外部环境的倒逼之下,今年是淄博内墙砖企业转型与更新换代的重要节点,“企业能突破就突破,不能突破,则可能面临倒闭。”采访中,这一说法与淄博其它陶企负责人不谋合适。
张国良口中的转型指的是“做品牌”。在淡季,通过品牌、服务等软实力的提升来提升产品附加值,成为淄博陶企寄望从价格战泥潭中自拔的理想方式。“事实也证明,越是淡季,雅迪、狮王等淄博产区的品牌建设先行者,优势就越明显。”张国良说,这些强势企业不但未受影响,反而都实现了逆势扩张。
但对于绝大多数没有自主品牌,仅靠“代工”维持生计的企业而言,随着淡季的深入,至竞争的肉搏战酣盛之时,将不得不面临艰难抉择的两难境地:停窑,工人怎么安置?不停,库存如何消化?
突围之道
实际上,发展建陶产业,淄博拥有诸多得天独厚的优势。从历史上看,淄博是齐文化发源地,制陶业传承五千年,日用陶瓷、美术陶瓷驰名中外,有浓厚的陶瓷底蕴;在产业配套方面,窑炉、球磨机、自动化设备、色釉料、墨水等配套企业一应俱全,产业集群化优势明显。
此外,产品品质十分卓越,种类丰富齐全,无论是微晶石、全抛釉、木纹砖等高端产品,还是腰线、地脚线等产品配套应有尽有。
这些都是淄博建陶产业品牌化发展的坚实基础。
“但很多优势条件都被淄博企业完全忽略。”山东义科节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姚长青说,如“淄博陶瓷,当代国窑”的地域品牌,淄博政府通过斥重金在全国广泛宣传,已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力和知名度,这么有历史底蕴的地域品牌,淄博却没有一家企业好好利用,反而都打着“佛山品牌”。
姚长青指出,淄博砖的质量并不差,这是行业公认的,为什么没能形成自己的品牌呢?“我觉得淄博企业应该在品牌意识、品牌定位以及商业模式创新三个方面进行深思。”姚长青介绍,他曾问过很多企业:“你们的品牌定位是怎样的?”但基本上没有企业能够说得出,他建议,淄博企业应该重新审视自己的品牌定位——“做怎样的品牌”、“面对怎样的受众群体”。
他还建议,针对当前淄博陶企“单兵作战”能力薄弱的现状,企业可聚势合力,整合现有优势资源,通过兼并重组的方式来扩大企业实力。如可否在淄博形成一个大的营销品牌,然后通过该营销品牌去完成兼并重组,或者将该品牌推向资本市场。
这一说法得到了孙红霞的完全认同。孙红霞认为,现今绝大部分淄博陶企的实力较弱,难以支撑品牌化发展的巨额投资,需政府部们的扶优扶强统一规划。
她介绍,对于未来淄博陶瓷的品牌化发展,中国财富陶瓷城曾在一次论坛会议上向淄博市政府提出了两点建议:首先,陶瓷产业如何发展,市政府要有明确的目标方向,要有5~10年的中长期规划;其次,由市政府牵头,通过市发改委来帮扶一批优质企业走上市道路,通过资本市场来募集资金、做大做强。
事实上,在淄博的产业结构中,陶瓷仍是重点支柱产业,早在2012年底,淄博政府就曾针对陶瓷产业发展现状进行了摸底调查。在本报记者掌握的一份未经公开的《淄博市关于陶瓷产业发展规划指导意见稿》(以下简称“意见稿”)中,对建陶企业的兼并重组做了详细说明,并支持优质陶企通过重组、联合、兼并整合的途径,向集团化发展,做大做强。
在品牌建设与打造方面,意见稿指出,淄博建陶部分产品质量已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单纯产品质量上已可以与广东、华东地区的优质品牌企业相媲美。然而,在品牌建设上,淄博建筑陶瓷却远落后于上述地区。这也是淄博建筑陶瓷以贴牌为主的原因所在,加强品牌建设是未来淄博建筑陶瓷最为关键的任务之一。
意见稿还对如何发挥政府引导功能,创造培育品牌的环境和成长空间,鼓励企业树立自主品牌,维护区域品牌,集中淄博建筑陶瓷优势,突出区域特色,展示“好瓷砖,淄博造”的整体形象做了重点说明。
在众多淄博行业人士看来,依托天时、地利,在政府部门的引导和大力支持下,经陶企的持续创新和努力,淄博建陶未来的品牌化发展将大有可为。
一位不愿具名的淄博行业人士说:“江西太阳陶瓷的年产值为20亿元,上市公司湖南天欣科技也是业内较为成功的案例,既然江西高安、湖南岳阳都能够培育出区域性强势企业,并在整个行业内都具备一定的影响力,而淄博拥有更多的优势条件,为什么就不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