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丽蓉,1983年2月出生于湖北荆州,毕业于湖北地质大学,是古陶瓷学者孙洪琦老师唯一的关门女弟子,现为孙瀛洲纪念馆馆长助理,孙瀛洲古陶瓷研究所助理,艺术品鉴赏培训导师。多年来配合老师参与了《中国大百科全书》“文物卷·博物馆卷”、北京故宫和台湾故宫合编的《国宝荟萃》以及《中华文化大辞典》、《中华文物鉴赏》等大型图书中有关陶瓷条目的撰写。发表陶瓷鉴定口诀方法十余篇。她出身于书香门第,父亲乃原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湖北办事处主任,母亲亦是办事处编辑,她从小就有很好的艺术的熏陶,并受过良好的教育,撰写的多篇文章散文经常在杂志报刊上发表,目前在孙洪琦老师的引导下,潜心钻研,快速掌握了瓷器鉴定之密码。下面是记者对龙丽蓉的采访内容。
记者问道:“目前瓷器收藏是个很热门的话题,您能和我们分享下您是如何看待收藏?”
龙丽蓉回答:“瓷器作为承载中华民族历史血脉之传承的文物古玩之一,收藏它们,起码是对历史遗物的尊重,通过收藏让更多的人能感受到历史的存在。通过研究和论证,可以让我们正确的矫正历史错乱,领略曾经的历史原貌,品味它们的工艺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这就是收藏的意义。”
收藏顾名思义名为收集保藏,一般的收藏大家都会考虑材料的稀有性、不可替代性、保值升值性、艺术观赏性、保存性等因素,而瓷器收藏除此之外还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瓷器贵在一个“古”字。古瓷器属于传统收藏,或称古玩。越古老越少,越古老越珍贵。改革开放以来,大规模的基础建设和荒山野岭的开发利用,使不少古瓷器出土重见天日,这便为古瓷宝库增添了不少瑰宝,也为收藏者提供了机会
物以稀为贵。如宋代钧瓷,便因其稀有而倍加珍贵。尤其是御用钧瓷。自古就有文人墨客说过:“纵有家产万贯,不如钧瓷一件”的说法。
收藏要注重收藏市场需求量大、行情看涨的古瓷,也就是我们俗话说的眼力。这种“俏”货价格攀升潜力大。约10年前,清三代官窑瓷器在拍卖会上的成交价才几千、几万元。由于市场需求量不断增大,现在的官窑瓷器成交价已达几十万、几百万,甚至几千万了。
瓷器收藏一定要心态好,收藏是个累积的过程,而乐趣就在这真真假假当中体现出来。自身的素养加上对历史文化的认知,才能由心感悟到收藏所带来的乐趣,所以任何时候一定要不断的学习,因为中国的五千年文化是博大精深的。
记者还问道:“您觉得鉴定瓷器的要点是什么?”
龙丽蓉告诉记者,瓷器鉴定的要点要从以下八个方面入手:
配图
一、看器型
孙洪琦先父孙瀛洲先生曾在《鉴定瓷器的要领》中说:“造型是鉴定瓷器的重要依据,一般说来瓷器在纹饰、胎、釉等方面均能体现各时代的特征,但造型在这方面表现得更为突出。所以能善于识别瓷器的工艺和神韵,就可以在鉴定工作中掌握比较可靠的方法。”许多瓷器是有时代特征的,如梅瓶、玉壶春瓶,宋元明清均有烧制。但洪武梅瓶口为梯形,元代的梅瓶胸大。元青花中的玉壶春瓶,早、中期延续了宋时的风格,晚期的瓶口的撇度很大,基本都是喇叭口,颈部明显加粗,腹部也渐渐向肥大发展。另外元代还出现了多棱瓶。到了明洪武时期主要有盘、碗、盏托、执壶、玉壶春瓶、罐等,明永乐时期开始出现了葫芦形双耳扁瓶、八方形双层烛台、方流长颈壶、直口圆底钵、单柄罐、双环耳挂壶等十四余种器型。由于现代仿古瓷的技术有了很大的进步,很多高仿品几乎都达到可以以假乱真的地步,所以单凭观察和对比器形已不能完全保证定是真品无误,器型是对的,可能是真器,但可能是赝品,器型不对则一定是仿品。
二、看胎质
鉴别胎质主要是观察底足。大致说来,元代器皿底足多露胎而质粗,明、清瓷器有款者底多挂釉(但也有极少数底款有釉而周围无釉的),清中叶以后则露胎者渐少。但无论任何时代的器皿,在圈足的边缘或口边露胎和器身。
一件瓷器的胎质、胎色一般是从器足的无釉出进行观察的。宋代和元代早期都是采用“一元配方”,二在元代中期就改中“二元配方”,即瓷石与高岭土按一定比例参合使用,瓷器的烧成温度也从低于1200度上升至1300度,于此同时,元代还采用了品质优质的麻仓土,粉粹了用水锥加工,此图颗粒较粗,胎泥自然陈腐,形成了白而不细、粗而不松、烧质紧密等,甚至瓷中还有微小洞隙,这些特征是现代仿制品永远做不到的。三、看釉面
观察古瓷的釉质,一般要注意其釉质的粗细、光泽的新旧。
第一类使用过或者陈设过的瓷器,上面的痕迹和年代感是现代仿品无法触及的。
第二类是从未使用过的瓷器,上面没有使用过时属于“库藏”,因年深日久,釉面的关泽也是柔和的,有一种自然的“韵光”。
第三类是出土的瓷器,因瓷器在古墓中时间太久,釉面表层收到化学侵蚀,形成了吃土的现象,釉面发乌,用放大镜看能看见很多吃土的土斑。
这里稍微提一下,观察釉面是否有流淌,或者积釉也很重要。例如永乐白釉的器口、底、边角及釉薄处会闪白,或泛黄色,釉厚处会闪青色。宣德瓷器釉面上有棕眼的现象。弘治朝以后蓝釉釉面呈灰黑色调等。这些虽然都是公益缺陷但不容易被模仿或者超越。
四、看釉泡
看釉泡是比较微观的鉴别方法。看釉泡主要是看白釉层部分,而不是色釉层。因为古时候的柴窑和现在的气窑烧制出来的气泡是截然不同的,如官、哥窑釉泡之密似攒珠,汝窑釉之疏若晨星,以及宣德釉面有所谓的“棕眼”等,这些都是不易仿作的特征,可以当作划分时代的一条线索。 当然这个只是我个人的理解,仅供大家参考,因为釉泡的分析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供大家一起探讨。
五、看纹饰
纹饰特征表现在题材、彩料、画法等方面。
瓷器的纹饰的用途不仅仅是表达美观,更重要的是反映当时的一种典型文化。 大体说来,瓷器纹饰的发展过程不外是由简到繁,由单纯一色到绚丽多彩。例如元瓷上惯用的变形荷花瓣(俗称“八大码”)图案,就是在晋瓷纹饰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尤其元代青花、釉里红等釉下彩的出现,开辟了瓷器装饰的新纪元,打破了过去一色釉的单调局面。明、清以后各种色彩的发明更丰富了瓷器的装饰,而每一种装饰方法的出现都有其产生、成长、发展过程,因此也可据以推断器物年代的远近。如早期的青花、釉里红因为尚未充分掌握原料的特性,所以在元代制品中颜色美丽的较少,而且釉里红中常有色调灰暗或变为绛褐或灰黑色甚至流散的缺点。但大部分成熟的元代青花、釉里红纹饰布局都非常美观,图案不仅重视主次协调,而且惯用多层连续的花边纹饰,无论山石、花卉多在外留有一圈空白边线不填满色,形成一种独特的风格(至明代中期以后此种画法渐绝,虽间或采用,但为数不多。此外由于原料成分的限制,在画法上也各有不同的时代特征,如元末明初有些使进口青料的瓷器,虽以颜色浓艳渲赫一时,但色调极不稳定,很不适于画人物,因而在元代纹饰中画人物的较少,也有所谓“元代人少,永乐无人,宣德女多男少”的说法。至于成化斗彩,虽然色泽鲜明,晶莹可爱,却也受原料和技术的限制而有所谓“花无阴面,叶无反侧”的缺点,而且画人物不论男女老少,四季均着一单衣,并无渲染的衣纹与异色的表里之分。类似这些就表现为纹饰上的时代特征,往往为后世仿品所忽略,倘能加以注意,自然对于鉴别真伪会有一定的帮助。
六、看青料
青料指制作青花瓷所用釉下彩料。青花瓷是明、清主流瓷,各个朝代所用的青料不同是有准记载的,而不同青料的呈色是有很大的差异的,由于青花五彩和斗彩瓷也都要使用青料,故而青花的呈色来为彩瓷断代。一定要注意区分凝聚斑和铁锈斑。
七、看底足
自古就有“看瓷先看底”之说,研究各个时代不同形式的器足特点,找出瓷器继承、发展、演变的规律十分重要,很多工艺都可以作为断代的工具。
这里说下修足边的工艺还有瓷器底留下的特征。元代工匠在修理足处理时,是先挖后削,一般是右手握削刀,由外向内,是按逆时针方向操作的,在器胚上会留下螺旋痕迹,于中心收刀。
大家一定要区别火石红、火烧红、涂抹红、糊米红等固有的特征。
八、看款式
根据款识以定瓷器之新旧真伪,是鉴别工作中比较重要的一个环节。因为今日的传世品和仿品以明、清两代瓷器居多,而明、清官窑绝大部分都有年款,并且各有其特征。先以明代款识而论,就有所谓“永乐款少,宣德款多,成化款肥,弘治款秀,正德款恭,嘉靖款杂”一类的说法。因此研究各代款识,首先要注意其笔法,如横、竖、撇、捺、勾、挑、点、肩等八笔的特征,都须认真加以领会和对比,以有助于识别真伪。
什么朝代用什么款,不用什么款也要引起重视。明、清常见的双圈栏款是从明宣德年间开始的,也就是说在明永乐、洪武及元代青花瓷中是不见双圈栏款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