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陶瓷从来就不是单纯的实用器,通过各种各样的装饰手段使陶瓷的形式更美、承载更多的文化内涵是历代陶瓷制造者的不懈追求。早期的青瓷之所以以胎装饰为主,并非人们刻意所为,而是因为在釉色上取得突破难度极高,人们不仅要从理论上了解金属成分的呈色原理,还要在实际操作中毫厘不差地拿捏好分寸,稍有差池,便前功尽弃。要烧制出一件令人满意的瓷器,技术和经验固然重要,有时还需要一点运气。
南北朝以前生产的瓷器主要以铁为呈色剂,经还原焰烧成,瓷器釉色大多呈青绿色。经过长期的经验积累,陶瓷工匠认识到,控制和排除胎釉中铁成分的干扰,可以烧制出白瓷。反之,如果加重胎釉中铁的含量,又可以烧制出黑瓷。在北齐时期,白瓷终于出现。到了唐代,以唐三彩、长沙窑彩绘、巩县青花为代表的釉装饰得到空前发展,最终突破了传统的单色釉格局。
宋朝是中国陶瓷发展史的高峰期,其最突出的成就就是在釉装饰上达到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高度。这一时期的汝窑、龙泉窑只凭单色釉本身就呈现极佳的装饰效果,虽无雕琢之工,却有凝重、深沉、含蓄、厚润之美。官窑哥窑创“金丝铁线”、“鱼子纹”等开片釉,为釉装饰工艺开辟了新途径。尤其突出的是钧窑创造的窑变釉(两种以上釉合用变化出的特殊釉),这种窑变釉“入窑一色,出窑万彩”,多种色彩交相辉映,争奇斗艳,流光溢彩,美轮美奂。
钧瓷釉色的烧成原理来源于唐代鲁山窑的花釉瓷器,当时出现了局部有彩斑的“唐钧”。北京故宫(微博)博物院瓷器专家杨静荣先生在一篇文章中说他曾见到一件民间所藏的钧窑净瓶,高33厘米,造型规整,具有唐代特征,但釉色却是钧窑的,而且还有红斑,釉色瑰丽,可与传世钧窑媲美。经检测,该产品是宋代或宋代以前的产品。
唐代花釉瓷器的施釉方法是在较深或较浅的底釉上涂上与之色彩对比强烈的另一种釉,因不同的釉所含金属氧化物的呈色原理不同,烧制出来的器物表面便出现色彩斑斓的艺术效果。宋钧窑变釉也是利用这一原理烧成的,但工艺比唐代花釉复杂得多,宋钧之所以在窑变上登峰造极,关键是高温铜红釉的稳定烧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