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陶瓷的人文价值
当代中国陶瓷作为一个主要的收藏品种,已经开始得到越来越多的市场认可。关于其市场价格的探讨,也越来越热烈。价格是价值的体现。探讨中国当代陶瓷的人文价值,可以使我们对这一重要收藏品种,有更加深刻和长远的认识。
陶瓷起源于中国。商代以降,及东汉时,青瓷盛行;从魏晋南北朝到隋唐五代取代金银铜器、漆器,始为民用;宋崇理学和禅宗,尚典雅、质朴、含蓄,北宋官窑、南宋官窑、汝窑、钧窑、定窑等五大名窑应运而生,中国瓷器的烧造达到了第一个历史高峰;至元以后,宫廷在景德镇设浮梁瓷局,专制御瓷;至明清,瓷器出口成为对外贸易之最大宗;清三代时期瓷器胎质缜密,釉质细润,图案华丽,装饰高雅,遂成为中国陶瓷史上第二高峰。
乾隆后期,中国瓷器逐渐衰落。各陶瓷产区固化了各自的地方特色和传统工艺。工艺技法的同质现象开始明显制约现当代陶瓷的进一步发展。如景德镇青花、粉彩,醴陵釉下五彩,龙泉青瓷、宜兴紫砂、佛山公仔,陶艺作品过于强调其地域和工艺特色,反而千篇一律,不敢越雷池半步;陶瓷的造型、烧制和绘制等上百道工序各有专人,陶瓷艺人穷其一生专攻一道工序,不涉其他。手工艺者大量抄袭,借鉴,临摹前人作品。从材料到工艺,从构思到呈现,了无新意。
清末民初,对中国当代陶瓷产生积极影响的是程门、金品卿、王少维、潘匋宇等浅绛派艺人以文人画绘制釉上彩瓷;民国时期,以“珠山八友”为代表的艺人也逐渐以绘画的技法、品格绘制陶瓷。这成为近现代陶瓷史上的一抹亮色。这种以艺术家鲜明的个人风格进行陶瓷创作的方式一直延续至今,但远远没有形成主流。受重“官(窑)”轻“民(窑)”,厚古薄今的思想影响,人们对于器型与工艺的欣赏,远远超过对当代陶瓷艺术本质的追求。
陶瓷界通常将中国当代陶瓷分为三种流派:传统派,现代派,和介于其中的传统与现代结合派。大概没有人会对这三大流派的分类作过多的争议。争议反而在于,艺术家本人或者市场对于各个流派的具体内涵。大量的争论甚至结论,将这三者严重地对立起来,肯定一个而全面否定其他。这是十分片面的。
中国当代陶瓷的发展路径,和西方的最大不同,在于中国当代陶艺的全面发展受到传统陶艺和西方当代陶艺的双重影响,这既有积极的影响,也有限制与束缚。因此,我们绝不应当断然否定优秀的传统,以及在这个传统基础上的延续和创新;我们也应当以宽阔的胸怀,迎接对西方当代陶瓷观念的对接。二者的一个共同的价值,都是在创新,无论是基于传统还是基于当代。如果我们看不到这一点,便无法从整体上把握中国当代陶瓷的人文价值。
传统的中国绘画艺术,对中国陶瓷的影响巨大。中国绘画与西方绘画的重大区别,在于中国画对于线条的强调以及二维空间的应用。这在对具象的表现力上似乎受到一些约束,反而使得中国绘画更加专注于画面的形式感和意境。中国的书法艺术,世界上独一无二。从象形文字绵绵数千年发展至今,仍然有巨大的生命力和表现力。但是,将中国传统绘画和书法,以及诗歌和印学完整地表现在陶瓷上,是从中国当代陶瓷开始的。在陶瓷创作上,真正做到诗,书,画,印俱佳者,即使是在当代,也不常见。这里,我们要特别将陶瓷上的绘画创作和所谓的将中国画“移植”到陶瓷区分开来。区分的唯一标准,就是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