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泛高安产区(高安、宜丰、上高),陶瓷砖生产线已经达到212条,年总产能已经突破10亿平方米。根据陶瓷信息报的统计,其产量已经高达9亿平方米,占全国2013年总产量(90亿平方米)的十分之一。
2007年,被视为广东企业落户高安的元年。相比彼时,泛高安地区产能已经翻了一番还有多,当年名不见经传的高安陶瓷,此时已跻身全国生产四强产区。加上陶瓷机械装备、化工原辅材料的流通,泛高安陶瓷产业及相关贸易总值已经突破300亿元,这其中,高安(生产线156条)占据了70%以上。
这些数据是外界所无法想象的。亦是泛高安本土陶瓷人所感到意外的。但实实在在的生产线摆在眼前,我们无法回避中国建陶产业竞争格局已经改变的事实,尤其高铁通车之后的高安,竞争格局将进一步改变。
对高安陶瓷产业深入跟踪观察多年,我认为高安陶瓷产业的竞争已经不再是内部的竞争,它已经进入了直面佛山品牌下沉、各地品牌分食市场的全国性竞争状态。
与泛高安陶瓷产业212条生产线规模相当、竞争亦最直接的对手,就是佛山的私抛厂。陶瓷信息报得到的数据显示,佛山境内的私抛厂(抛光线)已经突破200条,他们的市场多与高安陶瓷渠道重叠。
另一方面的压力,来自一线品牌。随着马可波罗、冠珠、东鹏、萨米特、宏宇、新中源、强辉、顺辉、金意陶等品牌对全国县级城市的布局完善,县城客户资源的分散甚至失散,对高安们形成了新的挑战。事实上下沉到全国县级市场的广东品牌,远远不止上述品牌,众多二线、三线品牌今年来在三四级市场的下沉亦集中爆发。
更大的、更残酷的战争打响了,我们才发现最大的敌人不是彼此,而是第三方、第四方、第N方……
放眼泛高安产区,大部分企业都是专业化生产。美名其曰“专业化”,实则产品单一,客户资源利用率无法倍增和深挖。尤其在全国产能过剩、产品同质化的背景下,产品单一规模微小(两条线以下)的企业,竞争力极度空乏,甚至不如一家老牌饭店的利润可观。这种局面无异于抱着年迈的母鸡,飞了可惜,养着却又下不了蛋。
也就是说,一个渠道销售一种产品,与一个渠道销售多种产品的结果显然有别。
一直以来,高安有一个现象让我感到惊讶:高安的陶瓷企业虽然竞争残酷,但他们从不接受贴牌。笔者认为OEM代工,是一个地区工业水平的体现。佛山、淄博的很多企业都在从事OEM代工生产,除了国外的客户,国内的品牌亦有。高安的自给自足、自产自销式生产模式沿用至今,一方面源于此前城镇化红利,此外源于企业主不甘沦为代工的性格,第三是因为泛高安产区普遍产品单一,多为抛光砖、瓷片,釉面砖技术及品质远远落后于佛山与淄博,OEM之路很难打通。同时亦说明,高安陶瓷还没有到真正揭不开锅的局面。
风险随时光临。
在今年全国普遍库存爆仓的背景下,明年上半年的价格之战一定会“伤筋动骨”。未来是整合的时代,而OEM是被反复佐证为最高效的资源整合之一。高安的未来或许有以下几种局面:规模大、管理好的企业如太阳、瑞源、罗纳尔、新景象等,因产品配套相对完善,成本优势强而逐步强大;中型企业仍将在价格战中坐吃山空,耗到利润无几之日艰难转型;两条线以下尤其一条线的企业,零利润甚至亏损风险增大,要么被整合,要么主动谋求OEM或其他方式的“增援”,要么退出历史舞台。
很显然,今天的泛高安产区竞争对手早已经不是内部,而更大的压力来自全国同行之间的博弈。9月16日沪昆高铁南昌-长沙段的通车,高安将正式并入全国大交通网络,这对于高安的商贸繁荣与人才流动具有积极意义,抓住这一契机,认清行业的发展形势,调整经营思路,优化人才机制,为适应未来的大竞争时代做好充分准备。
关键在于与时俱进,在于从现在开始改变、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