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景德镇受徽州版画影响的地理条件
景德镇地处江西的东北部,是一个比较偏僻、闭塞的地区。景德镇与徽州交界,北面是安徽的祁门县,东北是安徽的休宁县,西北是安徽的东至县,彼此相邻而居。景德镇和古徽州均属于丘陵地带,城区及农村在群山环绕的小盆地中,周围群山环峙。景德镇境内有昌江,徽州境内有新安江。而景德镇最主要的河流昌江就是源于安徽的祁门,下接鄱阳湖入长江,它们血脉相连。徽州多商人,歙县志曾说,因为徽州“田少民稠”,所以“商贾居十之九,虽滇、黔、闽、粤、秦、燕、晋、豫,贸迁无不至焉”。而景德镇是徽州商人西进必经之地,西由祁门下昌江经过景德镇至鄱阳湖到长江,再到湖南湖北、广东等地。
明代徽州版画
二、景德镇青花瓷发展的历史条件
北宋末年的“靖康之变”和元末的战乱,北方窑系遭到极大的破坏,许多窑工和制瓷工匠纷纷逃到政治相对稳定,战乱较少的景德镇,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力和生产技术。又因元代的“枢府窑”及明代的“御窑厂”这些中央督造机构均在景德镇设置。自明朝建立以来,景德镇遂成为“天下窑器所聚”之地,釉下彩也迎来了全新的时代。青花,为釉下彩之大宗,历史可追溯至宋影青瓷,至元代我国已基本能配套生产,至明、清两代更是达到历史的鼎盛时期。青花瓷在景德镇的兴起:一是由于外产瓷区的艺人们带来他们精湛的技术来景德镇生存发展, “匠从八方来,器成天下走”,使青花瓷在景德镇生根并结果;二是由于明王朝长期深受伊斯兰教影响,偏好浓重明艳的蓝白色彩。而青花装饰的“青翠欲滴”、“苍翠幽靓”的特性,更能够体现出“沉静典雅”的艺术效果,无疑使青花瓷得到了更为迅速的发展。至今在景德镇周围地区仍然有众多的伊斯兰教徒,可以看出青花瓷在景德镇所具有的深厚民众基础,使青花瓷成为景德镇最具代表性的瓷器装饰艺术之一。
三、徽商在景德镇的成就
徽商对景德镇陶瓷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突出表现在二个方面:一是历史上徽商参与陶瓷原料供应和陶瓷产品销售,促进了景德镇陶瓷产业的发展;二是在明万历年间,中国版画发展到了一个高峰,版画已经深入到图书的各个方面。在全国的版画作品中尤以徽州版画冠盖群论,在历史上享有盛名。由于徽州商人的来往携带有利于景德镇陶瓷艺术大量吸收徽州版画的精华。
四、明代徽州版画的兴盛及对景德镇青花瓷的影响
明代中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繁荣,俗文化进一步发展起来,突出的表现就是迎合市井小市民口味的通俗小说和戏曲的流行以及社会对此的认同。从艺术发展的历史传统来看,绘画、陶瓷、文艺等门类之间有着相互的影响。明清时期的五六百年正是中国古代版画发展的高峰,尤其是欣赏性的版画盛行。所谓欣赏性版画,如画谱、独幅版画:又如小说、戏曲、传统诗词等书籍的大量插图。小说、戏曲文学与版画艺术交融在一起,深刻影响着青花的装饰题材与艺术技巧。为了更好地满足各个阶层人士的要求,窑户、画工们对青花的装饰、造型、烧制要求不断提高,以及人物、花鸟、山水等大量出现在青花瓷器上。明代嘉靖、万历时期通俗文学勃兴,传奇戏曲发达为版画艺术的发展与繁荣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天地。因为在商品经济的驱动下,书商为了吸引读者使小说和戏曲脚本文图并茂,在其中插入大量版画,使我国版画进入了发展的黄金时代。晚明的这些小说戏曲版画画谱对此时期的瓷器装饰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明末,恰值官窑衰落,窑工们失去了长期依靠的官方画样,正好从通俗易懂的版画,画谱中吸收养分拿来进行瓷器创作。至今我们在景德镇仍然可以看见陶瓷手绘艺人依据图书插图进行描摹创作的情形。
我们将此时期的瓷画与当时的版画相对照,可以清楚地看到瓷画从版画中吸收绘画内容和题材。此时期瓷器绘画中有一类是小说戏曲故事,使用较多的如《西厢记》《水浒传》 《三国演义》,这恰恰也是版画中表现最多的小说戏曲故事。瓷画中有些直接将版画所描绘的情节照搬过来,如海外私藏的“青花水浒故事笔筒”所绘水浒故事与《水浒传》版画几乎一致:又如河北省文物商店收藏的“青花空城计图”象腿瓶,其所绘《三国演义》“武侯弹琴退仲达”一回的场面与崇祯刻本《英雄谱》中的“孔明智退司马懿”极其相似。此时期瓷器上的花鸟、植物、山水绘画,从当时流行的《十竹斋画谱》、《方氏墨谱》、《程氏墨苑》等中得益不少,有的更直接取材于画谱,如天启青花松竹圆盘的“竹”与《十竹斋画谱》的“竹”十分接近;天启青花碗上的山水图与《方氏墨谱》中丁云鹏所绘山水图异曲同工;青花笔筒上的“平沙飞雁图”与万历版画《平沙落雁图》近似,有可能取材于此。可见这些画谱对瓷画的影响。
此外瓷画从版画中借鉴绘画风格与技法,此时期瓷器从当时版画中吸收了大量的绘画技法。例如绘仕女,徽派版画上“美人儿个个都是鹅蛋脸,像粉妆玉琢似的”,瓷器上的仕女形象也大抵如此。此时期瓷器山水绘画的清新风格,人文气息也与版画有关。此时期的瓷器绘画大多以版画为底本,甚至直接成为民间画工的参考对象。而且此时期的版画有许多文人画家画稿,刻工精心镂雕,因而瓷器绘画风格上也间接受到这些文人画家的影响,带有人文气息。至康熙时期影响更甚,许之衡著的《饮流斋说瓷》中评价说:“人物故事,标新立异,波澜推衍,穷极诙诡,大抵皆导源于小说俾官,然皆与历代丹青画法相合也。”所指的“丹青画法”与当时的版画是分不开的。文中说到: “康熙画笔为清代冠,人物以陈老莲、肖尺木;山水似王石谷、吴墨井;花卉似华秋岳,盖诸老规模沾溉远近故也。”可见窑画工们习得“丹青画法”,在绘画技法上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也提高青花装饰的格调与品位。其用分水皴法将涂、染与南宋院体画的斧劈皴法巧妙结合来画山石,使山石具有片状特征。无论是层峦叠嶂的丘壑,缥缈的云雾,还是潺潺流水与苍翠欲滴的树林,都绘制的非常生动,意境深远。如此山水画的皴法都被运用到瓷器绘画上了,这是在瓷器绘画上的一种创新。总之,版画及画谱作为一种当时非常流行、为大众所喜爱的艺术形式为瓷画装饰提供了新范本。
而青花瓷却以具有海纳百川的心胸,积极求新图变,极具包容性的艺术,在陶瓷艺术中展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