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瓷器上的中国
三足洗手盆11月6日,广州博物馆推出《瓷路相逢——清代外销瓷上的中国情调与西方艺术》展。近十年来,广州博物馆在海内外先后共征集了数百件(套)外销瓷,此次展览从中甄选出近70件精品与羊城观众见面。展览将持续至明年2月1日。
展览分“走向世界”、“中国情调”和“西风东渐”三部分展示。第一部分介绍18、19世纪外销欧美的主要瓷器品种。第二、三部分展示外销瓷装饰艺术中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风格:一是具有典型中国情调的图案,如梧桐山水图、满大人图、中国名著及神话故事图案;二是从西方传入的特殊定制的艺术图案,如希腊神话故事、欧洲名画、港口风光、历史事件等。外销瓷不是单纯的中国制造,而是东西方审美艺术与中国制瓷工艺结合的产物,中西文明率先在中国瓷器上交汇。
17、18世纪,欧洲掀起了一股“中国热”,西方人对东方文明充满了好奇和向往,大量饰有中国情调纹饰的瓷器销往欧洲,受到欧洲贵族的追捧。明清外销瓷上的中国风纹饰纷繁多姿,清康熙到道光年间,出现了许多具有明显时代特征的清装人物纹饰,西方人习惯称其为“满大人”图案。
“满大人”一词,最早出现于17世纪初葡萄牙与中国开始通商之时,葡萄牙人最先用这个词汇称呼中国的官员,之后到东方贸易的西方人就沿用这个名词指代清朝各级地方官员。“满大人”纹样瓷器从18世纪晚期到19世纪初大量出口欧洲,尤其在荷兰北部地区最为风行。
外销瓷将“中国风”刮向了欧美大陆,同样,也让西方文明与艺术悄然而至。西方神话故事、流行画作、著名的港口、城市风光、重大历史事件、特殊设计图案等通过外销瓷定制的方式传入中国。
西方神话故事图案是18世纪西方定烧瓷的一类特殊品种,中国工匠采用欧洲绘画技法,临摹欧洲商人带来的画稿绘制而成。这次展览中,一个清乾隆时期烧制的广彩希腊神话故事《巴利斯的审判》大碗。口沿描金彩,外壁开窗绘两幅相同的希腊神话故事《巴利斯的审判》图案。
这是广彩工匠根据西方商人提供的画作进行加工的典型器物,估计工匠们并不清楚这一神话故事的来源,只是依葫芦画瓢,画中人物的角色和性格特点并未能准确地表现,但是工匠们模仿西方油画的技法来处理画面的明暗和远近,以表现人物的肌肉和服饰的皱褶,达到某种立体透视的效果。
欧洲名画也是外销瓷上常见的欧洲题材之一,油画、水彩画、铜版画等画种的图像都成为外销瓷装饰图案的来源。这些名画问世以后数十年间,即以外销瓷定制的形式传入中国,成为瓷工临摹的画稿,开创了中西方绘画史、艺术史交流的一个独特渠道。
此次展览中的清乾隆广彩开窗西洋人物图茶壶的主题纹饰原型是法国版画家Duflos Claude创作的铜版画《洗浴》,描绘得是一位正在沐足的半裸贵妇,这一形象不可能出现在18世纪中叶的中国绘画中,但却出现在中国外销瓷上,并被广州工匠按照自己对图像的理解描绘在茶壶上,再销回欧洲,堪称中西文化和艺术交流的珍贵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