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古瓷中的文化“国瓷”
青白瓷,创烧于五代,成熟于北宋中期,其釉色介于青、白之间,青中有白,白中有青,是宋元时期以景德镇为代表创烧的一种著名瓷器。江西九江北宋咸平三年(1000)纪年墓出土的青白瓷瓷钵,是目前所知最早的青白瓷收藏品。
周本生收藏青白瓷20余载,是青白瓷收藏的专家级藏友。他介绍,青白瓷以景德镇湖田窑产品为最佳,较为著名的还有江西南丰窑、吉州窑,浙江江山窑,安徽繁昌窑,广东湖安窑,福建德化、泉州、同安等窑口。
市场上青白瓷仿品颇多,这要从釉色、胎质、形制、旧气几个方面去综合考察。周本生认为,有的釉色过于精美,却不合当时特点;有的胎质过于细白,有人为地在胎体加沙的感觉,手感偏重;有的刻、划、印花粗浅模糊、线条呆板。这些都是收藏时需要注意的,只要发现有任何一种不对,便要提高警惕了。
爷爷“好心”捡来两箱宝贝
“我祖上是大户大家,人丁兴旺,家业丰实,当时开了一家客栈,远近有名。”周本生听父亲讲,那是1947年冬的一天,大雪纷飞的天气,见到一位客商病倒在客栈大门口,爷爷便把他抬进了客房。
经三天三夜的退烧护理,这位客商终于醒来,临走时将两箱东西送给了爷爷,说是贵重的宋元青白瓷瓷器,原准备换粮食的,现在没粮可换了,便送给爷爷,以报救命之恩。爷爷听后,很是感动,又见客商体虚,就套了一挂马车,方便客商回家之用。后来还马车的时,听派来的人讲,他可是沈阳城里一位大官的副官。
时光穿梭。在几年前,母亲临终时,把爷爷留下的青白瓷送给了喜欢美术的周本生。为了确定这些瓷器到底是新是老,周本生带着青白瓷器曾参加央视举行的《寻宝走进沈阳棋盘山》栏目,受到专家们的高度评价,获得瓷器组第一名。
手里有了青白瓷,平时逛古玩市场,周本生也处处留心青白瓷。多年前一个下着雪的周末,周本生在鲁园古玩城遇到一个手中拿着几件青白瓷的藏友。讨价还价后,他一下子全部买下了。但事情总是捉弄人,有些藏友认为并非真品。即便如此,出于喜爱,周本生依然小心收藏,百般呵护。
青白瓷以湖田窑瓷品最佳
“这四件都是湖田窑瓷器,可以说是青白瓷中的典型代表,而且保存完好,绝对是宝贝级别的。”在周本生的家中,他指着几件瓷器中的一件向记者介绍,这是男相观音,釉色青白淡雅,釉面明澈丽洁,胎质坚致腻白,色泽温润如玉,是一件十分难得的珍品。
“我们现在供奉的观音菩萨都是女相,其实观世音菩萨是个男子。”周本生说,唐朝以前,观世音的像都属于男相,印度的观世音菩萨也属男相。至于民间说的女观音,那是民间的误传,因为观音都是面容娇好的男性,容貌看起来像女的,所以民间便传为了女观音。
谈起青白瓷的经历,周本生讲,东汉晚期,南方烧制出成熟的青瓷;北齐时代,北方又开始生产白瓷;到唐代中国呈现“南青北白”之局面;五代十国南方便烧制成青白瓷;到宋代六大瓷器体系中,为有青白瓷系窑址数量最多,产品遍及大半个中国,达到高峰,发展于元,衰于明中期。
按瓷器归类来说,青白瓷是宋代景德镇窑工们在五代青瓷、白瓷的基础上烧制而成的一种特色瓷器。因其釉色介于青瓷和白瓷之间,白中泛青、青中泛白而得名。晚清以前称青白瓷,晚清以后一般称为“影青”。
青白瓷收藏
从胎釉工艺入手
周本生介绍,北方的瓷器爱好者对来自南方的青白瓷不太熟悉。其实,只要掌握了青白瓷的胎、釉、工艺特点以及作假的一般手法,就可一展身手了。
表釉上,青白瓷是高钙釉瓷器,釉中氧化钙含量高达14%左右,在1300℃左右的高温下烧成时,釉的流动性大,因此,在器物的刻划印花、转角、折弯等处聚釉较厚,釉色呈湖青色,有少许聚沫似的釉珠,釉薄的地方则显白,釉面光泽亮润。
胎质上,青白瓷以淡淡的糙米黄和浅灰白为多,由于当时还没有采用瓷石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胎质比不上现代瓷器坚密,这从残器的剖面可以观察领悟,严重的还可以看到细密的孔隙。另外,宋时瓷土采用碓、碾粉碎,人工淘炼,坯土不可能十分精细。很多器物的露胎处(尤其是器底)会有颗粒状土渣。
底足上,青白瓷基本采用芒口覆烧、涩圈叠烧和垫饼置烧三种方法,前两种因为芒口和涩圈都有露胎,而垫饼置烧,垫饼痕呈淡淡的土黄色或褐黄色,且深浅不一,而仿品实际上并非用垫饼置烧,而是人工采用釉料、颜料以及杂料做出饼痕,它为黄黑色或酱色,与真品饼痕自然渗出吸附明显不相同。
器型上,青白瓷的生产窑口众多,其器型十分丰富,日用品、陈设品、礼器、明器中的品种难以计数,所以要认真掌握各个时期、不同品种的基本造型以及衍变规律与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