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国家博物馆主办的“连紫华瓷艺作品展”今天开幕。作品展设在南14厅,展期至12月9日。连紫华是中国国家博物馆建馆以来首个在此举办个展的中国陶瓷艺术家。展出81件(套)珍品,荟萃了连紫华各个时期创作的宗教人物艺术造像。连紫华还向国博捐赠十件作品永久收藏。
德化窑是我国最重要的民窑之一,在世界陶瓷史上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连紫华作为新生代德化瓷雕的优秀传人,具有很高的艺术悟性,传统功力深厚,尤长于传统佛教人物的塑造,形神俱佳、高贵典雅,大朴善美,深具明代白瓷雕塑之气象。
今年,连紫华在经过前后8个多月的研究与试验和八次试烧,终于成功将我馆的一级文物“宋代木雕观音像”临摹转化为中大型白瓷雕塑,受到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此次展览即是想通过对德化瓷辉煌过去的追溯和当代发展新面貌的展示,来增强观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从而为未来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提供些许可鉴素材。当然,我们更希望瓷塑艺术本身温润纯洁、沉静内敛和典雅脱俗的气质,为大家带来美好的艺术享受和心灵幻美的升华。
【资料链接】
连紫华:德化瓷塑的坚守者与创新者
文/裴秋菊
连紫华
在大多数人的眼中,从事艺术的人或多或少都有一些明显的外貌特征,但连紫华的形象却偏离了人们的“惯性”思维。这个不像“艺术家”的艺术家:个子不高,皮肤黝黑,一脸和气。在专家学者对他的作品进行点评时,他带着些许的羞涩,不时露出憨厚的微笑,能让人感到他所从事传统瓷塑中的那份宁静与内敛。
传统陶瓷的坚守
连紫华对传统瓷塑艺术的迷恋,让他在传统陶瓷的创作中坚守住传统陶瓷艺术的阵地,不断创新。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传统的瓷塑艺术似乎在走下坡路,市场上除了茶具等日用瓷之外,艺术瓷基本上被一片“红”占领。有人开始为德化传统白陶瓷担心,在由中国陶瓷工业协会主办的每4年一届的全国陶瓷艺术与设计创新评比活动中,德化白瓷鲜有获奖作品。“特别传统的作品在全国陶瓷艺术与设计创新评比活动中很难获奖,这或许给德化的陶瓷业发展带来一定的困惑,不知道拿什么作品去参评,接下来的路该怎么走。”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常务副理事长傅维杰说。
在市场纷纷倒向艺术瓷时,连紫华却依然坚守在传统陶瓷的阵地上,这与他对传统艺术的执着有很大关系。1970年出生于德化国宝乡格头村的连紫华,从小耳濡目染,少年时就迷恋上传统艺术——瓷塑。在专业学校学习期间,连紫华不但接触到许多德化瓷塑界精英,了解了德化的制瓷历史,也接触了许多明清时期、民国时期和当代瓷雕艺术大师的作品。当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后,当地许多企业看好他的创作潜力,力邀他参与企业的产品创作,却被他一一婉拒,他觉得自己仍需要提高,先后多次继续拜师学艺。
经过8年的苦心学艺,他的作品在继承德化传统雕塑技艺基础上大胆创新,在继承和发扬德化传统瓷雕的道路上,连紫华以传统人物、宗教为题材不断创新,赋予传统瓷雕强大生命力及文化内涵。
继承中的创新
将德化白瓷与唐卡艺术结合在陶瓷艺术上是一个新的突破,之所以有这样的突破,除了连紫华自身的艺术修养之外,他的创新意识也占据了重要的位置。
继承的目的是为了发展,而要发展就离不开创新。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陶瓷系教授李正安的眼中,连紫华在艺术创作上有自己的思想,其作品主题明确,无论是佛教题材、传统塑造形象,还是工艺等方面,都有自己的创新。他的作品意趣横生,让人倍感亲切。而在审美方面,连紫华也费尽心思,比如,坯体的处理也极尽创新之妙,历史上的彩绘,多是釉上彩或釉下彩,而连紫华却将陶瓷的彩与唐卡的彩相结合,避免了釉上彩和釉下彩的缺陷,使得作品既色彩鲜艳又完美和谐。此外,连紫华在进行彩绘时也细致入微,勾线、填色、线面效果无不体现出技术创新。连紫华的创新并不仅仅局限于唐卡艺术与陶瓷艺术的结合,也表现在其意念上,比如,粗料与细料的色彩运用等。
除此之外,连紫华在继承德化本土陶瓷传统风格的同时,也表现了时代感和个性风格,他在德化传统的瓷塑领域中不断探索,在工艺上把陶和瓷结合起来,把德化瓷塑以白瓷为主的风格继承发展,不仅促进了德化陶瓷产业的创新发展,也提升了陶瓷艺术品独特的艺术价值。
艺与禅的兼修
连紫华凭借自己的实力,在继承传统瓷塑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将意味玄远的佛学理念融入瓷艺和修行中,在修行中创作。
连紫华对佛学颇有见地,深悟经藏,他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融入到释道造像创作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他塑造的佛菩萨造像面相慈悲、静穆,给人以亲近、宁静之感,连紫华与宗教友人释印恒的结缘便是源于佛像。
佛教造像是一种宗教表法形式,连紫华的佛像作品之所以感人,是因为通过造势表达佛法,把佛法的慈悲和智慧的理念通过雕塑的表现浸入人心。能否很好地表法,把宗教的精神通过雕塑的形式表现出来,这与创作者的信仰、修行和悟道有一定的关系。
释印恒介绍,佛教造像有一套专门的《度量经》(藏族绘画尊为金科玉律的《度量经》,是印度古代艺术中的造像规范),所以这对于一个佛教造像艺术家来说很难,既要懂得佛教的《度量经》,又不能一味地墨守,否则就失去了艺术表现力。怎样用一颗修行的心遵守佛教的《度量经》,起到佛教表法的作用,又能很好地把艺术表现融入到作品中?连紫华有自己的艺术创作方式,对于艺术的探索,不仅要用一个佛教弟子的佛心去表法,更要用一个艺术家的精神去不断探索艺术的表现形式。比如,其作品“如意祥云观音”将蒙娜丽莎用观音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西方现代艺术和东方传统艺术巧妙融合,既遵守了佛教的《度量经》,又进行了表现形式的创新。
连紫华每一件佛像作品的开脸都是不同的,而这正是基于对宗教的理解、对艺术的理解。连紫华对佛法的深入感悟和自己对修行的理解,使得其作品在佛教徒看来都是表法的,他是在修行中进行创作。“当今社会物欲横流,追逐名利是一种倾向,遵守传统,遵守佛教规矩,不以追逐名利为重,耐得住寂寞这就是一种修炼,这种修行才能给人以感悟,才能提高你人生艺术的境界,连紫华做到了。”释印恒如此评价。
连紫华并不急于成为国家级的大师,“我就默默地做我自己喜欢的就好,大师是别人给我的,而我要的就是我的作品。”而正是因为他的淡然,才使他成为一个陶瓷艺术大师、福建省泉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也是因为他对艺术的追求与执着使得他的作品被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工艺美术馆、英国珍宝博物馆等文博单位收藏。(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感谢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