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陶瓷,历史悠久。考古发现表明,早在8000多年前,潮州的先民便在本土制造和使用了陶器,而商周时期,便已有原始瓷出现。唐宋时期,由于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繁荣,加之对外交往贸易的进一步拓展,促使潮州陶瓷迅速发展。特别是宋代,由于沿海经济发达,加之宋王朝与北方的西夏、辽、金等政权之对峙,由西域通往外地的陆上丝绸之路受阻,使东南沿海成为对外交往、贸易的通路,更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而潮州自汉代便已有对外航线,此时也就更加繁荣。
宋代,潮州地处广州和泉州两大市舶司中间,货物出口都十分便利。潮州城周围绵延十多公里的陶瓷生产带,以及当时属于潮州府辖的梅县水车窑、大埔高陂窑非常兴旺,潮州成为当时岭南的瓷都也绝非偶然。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当时的潮州陶瓷,绝大部分是供出口之用,潮州陶瓷为适应外销市场需要,不但制作了大量中国特色的陶瓷器,还制作了西洋风格的产品。潮州陶瓷这种以外销为主的生产方式,一直成为本地陶瓷的主导。
特别是清康熙二十三年开放海禁后,潮州港口更是商贾辐辏,海船云集。在《景德镇陶录》中,就把出口瓷称为洋器,载有“专销外洋者,商多粤东人,贩去与洋鬼子载市,式多奇巧,岁无定样”。这不仅说明当时景德镇陶瓷的贩运出口多是潮州人,而且以销定产、式样多变。后来,商人们干脆就近于本地组织生产,这些产品中,有一批依景德镇、德化等地的产品式样制作。以至现存的明代后期至入清一段时间的民窑青花制品,特别是日用瓷中的盘碗等物,从装饰风格到纹样上都很难辨清是江西、德化还是潮州窑的产品。到清末,来样加工的增多,也不同程度影响了本地产品的结构。20世纪40年代至50年代中,仍有英碗、仿英杯等的生产。
正是这种深厚的陶瓷艺术积淀和活跃的海内外贸易,使潮州陶瓷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消化吸收其他瓷区的一些优秀技法与风格,形成富有地方特色风格、又具世界性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