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静的《穹顶之下》新闻调查片在网络舆论中激起千层浪,“雾霾”一词直中靶心地击中了中国公众的内心,使各方产生了“必须要做点什么”的意愿。接着全国两会,环保话题持续热炒。反观陶业,长久以来,我国陶瓷产业难以摆脱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局面,难摘“三高”帽子。随着国家环保新政的强力实施,还有陶企敢任性吗?
陶瓷工业生产的“矛”与“盾”
2014年下半年,房子突然卖不动了,瓷砖也卖不动了,陶瓷上游企业也相应受到影响。另一边,陶瓷产业对外出口又因受到各国反倾销和提高进口产品标准而被拒,廉价的复制品更不能满足国际市场对高端产品的需求。两头堵之后,陶瓷行业的产能与产量严重过剩问题更为严峻。过去我们的产大、价平的优势变成了刺向自己的“矛”,而自己却没有准备好抵挡的“盾”。
在《穹顶之下》中谈到煤的消耗主体为制造业。生产一吨钢材连两块钱的毛利都挣不到,然而环境已经承受了对应的污染成本。在这笔账上,怎么算怎么亏。陶瓷产品的产能过剩,也是同样的情况。当快速发展的“短利”榨取到了尽头,便是长期恢复带来的“亏损”。
国内消费者的消费意识逐渐从“物美价廉”转向了“个性消费”,注重产品的售后服务。这让一批在经济泡沫中搭乘顺风车建立起来的中小企业无所适从。也让意在抢占市场份额、盲目增线的一些大企业,感到“产后”阵痛,尾大不掉。
环保门槛加高 陶业新一轮洗牌来临
民众呼吁政府加强监管力度,也有人吐槽政府管理等于收费加罚款。政府的确应承担环保监管责任,在制定生产排放标准、总体经济布局规划上起到平衡商业与环境的有力作用。
而企业才是行业的主人,不应干坐指望政府来主导陶瓷行业的健康发展。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早有文章指出建筑陶瓷的生产工序中,有9种技术可以节能减排。如低温快烧技术可实现节能;连续球磨机可节省能耗10%-35%;采用干法造粒,代替传统的球磨和喷雾干燥制粉两道工序,可节约燃料70%-80%,节水70%-75%,节电30%-50%等。事实上,已有不少陶企在以上各项技术上打环保牌。但陶业环保治理是项持久战。虽前期的大厂迁移、煤改汽等各项工作都有陆续开展,但远未触及根本。今年1月1日起新修订的《陶瓷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开始正式实施,陶企面临“史上最严”的水和大气污染物排放控制。最近又有通报说法库、临沂等地大批陶企及生产线因环保不达标被停产整治,颇有“政府好像动真格的了”之感。
如此压力下,企业在常规生产中采用环保设备,实践节能技术的普遍性将大大提升。节能以及减排都是针对生产中以及生产过后工序上的处理。再往深一层追溯,生产过量同质化产品才是最根本的浪费。因此这要求陶瓷产品、设备生产商深入了解市场,正确、全面掌握技术发展趋势,才能做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个性化产品。同时企业需基于对自身品牌的正确定位,并结合资源情况、环境承载力做出理性的、长远的投资生产决策,实现商业盈利与环境保护的良好平衡。
行业展览会的存在对于整合行业资源、提供优质商贸平台、全面了解市场动态、投资决策、商业经验交流与学习等有着重要作用,尤其在“环保风暴”势头越猛的2015年,在这个陶企转型的关键年,展览会能否带来更多机遇和出路?一如既往受到了众多陶瓷人的关注。
市场动荡,谁主浮沉?全球第一大陶瓷工业盛会“广州陶瓷工业展”又将来临,6月1日至4日在广交会展馆举办。顺应行业热点,2015广州陶瓷工业展在线上线下展览平台举荐海内外节能环保相关陶企,助推国内节能环保设备及技术全球推广,同时带来国际先进的环保治理的技术与
经验。展会主办方将加大关注陶业“清洁”技术的力度,与陶瓷行业精英能士共同打好环境保护这场硬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