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描绘
醴陵釉下彩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邓文科指导学生学艺。
张斌 刘钚
编者按
醴陵是一座饱藏中华经典文化、别具江南妩媚风情的千年古邑,乃全国三大“古瓷都”之一。醴陵人民首创的釉下五彩瓷,被誉为东方陶瓷艺术的高峰。在100年前的旧金山,醴陵釉下五彩瓷“扁豆双禽瓶”一举夺得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质奖章,釉下彩始享誉全球;100年后,醴陵即将在这个月26日举行盛大的中国陶瓷艺术大展暨首届湖南(醴陵)陶瓷博览会。纵观一百年来,醴陵陶瓷起起伏伏如波浪而前,昨日的辉煌,未来的理想,立足今日之成就,醴陵市委、市政府披坚执锐,举全市之力,开启了新一轮釉下彩的复兴之路。
一部兴衰史,激励瓷城矢志复兴
“醴陵瓷器的兴衰史也是一段时期国运兴衰的写照。”著名古陶瓷专家、故宫博物院研究员耿宝昌如是说。
醴陵自东汉开始制陶,宋元即产青瓷,至今已有两千年历史。2005年以来,在醴陵黄獭嘴镇焦源村、谭家冲村以及枫林市乡唐家坳村一带,先后发现六处大规模的宋元青瓷窑址,把醴陵的瓷器烧制史推进了千年。
“这是湖南发现的第一个砖砌窑,这种窑密封性更好,保温性更强,有重要的考古研究价值。”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唐家坳村宋元时期古窑址发掘领队胡建军介绍说,该窑是我省宋元时期民窑中的佼佼者,窑址保存完整,出土了2000余件胎质细腻的瓷器。
2007年,一场山火把两百多年来尊为醴陵瓷业发祥地的沩山一座山包烧个精光,烧光后的山包忽然变成了白花花的瓷山。文物专家兴奋地发现整个沩山村就是一个古窑群,而且可能是中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古窑群。在42平方公里的分布范围里,有大小窑址60座,其中不止有清代窑,还有宋窑、元窑和明窑,甚至还发现与长沙铜官窑同期的唐代陶瓷碎片!再一次有力地证实了醴陵沉睡千年的制瓷史。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湖南从岳阳起渐至长沙、湘潭、常德等地陆续对外开为商埠,大批洋货倾销内地,帝国主义列强开始对湖南更加疯狂地进行经济掠夺。其中瓷器以日本、英国居多并大量挤占市场。西方在工业化背景下生产的瓷器,采用机器生产和科学配方,瓷器质量不断精进,瓷器不再是中国的骄傲。西瓷的涌入,使醴陵土瓷业所受冲击极大,正如熊希龄所言“近年以来,土货滞销,窑户赔累几至歇业,皆有岌岌不可终日之势”。醴陵瓷一时市场萧条,许多瓷坊倒闭,更谈不上搞革新技改了。
熊希龄,清朝同治九年(1870年)出生在湖南西部山区的凤凰县,晚清官员(后曾任民国总理)。在洋务运动的影响下,熊希龄,胸怀实业救国之志,力谋振兴中华陶瓷之方略。1905年,熊希龄上奏慈禧太后御批10万两库银,会同醴籍举人文俊铎,广纳中外陶瓷英才,在醴陵立学堂、设公司、建官窑,使醴陵新瓷业再度渐成规模,并于1908年创造发明了举世闻名的釉下五彩瓷。从各种日用品到陈列器物,醴陵瓷不拘一格的造型和争奇斗艳的纹饰受到时人的青睐,当时设在省城的销售门店供不应求,门庭若市。从1909年到1915年间,釉下彩作品先后荣获了武汉劝业会金奖、南洋劝业会金奖、意大利博览会最优奖,特别是《扁豆双禽瓶》参加美国旧金山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荣获金奖。从此,醴陵瓷享誉海内外,被誉为“东方陶瓷艺术的高峰”。“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是对醴陵釉下五彩瓷的最高评价,国际社会形成了“天下名瓷出醴陵”的共识。
1918年湘战爆发,北伐、抗日、解放战争接踵而至,承载了中国瓷业创兴梦想的醴陵瓷业学堂和瓷业公司,刚刚崛起的醴陵瓷工业,只灿烂了二十年,在战乱面前荡然无存。
“二十年的生命,异常灿烂又异常短暂,犹如昙花一现,更犹如划破黑夜的一颗耀眼流星,令人赞美又令人痛惜。”这是中国古陶瓷学会副会长、故宫博物院研究员王莉英在看到清末民初时期的醴陵釉下彩后的感慨。
日本东京艺术大学教授岛田文雄在《醴陵釉下五彩瓷—世界陶瓷艺术的新创举》一文中说:“醴陵釉下彩是由多种有色颜料配合分水技法、脱墨技法形成的精致彩瓷。从中华民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25年间,由于战乱,陶艺讲习所遭到破坏,现在已经毫无踪迹。可喜的是现在醴陵市正全力复兴醴陵釉下五彩的优秀文化。”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国家的关怀下,醴陵瓷业取得长足发展,湖南陶瓷研究所、醴陵国营艺术瓷厂(群力瓷厂)先后成立,成为专门从事釉下彩装饰研究和生产的单位,吴寿祺等一大批釉下五彩老艺人回归并培养传承人。1958年以来,醴陵釉下五彩瓷凭借其晶莹润泽、环保健康的独特技艺为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生产生活用瓷,被选为国家陈设瓷、宴会瓷、礼品瓷,享有“国瓷”和“红色官窑”的称号。
毛主席最喜欢的四季花瓷碗一直陪伴在他身边,负责毛泽东起居的吴连登后来回忆说:“他老人家天天用,临终前的最后一顿饭,用的也是这套碗。”
国泰民安百业兴。改革开放以后,醴陵瓷得到长足的进步,2007年,醴陵瓷器成功申报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2008年,醴陵釉下五彩瓷烧制技艺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创业新一曲,推动瓷城走向复兴
自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国有、集体陶瓷产业基本退出了竞争领域,机制更加灵活的民营化企业迅速发展,并逐步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但是上规模的企业少,小型企业数量多,市场竞争力不够,陶瓷产业发展缓慢。产业集群化水平较低、产业品牌经济效应滞后、企业规模结构不合理,特别是对高新陶瓷的研究和开发落后于其他陶瓷产区,跟国外相比,差距更大。这些都是成为醴陵陶瓷产业进一步发展,产业经济进一步做大、做强、做优的障碍。
近年来,为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醴陵市委、市政府应时顺势,主动对接中央“一路一带”和湖南“一带一部”,提出了“新创业·新醴陵,打造发展升级版,建好湖南东大门”主题目标,突出陶瓷产业主导地位,不断完善政策体系与制度创新,通过不断提高行政效率,加快完善市场体系建设,营造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政策环境,优化招商策略,开通陶瓷绿色通道,健全扶持体系等措施,加快了釉下彩的复兴步伐。
醴陵市委书记周晓理谈道,陶瓷是醴陵的传统产业,也是一个永不没落的朝阳产业。陶瓷是融生态与现代、融古老与时尚、融自然与人性于一体的生产生活必需品、装饰品。传统陶瓷产业要焕发生机、彰显价值,就必须善于用长远的战略思维谋划发展,用现代的设备替代一些简单的生产工艺。要创新研发思维,用开放的胸怀、世界的眼光来审视和完善产品体系。
周晓理认为,醴陵以陶瓷产业而兴、以产业而旺,老百姓因产业而福。然而传统产业发展已遇到瓶颈,就需要我们进行转型升级。首先要整合资源,告别“小而乱”、“小而散”、“小而全”的局面;其次,要实施技术改造,运用现代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来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第三,要进行市场拓展,研究市场规律,把握市场脉搏,根据自身特点,不断开发新的产品,满足市场需求;最后,要打造品牌,在品牌的宣传、交易、维护、保护上下功夫,做大做强做优做精产品,让我们的产品能真正享誉全国、享誉全球。要让全国人民,甚至全世界人民感受到,用醴陵陶瓷是种尊贵的享受,身份的象征。
醴陵已制定了陶瓷产业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如《醴陵市千亿陶瓷产业集群发展规划》、《陶瓷产业振兴行动计划》。大力实施“1155”工程,即力争用10年左右的时间,把醴陵的陶瓷产业打造成千亿产业集群,打造产品研发、产品展示、产品交易、产品检测、员工培训5大平台,形成全国日用瓷、电瓷、陶瓷酒瓶、艺术瓷、工业用瓷5个生产基地。
醴陵陶瓷,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我们的复兴之路还任重道远。近年来,醴陵加大对陶瓷产业的媒体宣传力度,提升“醴陵陶瓷”的知名度,积极参加国内国外各类陶瓷博览会、陶瓷珍品展、国际陶瓷论坛,不断搭建产业交流平台,拓展产业交流范围,主动扩大“瓷城”影响力。经过数年的酝酿和准备,中国陶瓷艺术大展暨首届湖南(醴陵)陶瓷博览会将于2015年3月26日至28日在醴陵举行,这对充分展示醴陵陶瓷历史文化和创新发展成果,进一步完善陶瓷产业发展平台,扩大对外经贸交流与合作,推进陶瓷产业转型升级,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今后,醴陵将定期举办醴陵陶瓷博览会、陶瓷珍品展、国际陶瓷论坛,不断提高醴陵市承办区域性、大型陶瓷会议展览、文化、商业交流的能力和水平,为醴陵陶瓷产业搭建创意设计、艺术展示、交流沟通、成果交易的平台,不断提升醴陵陶瓷产业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经历了1915年旧金山“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的一次“洗礼”,醴陵百年瓷业的“命运”将走向何方?正是在这百年巨变中实现了兴不骄衰不败和有序传承,奏响了一曲掌控命运的交响曲。传承千年窑火,复兴百年辉煌,既是历史的呼唤,更是时代的要求。在株洲市委、市政府的关怀领导下,在醴陵市委、市政府的主导和带动下,醴瓷复兴,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