醴陵宋元古窑出土的瓷器(张斌 摄)
100年前,产自这里的“扁豆双禽瓶”漂洋过海参展,荣获“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金奖,“釉下五彩”自此名满天下。
100年后,这里办起陶瓷“奥林匹克”,迎来万瓷比拼,客商云集,再续无限荣光。
这里是千年瓷都醴陵。宋元时期的马冲古窑址,出土了数千件胎质细腻的古瓷器;如今的200多家陶瓷规模工业企业,产品畅销国内外,出口到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窑火已旺千年,今朝势头更盛。等着你来,触摸千年瓷都的脉动。
看国瓷:一见就让你动心
醴陵是世界釉下五彩瓷原产地,是我国三大古“瓷都”之一,被评为“中国陶瓷历史文化名城”。
4月上旬,记者一行来到这座古城,赴一场美丽的约会。
在琳琅满目的醴陵国瓷馆,记者好奇的是,醴陵瓷器何以如此“大胆”,竟然自信地以“国”冠名。
讲解员讲解得颇为自豪:新中国成立后,醴陵多次专门为毛主席烧制生活用瓷。后来,世人将毛主席的生活用瓷称之为“毛瓷”。“毛瓷”的制造,把醴陵釉下五彩瓷的魅力发挥到极致,代表了当时制瓷业的最高水平;而且,醴陵瓷还凭借其晶莹润泽、环保健康的独特工艺,为中南海、人民大会堂、天安门城楼、钓鱼台国宾馆生产国家陈设瓷和国家宴会瓷,为党和国家领导人生产对外交往的国家礼品瓷。醴陵窑和醴陵瓷分别被称为当代“红官窑”和“国瓷”。
与其他地方的“釉上彩”瓷器不同的是,醴陵瓷器属于独特的“釉下彩”:用颜料在素坯上作画,画好后入窑烧,出窑后施透明釉(故称“釉下”),再入窑以高温烧。釉下五彩瓷烧成后,在洁白细腻的胎质、晶莹润泽的釉面映衬下,近乎写实的画面显得水灵通透、清新雅致。
2008年,醴陵釉下五彩手工技艺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1年,经国家权威部门评定,醴陵瓷在全国300个最具价值的地理标志产品排名中,高居第二。
漫步国瓷馆,虽然只能隔着玻璃观看,但那“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的一件件国瓷,仍然让人一见倾心。
讲解员介绍,欣赏国瓷其实有三招:“一看:国瓷洁白如玉,在灯光映照下,玲珑剔透如玻璃灯罩;二摸:国瓷一般是纯手工绘制,图案栩栩如生,釉面没有明显凹凸感;三听:国瓷多属薄胎高白玉瓷,用手指轻轻敲击,如钟磬清脆悦耳,这就是常说的‘声如磬’。”
据介绍,除了国瓷馆,醴陵还有釉下五彩国瓷研究所、新世纪艺术馆、熊窑陶瓷艺术馆等一大批醴陵瓷展馆可供参观。一些国家级陶瓷大师的工作室,既是展示场地,又是工作场地,值得拜访。新世纪艺术馆还收藏了全国各地的陶瓷酒瓶,让人大开眼界。
逛瓷城:“坛坛罐罐”最迷人
记者从高速公路下来后,刚转上醴陵市凤凰大道,就看到几个有好几层楼高的“大瓷器”矗立远处,惊讶得合不拢嘴。
同行的醴陵市旅游局相关负责人杨柳青介绍,那些巨大的彩色“坛坛罐罐”,就是醴陵刚投入运营的陶瓷艺术城,3月底举行了一场陶瓷界的“奥林匹克”活动——中国陶瓷艺术大展暨首届湖南(醴陵)陶瓷博览会。
从远处看,陶瓷艺术城以陶瓷器皿作为建筑外观,错落有致,恢宏壮观,外观颜色与外墙装饰上,大量运用围棋的棋盘与棋子元素,极具中国特色。杨柳青告诉记者,这是中国唯一以陶瓷为造型的异形建筑群,目前还只完成了第一期开发,整个项目预算投资27亿元,由华泽集团投资经营。
虽然“瓷博会”已经闭幕,但展销一直不打烊。走进那些巨大的“坛坛罐罐”,记者发现,里面更是色彩斑斓的陶瓷海洋,每个展馆人潮涌动。
醴陵的釉下五彩瓷、河南禹州的钧瓷、江苏宜兴的低温彩陶、山西的黑陶、日本的美浓烧陶瓷……万瓷齐聚,光彩夺目。
来自广州的瓷器爱好者叶茂说,这里的好东西实在太多,很多大师级的作品都来不及细细品味,好在自己买了几件回去“慢慢欣赏”,否则就白来了一趟。
杨柳青笑着说,到醴陵陶瓷艺术城不买点瓷器回去,确实是枉来此一趟。全国旅游景区不少旅游商品粗制滥造,但醴陵展销的都是独特的瓷器精品。有经济实力的收藏爱好者可以买艺术瓷,普通人买一套日用瓷回去,也能给生活增色不少。
陶瓷艺术城负责人介绍,除了釉下五彩瓷,醴陵日用瓷中的“炻瓷”同样美不胜收。记者在陶瓷艺术城的华联瓷业展台看到,该公司生产的炻瓷融传统工艺与现代艺术于一炉,色彩艳丽,造型别致,既美观又实用。据悉,平均每天在陶瓷艺术城可卖出几百套炻瓷餐具、茶具。
玩泥巴:过了一把拉坯瘾
在醴陵工作的同窗好友傅先生告诉记者,来醴陵玩,最过瘾的,莫过于体验手拉坯。
于是,在醴陵市陶瓷烟花职业技术学院的体验场地,记者当起了拉坯工人。
指导老师蔡超介绍,手拉坯是一种古老的制作陶瓷坯体的方法,在转动的轮盘上,用手工将可塑泥料拉制成各种形状的坯体。他先做了一个示范,压窝,拨高,挤压窝泥,不到几分钟,一个美观的细腰花瓶便诞生了。
记者在农村长大,儿时经常玩泥巴,自认为这手拉坯应该是“小菜一碟”。双手蘸上水,坐到轮盘前,拉开电动操纵杆,便开始像模像样玩起泥巴来。没想到,控制转盘速度成了第一大难题,快了、慢了,都无法让瓷泥成型。
好不容易利用转盘的惯性把瓷泥整成一个规则的圆锥状,该如何将其“掏空”成器呢?蔡老师告诉记者,关键是要把握好瓷泥的重心,当转盘带动瓷泥旋转时,双手护住往上拨高,两个大拇指往瓷泥中心挤压,使之在旋转时变空,这样瓷泥就长高成器了。
终于出了点样子,也不知道该叫碗还是罐,记者只管继续修饰它。可是,麻烦不断出现:一会儿是手忘了蘸水,因干涩而损坏了坯体;一会儿是双手挤压坯壁的力量不均匀,导致坯壁厚薄不均;一会儿是重心走偏,坯体被拉弯了腰……
忙活了半天,经历多次推倒重来,在蔡老师的帮助下,一个小笔筒坯体总算完成。成就感油然而生。
记者发现,在醴陵陶瓷艺术城、新世纪艺术馆内,都有这样的体验项目,一群十二三岁的孩子,尽管满脸泥水,却为每一次拉坯成型、每一个奇思妙想欢呼雀跃。有的还要求把自己拉的坯定制烧好,作为最珍贵的礼物送人。
来自长沙的家长洪女士说,让小孩子参与这种体验,既能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又能加强传统文化修养,以后她会带着孩子常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