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色釉瓷器丨一种颜色,也可以美到极致!
没有青花的蓝白相映,没有彩瓷的繁复缤纷,纵然仅纯净一色,却不输于“浓抹淡妆”,这就是单色釉。
单色釉,是单一的色釉,也称“一色釉”“纯色釉”或“一道釉”。
它在宋元时的创烧已经蔚为大观,明清时期官窑出品的精炼单色釉瓷更是臻于顶峰,达到了“合于天造,厌于人意”的境界。明清单色釉瓷的精湛技艺,成就了它在拍场上的屡创新高。
追古抚今,透过一色,寻找历史中单色釉的绚烂流变,不同时期的单色釉的烧制技艺如何精进,色泽缘何出新……如此种种,让它在当下释放了华贵“釉”惑。
白如梨花
白釉:是瓷器的本色釉,釉内含铁少。白釉还可以分为甜白、象牙白、猪油白、卵白、月白、青白、鱼肚白等。
永乐皇帝对白色情有独钟,甚至有时在芸芸贡品中只选白玉制成的珍宝,而对其它贡品置之不理。或许是为了迎合永乐皇帝对白色的雅好,当朝的陶瓷工匠们一直在努力做减法。为什么是减法?因为在所有的釉色中,白釉是瓷器的本色釉,可谓“单色釉中的单色釉”。一般瓷土和釉料,都或多或少含有一些氧化铁,器物烧出后必然呈现出深浅不同的青色来。如果釉料中的铁元素含量小于0.75%,烧出来的就是白釉。所以古人选择含铁量较少的瓷土和釉料,加工提纯,使含铁量降低到最少程度度。这样在洁白的瓷胎上施以纯净的透明釉,就能烧制白度很高的白瓷瓷。
白釉出现于北朝。北齐范粹墓出土的白瓷,是我国至今所见的最早例证。白瓷还是宋代陶瓷的精粹,北有定窑,南有景德镇青白瓷。元代枢府器,质感厚润,是为甜白釉的前身。而明永乐朝(1403-1424)创烧的这种白瓷,则有“汁水莹厚如堆脂,光洁如美玉”之感。但当时还没有“甜白”的美称,直到16世纪,也就是明朝末年,白砂糖进入中国后,国人见之尝之,其甜美之感让人恍然想起永乐白瓷,遂以“甜白”命名。
蓝比深海
蓝釉:以氧化钴为主要呈色剂,包括雾蓝、洒蓝、天蓝、翠蓝、宝石蓝、抹蓝、祭蓝等。
传统蓝釉,以天然钴土矿为呈色剂,除含氧化钴外,还含有氧化铁和氧化锰。蓝釉最早见于唐三彩中。但这时还是低温蓝釉,只有绮丽之感,缺乏沉着色调。高温蓝釉的出现是在元代。入明以后,特别是在宣德时,蓝釉器物多而质美。后人把霁蓝、霁红、甜白并列,推为宣德单色釉瓷的三大“上品”。
至清康熙时,又出现洒蓝、天蓝等新品种,堪称单色釉中经典的霁蓝釉瓷的烧制也从未停止。2005年,竹月堂在香港中文大学举办的单色釉私人珍藏展上,曾展出一件康熙宠臣、江西巡抚郎廷极用过的霁蓝釉凸弦纹合碗,引起学术界的关注。其碗底不仅刻有“大清康熙年制”六字双行款,还有“御赐纯一堂珍藏”七字一行款。“纯一堂”正是康熙皇帝赐给郎廷极的堂号。
红似朝霞
红釉:以氧化铜为主要呈色剂,包括祭红、豇豆红、宝石红、郎窑红、抹红、珊瑚红、胭脂红、粉红、海棠红、矶红、肉红、鲜红、朱红、大红、柿红、盖血红等。
红釉是以氧化铜作呈色剂,因氧化铜在高温下极易挥发,稍有差异就会出现深浅不同的色调,因而成品合格率极少。遗存至今的永乐、宣德时期红釉传世之作,一般都是经过挑选、供宫廷专用的精品,弥足珍贵。
说起这种高温铜红釉器,始烧于元代景德镇,至明永乐、宣德年间,至臻成熟。此釉色又称“祭红”,因烧成技术极难掌握,遂有“千窑一宝”的说法。清道光年间,南昌人龚拭的《景德镇陶歌》中写道:
官古窑成重霁红,
最难全美费良工。
霜天晴昼精心合,
一样搏烧百不同。
就是说,古代官窑一直重视红釉的烧制,但是费工费料仍然难以烧造完美。不管晴天雨天,陶瓷工匠们精心劳作,无奈烧出的红色却总是深浅不一!
宣德以后,铜红釉料几尽弃用,直至康熙一朝。康熙皇帝醉心自然科学,也许因此积极复兴失传已久的铜红釉色。同朝,又在此基础上,创烧新色,如康熙朝特有的豇豆红。
豇豆红釉是康熙晚期,江西巡抚郎廷极督窑景德镇御窑厂期间,在模仿明宣德时期“祭红”的基础上生产的高温红釉瓷器品种之一。郎廷极还创烧出另一著名色釉,就是以他自己姓氏命名的“郎红”。这种郎红,釉色鲜紫,酷似牛血,所以法国藏家称之为“牛血红”。由于烧制难度很大,以至于后来出现了“若要穷,烧郎红”的说法。比郎红更难搞定的,就是豇豆红。
豇豆红釉以其类似豇豆皮的丰润色泽而得名。因仿若美人面颊的娇艳殷红,也有“桃红片”和“美人醉”的别称。传世的豇豆红以小件居多,且器底都有“大清康熙年制”三行六字楷书官窑款,主要是康熙宫廷所用的文房清玩。如以菊瓣瓶、柳叶瓶、莱菔尊、蟠龙瓶、镗锣洗、太白尊、苹果尊、印泥盒组成的著名“八大码”套组。
稍晚雍正时期烧制的豇豆红,颜色灰暗,都属不成功之作,故雍正之后不再烧制。由于其烧成困难,从创烧到停烧时间短,且又是康熙宫廷御用品,故而流传下来的器物很少,成为高温铜红釉瓷器中最为名贵的一种。
雍正一朝虽然没能传承豇豆红的烧制,但是对胭脂红釉的发扬,令人啧啧。胭脂红本为珐琅彩料之一,康熙末年始见单色釉器,以贵重的黄金为着色剂,用吹釉之法施釉,经800℃低温烘烧而成,其色如仕女化妆所用的胭脂,所以得名。清末民初陈浏所著《陶雅》一书中,形容胭脂红釉,贵气又漂亮,匀净明艳,连紫水晶也没有其鲜妍,连玫瑰花都没有其娇丽。
在中国嘉德2011年春拍中,一件清雍正胭脂红釉碗,极好地诠释了古人此言不虚。这件色泽娇嫩欲滴的小碗,直径只有9.2厘米,竟取得529万元的成交佳绩。
黄承天德
黄釉:以适量的氧化铁为呈色剂,也称铁黄,分高温和低温两种烧制方法。黄釉包括蛋黄、娇黄、鸡油黄、姜汁黄、鹅黄、鱼子黄、蜜蜡黄、鳝鱼黄等。
黄釉,因其谐音“皇”,历来是皇家的专属。或用于宫廷器皿,或用于祭祀地神(黄色接近土地的颜色),是被严格控制的色釉,象征权力与尊贵,严禁民间使用。
虽说黄釉最早出现于唐代,但真正意义上的黄釉创烧于明洪武时期,是一种以铁为呈色剂的低温釉色。当时由于是在涩胎上施釉,故而稍觉粗糙。明宣德御窑厂上承洪武技术而竭力改进,重点改善施釉的质地,变为在甜白釉面上施釉,以甜白釉之纯净映衬黄釉之妍丽,遂得“宣黄”一项名品问世,开启弘治黄釉之先声。宣德署款的黄釉瓷器,当初烧成的数量本来就不多,流传至今的更是屈指可数。连台北故宫这样典藏宣德御瓷约2000件的堂堂博物馆,都只有2件“宣黄”。
到了明弘治朝,黄釉烧制进一步提升,因采用浇釉方法施釉,色彩淡而娇艳,如鸡油一般,故弘治黄釉也被称为“浇黄”或“娇黄”。
而到了清一代,则以柠檬黄釉最为名贵。柠檬黄釉是以氧化锑作为呈色剂的低温色釉,色泽比娇黄釉更鲜亮,更像柠檬。康熙时期内务府珐琅作已将其作为珐琅彩瓷器的彩料和色地装饰使用,后发展成为单色釉的一个独立品类则始于雍正年间。
此外,黄釉中还有一种十分独特的变釉,似茶叶细末之色,习称“茶叶末”,学名“厂官釉”。它是一种铁、镁质结晶釉,唐代耀州窑即烧制,宋明也有,以清雍正、乾隆朝最好。这种釉色,混合黄、黑、绿三色而成。雍正官窑烧出的偏黄色,乾隆窑烧出的偏绿色,妖娆而不俗,大多用于瓶、尊等器型,十分养眼耐看。
青如碧玉
青釉:以氧化铁为主要呈色剂,包括天青、粉青、豆青、冬青、翠青、灰青、虾青、影青、蛋青等。
自古瓷色重青釉。所谓“青釉”,颜色并不是纯粹的青,有月白、天青、粉青、梅子青、豆青、豆绿、翠青等,但多少总能泛出一点青绿色。其中,乾隆一朝的粉青釉瓷在拍场上清气撩人。这种粉青釉以铁的氧化物为主要呈色剂,含铁量0.8%至1.05%,釉厚1至2.5毫米,釉色青绿淡雅,釉面光泽柔和,达到类玉的效果,为青釉中最佳色调之一。
如冰类玉的粉青釉色,显然得到乾隆皇帝的钟爱。然而他还要标新立异,也许因此促使瓷艺穷工极变。即使物材釉色未变,却能巧以重新组合,技法更加精湛,创制出当朝风尚。而2009年成交的粉青镂空套瓶,就是在乾隆年间督陶官唐英的监督下的革新作品。此夹层玲珑瓶巧妙利用内瓶加固,用以承托外壁带两朵精致牡丹图案透雕的瓶身。其釉色清澈刚劲,制作完美无暇,堪称清丽绝伦。
乾隆皇帝还仰慕古风,即位之初就曾大规模摹烧仿古瓷器。事实上,基于乾隆皇帝的好古情怀,御窑工匠无不各显神通,竭力仿照古代青铜及其他器物的造型纹饰,烧制出巧夺天工的各色瓷器。、
颜色釉的划分方法
一色纯净胜万彩的单色釉,由于釉内化学成分不同,可以烧出不同色泽。然而单色釉仅仅是颜色釉中的一种,而颜色釉又有哪些种类和划分方法?颜色釉,是用含有着色金属元素的原料配制的呈色优美的釉料。釉料中加入不同的金属氧化物为着色剂,在一定温度与气氛中烧成,会呈现不同色泽的釉,称为颜色釉。
划分方法:
1.按烧成温度分类,分高温颜色釉(1300度左右)、中温颜色釉(1200度左右)和低温颜色釉(1000度左右),若以1250度为界,分为高、低两种。
2.按烧成后的火焰性质分类,分为氧化焰颜色釉、还原焰颜色釉两种。
3.按烧成后外观特征分类,可分为单色釉、复色釉(花釉)、裂纹釉、无光釉、结晶釉等。一件好的陶瓷收藏品少不了优美的釉色的陪衬。
由业内专家为您掌眼藏品,最大限度避免藏友吃亏。买东西之前先发图给本公号掌个眼,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主编微信:1146795430
联系电话:13162763212 宋女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