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化辽代墓内壁画点茶图
“色白花青的锦鲤跃然于碗底/临摹宋体落款时却惦记着你/你隐藏在窑烧里千年的秘密/极细腻犹如绣花针落地……”听着周杰伦的《青花瓷》,便觉千年古韵穿越时空悠远而来,意味无穷。从窑火中走出的青花瓷从容而含蓄地传达着它的风情,有的淡雅脱俗,有的雍容华美。
自汉代发明了釉,瓷便脱胎于陶,向前大大地迈了一步。到了唐代,因制瓷原料的确定,因釉料发展成熟,因火烧温度达到了摄氏千度以上,瓷器制作已经蜕变到成熟的境界,而跨入真正的瓷器时代。瓷器造型别致,釉色莹润,色彩斑斓,成为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贡献之一。
中国的瓷器始终温润如玉,意味高远。
张家口的瓷器最早始于隋代,只可惜至今还未发现过著名的古代瓷窑,只发现过两座民间瓷窑。而从张家口市出土和旧藏的历代瓷器看,主要来自于定窑、磁州窑、龙泉窑、景德镇窑和钧窑,这些著名窑口生产的瓷器特色鲜明、工艺先进,代表了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瓷器发展的较高水平。
出土于蔚县宋家庄乡吕家村白釉执壶造型圆润饱满,短流平底,是唐代早期的典型式样。宣化建业小区的绿釉碗和怀来县寺湾村的黄釉席纹双系执壶等都为唐代的瓷器,它们造型各异,壶身圆润,颜色相比之前的瓷器更加丰富,质地也更为细腻。
宣化辽墓内的壁画中有一幅点茶图,记载了墓主人生前生活中品茶的情景:壁画右侧方形桌上放置的茶具有茶盏和茶托。地上的三足铁炉之上置一白色长颈瓜棱执壶。一茶僮用团扇扇风……这幅壁画中的执壶与同一墓中出土的白釉瓜棱执壶均为白色,盘形花口,细长颈,长嘴稍弯,曲柄置于肩、颈、腹有瓜棱,是辽代北方契丹民族所特有的点茶壶。宣化辽墓群还出土了具有辽代风格的辽三彩和黄釉器,其中三彩盆、盏托、唾盂、龙柄碗等均为辽瓷中的精品。张北县海子洼村出土的鸡腿瓶、尚义县囫囵村辽代石棺墓中出土的瓷器、赤城县东沟村出土的瓷枕、瓷碗等均为少见的珍品,有着非常高的艺术价值,不仅如此,宣化辽墓群出土的一件用石灰封口的鸡腿瓶内还存有液体,经化验鉴定为酒。这些酒得以保存至今,足见瓷器在生活中的实用价值。
白釉八棱瓜形带温碗注壶出土于下花园孟家坟村,它的特别之处在于由壶、碗两部分组成。壶为八棱长颈,壶盖呈八棱形直撇口,顶端为11瓣的绣球形状,下托八瓣瓦形叶片。温碗为八棱深腹式,碗内凸棱与壶相反,碗外八棱向外弧拱。这套辽代温碗注壶胎质细腻轻薄,造型极为复杂,工艺精湛。
人形壶是古陶瓷中的罕有造型,它形象生动,堪称同时代壶具中的精品。宣化出土的人形双耳壶说明在新石器时代人形壶就已在张家口市出现。崇礼县石嘴子乡征集的白釉童子抱鹅壶,出自北宋定窑,通高15.5厘米,童子抱鹅的造型充满童趣,活泼可爱,注水圆孔在童子脑后,模制而成。这一器物为研究当时陶瓷烧造技术水平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有人说,宋朝之美,本质上是属于瓷的。宋朝的所有美感,只要有一件汝窑碗,就可以把宋朝所有的美都囊括进去。宋代是我国瓷业发展史上的一个繁荣时期,是宋代社会、经济、文化繁荣的综合反映。
东窑是宋代著名的民窑(今河南开封),张家口市博物馆馆藏的青釉刻花牡丹纹执壶属存世不多的宋代东窑珍品。青釉刻花牡丹纹执壶口径3.8厘米,底径9厘米,高17.4厘米。胎体细腻,施淡清釉,釉质莹润。壶身腹部刻有非常精美的牡丹花卉纹饰,刻花运用了雕、剔等工艺,刀锋犀利、技法娴熟,鲜明的浮雕感使其具有极高的艺术品质。
磁州窑梅瓶是我国古代陶瓷艺术的名贵品种。无论造型之优美,还是纹饰之秀丽,都给人以无尽美感与艺术享受,美不胜收,极尽制瓷工艺之绝技。梅瓶造型特征为小口、圆唇、短径、丰肩、修腹及圈足等特点,既实用又美观。市博物馆馆藏的一件磁州窑白釉黑彩牡丹纹梅瓶就让我们领略了宋代瓷器之美。白釉黑彩牡丹纹梅瓶器形匀称秀丽,晶莹润泽的白釉施于瓶体,瓶腹中部前后绘有对称的黑彩蝉形牡丹花卉莲枝纹饰,绘图笔法舒展写意,构图疏朗清新,实为宋代磁州窑的代表性佳作,有着美轮美奂的审美价值。
张家口市的瓷器出土非常丰富,康保县西土城城址在考古发掘中出土了完整或基本完整瓷器数十件,出土瓷器主要来自中原地区的窑场,有河北、山西等地窑场的产品。初步判断有大同附近窑场、定窑、磁州窑和耀州窑等窑口。
元朝在北京定都,在张北建中都,张家口市出土的这一时期有价值的文物多来自全国各大名窑的产品,反映了元帝国的强大。涿鹿县矾山镇虸蚄口村出土的白釉赭彩龙虾祥云纹四系瓶高42厘米,器身刻绘有云纹图案,云中还刻有随云飞舞的变形大虾,美丽生动,器身下部满施褐彩,胎体厚重。该瓶在造型和绘画装饰上有着明显的朝代特征。
涿鹿县祁家洼村史安墓出土的龙泉窑青釉刻花花卉纹碗、宣化县龙门坡村出土的磁州窑白釉褐彩龙凤纹罐、赤城县中所村出土的磁州窑白釉褐彩龙凤纹罐、张北县某工地出土的钧窑天蓝釉碗、怀来县博物馆旧藏的白釉黑彩“内府”款梅瓶等都有着很高的艺术价值,反映了元代瓷器制作的工艺水平。
作为边防重地,明朝时期宣化为宣府镇,张家口建起了最早的城堡张家口堡,军民人口和生活需求的增加,在其时的生活用品和墓葬中出现了众多明代瓷器的珍品。
明代,青花瓷器终成主流。1965年出土于宣化县、存于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的青花人物莲子罐和青花花鸟纹莲子罐,罐体呈莲子状,盖面和腹部分别饰山水人物和花鸟纹,青花胎体洁白坚致,通体施白釉,且色泽鲜艳明快,层次分明。明代青花瓷的造型多样,有圆形、方形、高足等,赤城县马营乡车家沟明代中期王佐将军墓出土的青花缠枝莲纹碗、宣化地院窖藏出土的青花松鹤纹方盘、蔚县博物馆藏的青花高足杯等各有特色。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从赤城县云州乡猫峪村征集的青釉镂空器座,颈部、腹部、底部均以镂空技法制作,腹部镂空的间隙划刻有叶脉纹,釉色青中泛黄,显示出制作者的艺术想像力。
黄釉青花双象耳瓶腹部绘有工整精细的青花缠枝莲纹,胎釉极为细腻,釉色晶莹,器形典雅隽秀,足底有楷书款:“大清雍正年间”。它代表了清代瓷器的时代特点,其色彩更加丰富,制作技艺日益纯熟。1959年,宣化居民捐赠的紫红釉长颈球腹瓶通体为紫红釉,蔚县博物馆征集的灰绿釉开片瓶腹正面饰干枝梅花图案,腹背面饰两只飞燕,既美观又华丽。赤城县征集的粉彩百寿图洗腹部满绘桃形图案,俗称“百寿图”,为大清同治年制。黑釉睡人瓷枕、紫红釉卧狮、绿釉瓷鹦鹉、黄釉五彩帽筒等瓷器都反映出了清代的科技和艺术水平。
陶瓷艺术是中国文化的典型代表,是中国文化发展的象征。在陶瓷艺术的神采和意韵、造型和装饰中,我们体味到了其中的奥妙和意味。为完成这篇文章,笔者查阅了大量关于我国陶瓷的文字、图片资料,这个过程中,好像重新学习了一遍中国历史和张家口的历史。在饱含着无数人智慧的陶瓷制品终成世界公认的美丽,凝结成供今人吸收的文化营养和艺术精华时,我仿佛看到了工匠们淌满汗水的脸颊和专注的眼神,我想我们应该向无数无名的工匠们献上我们的敬意。在现代化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应该有能力把优秀的传统文化事无巨细地保留下来。因为,这是中华民族得以延续得以生活的根基,是能够引发我们感情共鸣的文化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