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是有着5000年文明史的伟大民族。祖先发明创造的文字、诗赋、火药、指南针、印刷术、造纸,以及礼教、建筑、陶瓷、医学等,不仅被时代华夏子孙所传承,也造福了全世界。祖先给我们创造的文明可以传承,但承载着祖先文明的文物,却因时间的过去而不可再生。瓷器,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尤其是明清官窑瓷,更是造瓷技术与艺术结合的典范。每件御用瓷,其产生过程不仅要经过70多道严格的工序,更会在所有工序中采用世界各地最好的原料及工艺。即使专供养心殿造办处的半成品素胎,也有督陶官在数百、或上千件同类产品中挑出品相最好的送进紫禁城。因此,官窑精品无论是原料(包括一些进口颜料),还是集数代人相传的工艺,无论是从色、形、釉、画工等方面百里挑一的精品,还是历经千年沧桑的自然演变,都只能是随着时间有减无增,不可再生。即使同为古代,后朝仿前朝的作品,想做到一模一样,也绝无可能。
严格规制百里挑一
唐、宋到元代,御用瓷器基本采取“官监民造”。监瓷官在民窑烧出的瓷器中百里挑一进贡给皇宫,并把这些挑选出来的瓷器被称作贡瓷或官窑瓷。由于两种瓷器均由官家方督造和采办,又统称为官窑瓷。据载,唐代在产瓷区设司务,宋代设监。元朝内务府把中央掌管瓷器的机构设在江西浮梁县,称“浮梁磁局”,设官初称“浮梁磁局大使”。在“浮梁磁局”撤走后,景德镇各窑开始烧造青花瓷和釉里红瓷。
御窑瓷是指专供皇家使用的瓷器,在器型、纹饰上均有严格的礼仪规定。在等级及型、彩方面,严格按规制烧造。凡是错用或擅用者,均以重罪论处。例如,清朝雍正时期的“正黄瓷”,就是皇家专用色,仅皇帝和太子可用。在龙饰瓷器方面,皇帝所用的为五爪金龙(五爪金龙是谓喻,未必是金色的龙)。亲王为四爪行龙,并称为蟒。据传,明朝英宗在位时发生过这样一件趣事,致使后来有了龙袍、蟒袍之分。正德年间,一属国国王进京上贡,皇上一高兴便说要赐一件龙袍给他。龙袍象征江山,岂能轻易送人。但君无戏言,不能出尔反尔。于是,众大臣费尽心机才想出一个变通办法,即将龙袍上的龙减去一爪,表面看与龙袍无异,事实上已不再是龙。按五爪为龙,四爪为蟒。进贡的国王领了一个蟒袍开心地回去了。
明代较前有所不同,在御用瓷器的制作上采取“官办民烧”的方式。那时,开始有了专烧进贡瓷的官厂。朝廷派厂官现场督办,而经费和窑工由地方负责。据记载,当时专门烧造朝廷御用瓷器的窑就多达50多座。清朝更将御用瓷器制作推向顶峰,据《清史稿》记载,皇家御窑烧造,归养心殿造办处负责,即由养心殿造办处提供型、制、纹样和工艺要求,由景德镇完成白胎后,在京完成后期制作。如此清规戒律和繁琐的制瓷程序,足以说明每一件贡瓷的来之不易。今天人们所能有幸见到的,无一不是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战争、动乱和抢掠后的“幸运儿”。文物是历史的产物,不可复制,不可再生。
举国之力精益求精
官窑瓷器经过千载的发展进化,无论在设计、工艺,还是颜料、绘画等方面,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如永乐的甜白、永宣的青花、成化的斗彩、嘉万的五彩等,都成为一个时期不朽的代表作。工匠们除了继承前辈的制作经验,学习元代的经典作品外,还结合外来的新材料大胆改良,烧制成永乐甜白,青花,釉里红等至今仍然光彩夺目、独领风骚的传世佳品。尤其是多色低温釉上彩瓷器,打破了以往瓷器多为单调色彩的传统,使之更赏心悦目,为后来的成化斗彩,嘉万五彩乃至康雍乾粉彩瓷器烧制奠定了基础。
康熙年代,紫禁城养心殿造办处不仅集中了国家最优秀的工匠,还引进了大批西洋艺术家。康熙五十四年(1715),来中国传教、随即入宫进入如意馆,成为宫廷画家的意大利人朱塞佩·伽斯底里奥内(Giuseppe Castiglione,1688-1766郎世宁)曾历任康、雍、乾三朝,在中国从事宫廷绘画达50多年。据记载,从康熙到乾隆年间,从事画供奉纸画的名画家就有数十位之多。其中,最为著名的有:王原祁、蒋廷锡、郎世宁、冷梅、唐岱、高其佩、袁江、董邦达、金廷标、李世倬、沈晖、袁瑛、王敬铭、钱维城等。这个时期,珐琅彩、正黄瓷、三釉瓷(正红、正黄、影青)、皇家琉璃器等诸多传世之作,均是由养心殿的工匠和画师们创造出来的。养心殿造办处集中了国内外最优秀的艺术和技术人员,代表了当时造瓷工艺的最高水平。
以珐琅彩为例,胎壁极薄,均匀规整,结合紧密。在如此的胎质上又施釉极细,釉色极白,釉表光泽没有桔皮釉、浪荡釉,更没有棕眼的现象。其特点是,瓷质细润,彩料凝重,色泽鲜艳靓丽,画工精致。康熙的珐琅彩瓷多为写生的西番莲和缠枝牡丹,有花无鸟,显得单调。而雍正以花卉图案居多,山水、人物也有。当时尤为突出的是画面上配以相呼应的题诗。可以说,珐琅彩瓷器秉承了历史上中国陶瓷发展以来的各种优点。从拉胚、成型、画工、用料、施釉、色彩、烧制的技术上几乎是最精湛的。因此,民间仿制堪比登天还难。
传承精神珍惜文物
古代皇家官窑御用瓷器的制作,非同儿戏,往往是耗时数年、集举国之力打造一件精品。巨大的财力消耗与集聚全世界的能工巧匠,是坊间无法想象和达到的程度。由于官窑制造,皇家御用,寻常百姓与民窑工匠对御用瓷器可以说难得一见,更谈不上仿制。对于收藏爱好者或真正的买家来说,弄明白文物的历史背景、制造过程和不同朝代的特点尤为重要。
有收藏家认为,乾隆朝官窑瓷器之所以普遍精美,一是因为乾隆本人提倡,二是因为唐英的管理。唐英以内务府员外郎职到景德镇督办官窑30年,开创了中国陶瓷史上最辉煌的篇章。就整体工艺水平而言,明清官窑瓷器已超越了宋瓷。其间,宫廷烧制了一件86厘米高的大瓷瓶。整个器物从上到下依次运用了色地珐琅彩、松石地粉彩、仿哥釉、金釉(耳饰)、青花、松石釉、窑变釉、斗彩、冬青釉暗刻、祭兰描金、开光绘粉彩、仿官釉、绿釉、珊瑚红釉、仿汝釉、紫金釉等15种施釉方法,16层纹饰,颈部对称夔耳,腹绘12扇开光图案,包括 “三羊开泰”、“太平有象”等画面。此瓶集高温低温色釉和釉下彩釉上彩于一体,其烧造工艺繁复至极,至今无法复制。
上述种种说明,祖先不仅给我们创造了可以传承的文明,还为我们留下了不可多得的文物。文物不可再生,一个真正理解文物和有志收藏的人,首先应尊重历史,研究历史。从了解文物的历史背景和产生过程入手,从弄懂文物的特征与现代工艺品的区别开始。 其次,要进行实践比对,用自己掌握的知识,逐项审视瓷器的材料、形款、色釉、开片、气泡等。尤其重要的是,初学或初次收藏者,应从正规途径开始,从高端起步。就是说,尽量不要在仿品和低级产品上浪费时间。更不要在一知半解的时候就一掷千金,以避免花钱买教训。
每期一图
清·乾隆-珐琅彩锦地描金勾莲纹象衔环耳瓶
高:37.6厘米
口:10.9厘米
足:13.3厘米
清·乾隆-珐琅彩锦地描金
勾莲纹象衔环耳瓶
珐琅彩瓷是将画珐琅技法移植到瓷胎上的一种釉上彩瓷。珐琅彩瓷的装饰工艺,即珐琅彩,也称为瓷胎画珐琅,是专为清代宫廷御用而特制的一种精细彩绘瓷器。据清宫造办处的文献档案记载,其为康熙帝授意之下,由造办处珐琅作的匠师将铜胎画珐琅之技法成功地移植到瓷胎上而创制的新瓷器品种。珐琅彩盛于雍正、乾隆年间,属宫廷垄断的工艺珍品。由于珐琅彩之制造工艺精细而复杂,回炉翻烧之耗时,成品率底,成本高,故弥足珍贵。
此瓶撇口微肩,瓶分五段,通体围以金圈11道,既分隔各层纹饰,又起连接承合之效,达到层次分明,繁中有序之视觉效果,色彩缤纷,艳而不俗。两旁塑泥金衔环象首耳,寓意“太平有象”,通体满地金彩锦纹,留白绘各体宝相花,以勾莲缠系,谓之“锦上添花”;乾隆时期大量使用“勾莲纹”代替“缠枝莲纹”,“勾莲纹”纵横二向均不受约束,可四面八方延伸,随心所欲,形状亦受西洋影响,相当接近欧洲之“鸢尾花”纹饰。此瓶造型,乃仿照青铜度量器(见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战国安邑下馆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