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获吉尼斯世界之最
所谓微书,是中国书法的一种,其最大特点是字体微小,多写于布、绢或纸上。王芝文的微书独辟蹊径,把微书写在陶瓷上,再将陶瓷烧制出来。他创作时仅凭肉眼裸视,欣赏者则需要借助放大镜才能看得清楚。其创作出来的陶瓷艺术品,远看是一件造型艺术,近看的时候是一幅画,再拿放大镜看,才发现画是由无数密密麻麻的汉字所组成,可以说这是集诗、书、画、瓷为一体的综合艺术。
七年写35万繁体字微书
王芝文最小的字,是在一张名片上写了300首五言诗,共6000字。他也曾花了足足7年的时间,将35万多字的《三国志》用微书繁体汉字书写在一个85公分高的陶瓷箭筒上,一举创下了世界吉尼斯之最,得到了业内外很多人士的赞誉。清华大学教授张守智评价说:“能完成这样一件精美的作品,在中国历史上是少有、且难度相当之大!”
《三国志》局部
谈及《三国志》的创作,王芝文至今难忘。他说,当初自己是计划用五年时间来完成这一作品,但这部作品内容实在太多,创作过程非常枯燥单一,坚持了一年多,感觉那时已经到达了自己的心理极限,无法再继续往下写,于是就把它搁置起来。“因为微书很枯燥,它不像音乐能够给人一种愉悦感,微书是一笔一划写出来的,关着门与外界隔绝,完全是物我两忘的状态。”然而有一天他恍然大悟,意识到自己既然选择要创作“世界之最”,就必须先战胜自己,义无反顾地做下去。于是又把它从柜底下搬了出来,轻轻掸去上面的灰尘,继续写,而这一写,就是七年光阴。问及这件作品的难度,王芝文告诉笔者:“这件作品的造型不像一块瓷砖那么方方正正,它是一个圆筒状,从上到下,腹部是鼓出来的,到了底部又收回去了,所以在字的安排上,就要有大有小,否则第一行可以写,后面就会变形了,所以难度很大,要提前规划好,提前算出字体的微度,一平米可以写多少字,总共加起来多少平方厘米,要计算好。”克服了这一难题,文字书写完成后,还面临着最后也是最为关键的环节,就是烧制。烧制,是创作陶瓷微书中难以掌控的一个环节,放入窑中的陶瓷微书能否完整地烧出来是无法预料的,一不小心,有可能将几个月或者几年的心血与汗水凝结成的艺术品毁于一旦。在王芝文的艺术展馆里,就放置着一堆以往烧坏的陶瓷作品,可见最后一个环节存在很大风险性,一旦烧制出问题,那就意味着多年的心血转眼付诸东流。王芝文清晰地记得,《三国志》烧制的时候,他紧张到彻夜难眠,心都提到嗓子眼。出窑的那天下着大雨,他从家往窑场一路狂奔,“老远看到它,上去就一把抱住了,脸上泪水和雨水流在一起”。
无心插柳的“微书”创作
《闲雅小品集观》被故宫博物院收藏
微书艺术在我国古代早就有之,但一直以来都是在绢布或纸上书写。王芝文的陶瓷微书作品在陶瓷精品领域里属首创。当记者询问王芝文当初怎么会走上陶瓷微书这条路时,他说,“我小时候就喜欢书法,以前生活条件不是很好,买不起宣纸,于是我就拿废弃的报纸或作业本来写,没纸的时候,就在地面的红砖上进行练习。读初中的时候,我已经开始帮亲戚朋友写春联,这对我后来的陶瓷微书有启发作用。”而直接的原因,可以说是闲来无事的信手涂鸦。“在工艺美校读书期间,免不了要开大会小会,许多时候上面做着冗长的报告,我就在下面用一些废纸写字,写那些小得不能再小的字。”慢慢地王芝文写出了“门道”,一块名片大小的纸能写上300首五言古诗。毕业后他留在学校的实验工厂里当设计,与烧制陶瓷工艺打交道。“工艺美校毕业后,我被分配到陶瓷厂,接触陶瓷的设计、研究,当时就觉得我以前有这个写小字的雕虫小技,就想着是不是可以把文字和陶瓷进行很好地结合,经过多次摸索,我开始尝试把一些微小的字写在陶瓷上进行烧制。”王芝文说。1989年,汕头当地组织收集一些本土艺术品到新加坡参加艺术品展览会,王芝文把自己创作的一个写着《古文观止》的陶瓷笔筒送去参展。在新加坡展览的时候,引起了极大的关注,当地媒体争相报道,相关专家也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当时的报导称:这是人写出来的吗?我就觉得这条路可以走。因为潮汕地区自清朝开始就有微书的记载,只不过那是写在纸上的,而我是在写在陶瓷上。” 新加坡的艺术展览让王芝文收获了自信,从此他在“陶瓷微书“的道路上潜心研究,将诗词与书法、绘画融为一体。
对话王芝文:
雅昌艺术网:《三国志》这件作品的难度在哪里?
王芝文:《三国志》有别于其它作品。为了响应国家的五年计划,我也准备用五年的时间完成一件作品,结果只做了一年,就灰心了,有了放弃的念头,把它塞在床底下。有一天,我恍然大悟,本来立志要申报吉尼斯世界之最,如果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出来的,那什么人都可以成为纪录的保持者了,基于这一点,我咬着牙,利用七年时间完成了这件作品。因为微书很枯燥,它不像音乐能够给人一种愉悦感,微书是一笔一划写出来的,关着门与外界隔绝,物我两忘的状态。所以我经常说一句话:“坚持不一定能够成功,放弃就注定会失败。”
雅昌艺术网:这件作品的构思是怎样的?
王芝文:这是一部史书。《三国志》和《三国演义》不同,《三国演义》是小说,史书必须尊重它的历史性,一丝不苟,不能差一个字或者是写错一个字,而小说则相对轻松一点,所以我对自己要求特别严格,不能写错,因为要尊重原作,所以自己给自己很大的压力,要一一校对。第二,我曾经立志要做一件别人做不到的作品,打破世界纪录,想来想去,就是在一定的面积上写诸多的字,体现出“微”。所以《三国志》这件作品的难度大在哪儿?这件作品的造型不是一块瓷砖那么四四方方,它是一个圆筒状,从上到下,腹部是鼓出来的,到了底部又收回去了,所以一行字写下来,字体的排列就会出现问题,所以在字的安排上,就要有大有小,否则第一行可以写,后面就会变形了,所以难度很大,要提前规划好,提前算出字体的微度,一平米可以写多少字,总共加起来多少平方厘米,要计算好。
雅昌艺术网:你从开始创作微书作品就是这么小,还是逐渐对字体进行缩小?
王芝文:我从小开始写书法,从大楷、中楷逐渐到小楷,随着年龄的增长,定力越来越好,从微到微小。虽然青少年的视力很好,但是那不叫书法,是汉字。书法讲究有骨有肉,有灵魂,有韵味。目前比较难在哪儿?就是传承的问题,一个人必须具备七大素质才能把陶瓷微书做出来。
《朱子家训》被钓鱼台宾馆收藏
雅昌艺术网:陶瓷微书的创作也是基于您对书法的熟练程度?
王芝文:熟练程度是第一要素;第二,微书不仅仅是简单的汉字,里面还有画,比如构图、素描关系,如何在平面上构建立体关系,就要靠疏密浓淡和素描功底,还要懂得色彩的搭配。现在有些人会画画,但不会写字;有些人会写字又不会画画;有些人画画、写字都会但是不懂古代文学,有些人古代文学很好,眼睛又不行,所以一个人必须具备七大前提艺术,书法、美术、古代文学,陶瓷知识更重要的是身体条件,眼睛、定力和心理因素,我七年才创作一件作品,现在是高科技时代,年轻人谁能耐得住寂寞。
雅昌艺术网:您开始是创作单纯的微书作品,后来才是“微书入画”。
王芝文:开始是微书,然后是书画结合,另外一种风格就是以字入画,这种难度更大。包括画一件竹子,如何用微书表现竹叶的浓淡变化,这是很见功力的,从最浓到最淡要用好几支笔,总是要换来换去。
雅昌艺术网:笔都是你自己研制的吗?
王芝文:对,因为要看是什么釉面,有一些釉面有开片,一根毛笔写几个字就全部断掉,因为它很锋利,毛一下子就被它割断掉了。
雅昌艺术网:以“微书”入画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王芝文:微书、书画结合和以微书入画,时间都差不多,也都有尝试,但最后这种难度最大,量也最少。书画结合之后三五年,开始探索以微书入画,大概是二十年前,我还曾跑到北京国家专利局申报专利,当时还没有这种风格出现,我怕有人冒充,很有前瞻性地保护自己。
《倾国艳》局部
雅昌艺术网:微书入画相比单纯的微书难在哪儿?
王芝文:比如牡丹花的一片叶子,从浓到淡,可能1-10号笔不停地换,最考验一个人的信心和毅力,而且我写繁体字比较多,有时候一个繁体字就有几十笔画,还没写半个字就要换一根笔,所以写得很慢。
雅昌艺术网:是先把叶子的形画出来,再在上面写微书吗?
王芝文:两种:一种先上颜色再写微书;一种是先打轮廓线,然后用墨一点一点地写出针头大的字,烧完再上颜色,基本上每件作品都要烧两到三次,因为每种颜色的烧成温度不一样,大致在820-850度之间。
雅昌艺术网:这几年您更多地做小品类的作品,是想缓解一下?
王芝文:我打个比方,这就如同有的人吃油腻的东西时喜欢放一点点的香菜,而我做的这些小东西也起到一个调剂的作用。
雅昌艺术网:您的很多作品都有设计的成份在其中,从风格上来说还是很接近广东的陶瓷。
王芝文:是,都有受到影响,特别是以字入画的作品,很像越绣的一种,另外我写陶瓷微书也受到内画的影响,当时想鼻烟壶的瓶口这么小,在里边怎么画画,受到这个启发,就去研究它。
雅昌艺术网:未来会如何去发展,随着您年龄也来越大,视力方面肯定会有所下降?
王芝文:现在肩负的重任就是传承人。目前的状态是我身边的学生还很难接起这一棒,因为还不到火候,到目前为止还是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