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没有青花复杂的花纹,只依靠细腻艳丽的色彩,单色釉瓷器在我国的瓷器发展史上,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单色釉被誉为彩瓷之母,也被认为是陶瓷收藏的较高境界。质地迥异的胎体和美不胜收的釉色,见证了中国陶瓷艺术史一代又一代的辉煌。
没有青花复杂的花纹,只依靠细腻艳丽的色彩,单色釉瓷器在我国的瓷器发展史上,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单色釉被誉为彩瓷之母,也被认为是陶瓷收藏的较高境界。质地迥异的胎体和美不胜收的釉色,见证了中国陶瓷艺术史一代又一代的辉煌。
瓷器中的“大家闺秀”
单色釉也称“一色釉”、“纯色釉”或“一道釉”。由于瓷釉内含不同化学成分,瓷器烧成后就呈现出不同的单一色泽,如青釉、红釉、黄釉、黑釉、绿釉、蓝釉和白釉等。中国瓷器的釉彩始于单色釉,而单色釉又与我国古代道家所推崇的“道法自然”的思想有关。
宋代,单色釉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时期。特别是到了清代康熙、雍正、干隆三代,单色釉瓷器的烧制工艺更是达到了鼎盛时期。单色釉瓷器胎体优雅、流畅,釉色纯正、明快,部分单色釉瓷,釉下的暗刻刻花,似有似无,既不失单色釉的素雅,又有图案可供养眼品赏,可谓雅上加雅,光照下更是剔透玲珑,精美无比。
单色釉瓷器不浮、不嚣、不靡、不媚,与彩釉瓷器相比,浑然天成、素雅淡净,是公认的陶瓷制品中的“大家闺秀”。单色釉的种类很多,包括青釉、黑釉、绿釉、白釉、红釉、黄釉、蓝釉等,其他色釉都是在以上色釉的基础上演变过来的。
单色釉瓷因为少了彩绘,就对瓷器整体美感表现提出更高要求,比如烧制工艺上就需要特别留意釉面质量和光泽质感,素胎表面刻、划、贴塑等装饰,甚至影响到器型式样和大小。烧制工艺技术水平对美感表现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而陶瓷烧制工艺难度评价也是挖掘各种单色釉收藏潜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宋元明清精品迭出
在唐代以前,中国瓷器以单色釉为主,不过从艺术角度来说这一大段时间瓷器的造型、色彩较为拙朴实用,多和现代人的审美观有距离,具有较高收藏价值的单色釉瓷器出在宋元和明清两个时期。
宋代龙泉窑青瓷以“千峰翠色”独领风骚,五大名窑(钧、汝、哥、官、定)俱为单色釉,各擅胜场,成为单色釉瓷器的发展高峰。进入明清两代之后,青花、彩瓷和单色釉三分天下,清代康熙、雍正、干隆三朝瓷器烧制技术登峰造极,因此单色釉瓷也有大量创新,根据雍正十三年《陶成纪事》记载,景德镇窑场共有57种花式釉,其中40多种为单色釉,着名的釉色如“郎红”,是当时的督造官郎廷极在模仿明宣德“祭红”的基础上所创烧,经窑烧后釉色鲜紫,酷似牛血,所以法国藏家称之为“牛血红”。郎红釉色鲜艳丰润,需以氧化铜为着色剂,在1300摄氏度以上的高温下烧成,由于烧制难度很大,后来出现了“若要穷,烧郎红”的说法。
因为宋代传世的官、汝、定、哥、钧等各大名窑单色釉瓷器精品存世量越来越少,明清时期景德镇御窑厂曾以宋代名窑瓷器为样本,大量仿制,这就是今人所称的仿古釉瓷。明代自永乐朝仿制宋代龙泉窑瓷器开始,对宋代几大名窑瓷器都进行过仿制,多数收藏在大博物馆中,民间收藏的传世器物极少。
清康熙、雍正、干隆时期的瓷器烧造代表了景德镇瓷业的最高水准,而这段时期的官窑单色釉瓷器,又是清瓷中最精彩的部分,官窑中,往往烧制一两百件才能得到一件单色釉成品,名贵非凡。据故宫博物院研究员研究,雍正帝标榜好古慕雅,因此仿宋名窑器最多,在故宫保存下来的即达数万件,其他流落民间者也不乏精品。
受烧制工艺难度的影响,仿汝窑、哥窑烧造难度很大;温度比较低的陶瓷相对容易烧,高温难烧;釉料中用铜着色烧制铜红釉难度很高,因为铜在高温下容易烧掉,影响了发色,所以祭红、郎窑红、豇豆红是工艺难度较高的单色釉瓷。而霁青蓝是用比较稳定的氧化钴着色,跟青花的料差不多,相对就比较容易烧。天青釉也不简单,虽然有些也加了钴料,会比较稳定,但上好的天蓝釉并不多见。同样,器形也决定烧制难度。
名家珍藏夺人眼球
近代以来单色釉瓷器的藏家主要在日本和欧美。日本人的传统美学受宋代风尚影响甚深,因此爱屋及乌并不让人奇怪,而欧美藏家钟爱单色釉瓷器和他们接受的现代美学教育有关,宋代是单色釉瓷器烧制的高峰,器形以简约为尚,追求单纯的釉色与线条,有文人之风,和明清官窑追求的矫饰奢华风格大异其趣,而现代主义中的简洁、色块主义对造型和色彩的取舍,与宋元单色釉瓷器的釉色、纹路、器形颇有共通之处,因此在上世纪中期颇受藏家喜爱。
瑞士知名陶瓷收藏大家阿尔弗雷德·鲍尔(Alfred Baur,1865-1951)收藏的662件中国瓷器已成为世界闻名的一个系列。这些精选而来的艺术精品在1968年至1974年被分为四册着录于《The Baur Collection》一书。本套书仅限量1000册,一版一印,印制精美,且每册都带有限量版编号,极为难得,其中就收录有大量的单色釉瓷器。瑞典工业家卡尔·坎普先生(Johan Carl Kempe,1884-1967)收藏白釉瓷器,是历史最为悠久的西方白釉瓷器收藏家;同时大维德爵士(Sir.Percival David)、英国牛津大学考古和艺术史研究室主任霍尔、美国私人收藏家高登伉俪等都是闻名的官窑单色釉瓷器收藏家。
华人藏家中以单色釉瓷器收藏着称的人较少,仅香港地区胡惠春、简永桢、徐展堂等几人知名。如竹月堂主人简永桢曾于2005年在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物馆展出竹月堂藏元明清景德镇单色釉瓷器178件,已故藏家胡惠春收藏的康雍干单色瓷器也于当年在京、沪、港三地巡回展览,为藏界所瞩目。
单色釉的种类和特点
中国瓷器的釉彩始于单色釉,由于瓷釉内含不同化学成分,瓷器烧成后就呈现出不同的单一色泽。
委青釉:是我国瓷器最早的釉色,商代中期已经出现,宋瓷中官、哥、汝、龙泉、越窑、耀州窑等都烧出了不同程度的青釉。青色釉包括天青、粉青、豆青、冬青、翠青、灰青、虾青、影青、蛋青等。
黑釉:釉面呈黑色,主要色剂为氧化铁和少量的锰、钴、铜。黑釉在南方从汉代开始,北方从唐代开始烧制,清代康熙年间,又发明了乌金釉,通体乌黑,亮处闪金光。黑色釉有黑彩、墨彩、乌金等。
绿釉:以铜色为着色剂,以铅作为化合物的助溶剂,低温烧成。宋代瓷器上的绿釉多为较深的青绿色,明代正德时期的孔雀绿很突出,明中期出现了瓜皮绿,水绿色是康熙时期杰出的彩釉,康熙三彩和五彩中常用此釉色。
白釉:釉内含铁少,高温烧成,白釉还可以分为甜白、象牙白、猪油白、卵白、月白、青白、鱼肚白等。
红釉:主要以铜为着色剂,包括祭红、豇豆红、宝石红、郎窑红、抹红、珊瑚红、胭脂红、粉红、海棠红、矶红、肉红、鲜红、朱红、大红、柿红、盖血红、“娃娃脸”等。
黄釉:以适量的铁为着色剂,也称铁黄,分高温和低温两种烧制方法。黄色釉包括蛋黄、娇黄、鸡油黄、姜汁黄、鹅黄、鱼子黄、蜜蜡黄、鳝鱼黄等。
蓝釉:蓝色釉包括雾蓝、洒蓝、天蓝、翠蓝、宝石蓝、抹蓝、祭蓝等。最初的低温釉出现于唐三彩当中,到了元代烧成了高温蓝釉瓷。明代宣德的蓝釉主要有宝石蓝、祭蓝等。
紫色釉:紫色釉有茄皮紫、猪肝紫、玫瑰紫等。其中最着名的茄皮紫是在明代中期出现的,以后历朝历代均有烧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