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春天,王卓和伙伴孙璟璟、江昕荷一起从法国回到杭州,将她们在巴黎创立的陶瓷工作室“耳语”,搬到了外桐坞村的一片茶园边上。
“耳语”这个名字让人联想到轻声慢语和暖暖的气息,王卓她们的作品就如这个名字一样充满了女性特有的轻盈和敏感。
简洁造型的瓷器,只在内部薄薄地施上一层釉,外面则保持着瓷胎原本的素白色,即使有色彩也只是淡淡地涂上一抹蓝或黑。每个见过“耳语”作品的人都会觉得,它们和传统意义上的陶瓷制品区别很大,甚至都不像是陶瓷。
王卓学的是工业设计,结束学业后的职业身份是一名教师。她的另外两位合伙人,另一位教师和一位摄影师,同样不是陶瓷专业出身。但这不妨碍她们对陶瓷的热爱,她们在法国当地的陶艺工作室当学徒,学习陶瓷制作的基本工艺。
“因为不是科班出身,所以没有固定思维,陶瓷这种材质,当然可以有不同玩法。”在王卓看来,正是这种“不专业”使得她的作品显得特别。
“‘耳语’是一种细腻地审视周遭的视角和轻手轻脚地对待周遭的态度。我们希望通过这个名字,用陶瓷来传达我们所感受到的不为人知的声音。”女性的细腻让王卓听到了大自然的低语,动物、河流甚至树叶都是她设计的源泉,并将这些具象的素材通过陶瓷作品来呈现。
“我们的东西实验性很强,每一次的实验都是对这个材料的进一步了解,希望可以不断地试探它的极限。我们会设计很薄的陶瓷作品,也会尝试陶瓷和各种不同材料的结合。”
越是薄的产品,越是容易烧制失败,但也会有意外的惊喜。“因为用于烧制陶瓷器的土是一个非常有趣和不可控的材料,所以每次打开炉子都是我最期待的事情。”
在“耳语”的所有作品中,带有树叶纹理的各色灯罩、水杯和烛台是最有代表性的。来自法国的树叶印刻在景德镇的瓷泥上,本就不厚的胎体到了树叶的部分更是薄如蝉翼,点上一支蜡烛,森林就开始和你“对话”。表面有着麻布纹理或是纸张褶皱的花瓶,打破了人们对于陶瓷肌理的认识,瓶子底部那几抹深浅不同的蓝色,则透露出中国山水画的韵味。
有人说,“耳语”的瓷器都很小清新,但是王卓并没有给自己的作品按上一个风格标签。“我希望自己的作品风格是自由变化的,在创作的过程中,遵从自己内心是引导创作走向的唯一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