钧窑瓷器成型的方法有许多种,如盘筑、旋转拉坯、合模、印坯、注浆(倒浆)等等,其中使用最普遍的是注浆成型和旋转拉坯成型,分别称之为“注浆坯”和“手拉坯”,而收藏界及艺术陶瓷界最关注的是“手拉坯”。
手拉坯成形是一种古老的技术,它是在转动的轮盘上,用手工将可塑泥料拉制成各种形状坯体的方法。手拉坯成形要求手工技术水平高,劳动强度也较大。手拉坯产品一般手感较重(个别的胎体可以做出较薄而分量较轻的效果)。由于是手工制作,即使是同样的产品,其高低、大小、轻重和形状也不可能完全相同,所以,每一件手拉坯作品都有自己的特点。
手拉坯器形多为圆体,瓶、罐、花觚、桶、碗、盘、壶等都适宜手拉坯。其成型工艺主要分拉坯和修坯两部分,工艺要点可分解为:制泥、练泥、把正、廓内底、提身桶、放形、收口、割底、旋坯、镶接等。
一、制泥。钧窑轮制手拉坯成形有着鲜明的地方特色。原料就地取材,一般情况下由一种(一和土)或两种以上的黏土经加工后用做轮制手拉坯泥料;钧瓷的泥料大致由黄道土、刘家沟土、黑膜土以及一些长石组成。有时为满足钧釉呈色的需求,加入适量的其他原料。
传统加工泥料的方法是:先将原料按比例投入耙池内,牛拉耙杆运转,通过耙齿把原料搅拌成泥浆;待泥浆静止后,沉淀片刻把耙池下部的放浆口打开,放入泥池内,等泥池内的泥浆沉淀于池底部后,把泥池表面的清水放出一部分,其时泥池中的泥浆分为上、中、下三层,然后,把泥池中的泥浆通过一段人工砌成的泥沟,使泥浆流入另外两个储泥池内。因泥浆颗粒的大小不匀而悬浮能力不一样,两个储泥池,一个距泥池较近,一个距泥池较远。较近的储泥池泥的粒度较粗、较远的储泥池粒度较细。待储泥池的泥浆水分蒸发到含水量25%左右时移放在泥仓内,经过陈腐使用。
现代制泥是把选好的黏土、石料经过球磨机的加工把它们磨碎,磨成浆,然后用压滤机把泥浆里的水分给虑出来,之后再通过真空炼泥机一遍一遍的把泥给炼出来,直到适用与拉坯为止。
二、练泥。轮制手拉坯所用的泥料要具有较好的可塑性。可塑性通常是指泥料在外力下获得一定形状而不产生裂纹,外力除去后并保持该形状的性质。一般希望泥料具有较高的形变屈服值和较大的塑性延伸形变量。既可保证成形时被成形的部分有较好的稳定性,又可不致在成形施力过程中产生裂纹或开裂。泥料的细度,根据拉制器物的大小灵活掌握,在一般情况下,细度为250目筛余15%——25%之间,干燥收缩率为13 %,总收缩率为18%左右,细度达到250目全通过时不利于拉制成形,细度在200目以下时,因泥料过粗,会严重影响成品合格率。练泥可以令粘土致密,不仅增加粘土的柔韧性和可塑性,降低收缩率,还会直接影响陶艺的烧成率与收缩率。如果练泥的方法不恰当,令泥团中有空隙、气泡,不仅收缩率增加,而且烧成时表面会鼓起气泡,甚至会炸裂。练泥的过程主要是把不同干湿度的粘土揉匀,令粘土干湿适度,如果粘土太硬,在揉压的时候需要加水。反之则需要脱水。练泥的意义就好像做面点之前要揉面一样。
将泥仓中的泥用铁铲铲出一部分。然后,用铲反复进行拍打、挤压 (第一次练泥),直到泥料中水分分布均匀,含水量在21%左右时,再铲出拉坯所需的泥团,放在用青砖砌成有一定斜度,高约65厘米左右的揉泥台上,再用双手反复揉练 (第二次练泥),挤出其中的空气,使泥料颗粒组织致密,可塑性和手感达最佳程度。
揉泥的方法很多,一般常用鸡心式揉泥法、菊瓣式揉泥法与羊头式揉泥法。鸡心式揉泥法的要点是:先取一块粘土,双手合抱,左手扶住泥团作为支点,右手有节奏地操压泥团,按顺时针方向旋转,并不断反复动作50-60次为宜。视其干湿度决定要不要加水以及加水的多少。揉搓、旋转的过程中泥团呈现鸡心的形状,最后揉成锥形泥团。故称为“鸡心式揉泥法”手拉坯操作者双手握住泥团,沿轮盘旋转的反方向上下反复搓揉,使泥团中心成旋涡状,边缘展开像菊花盛开的花瓣有序排列,称之为菊瓣法。操作者双手平握泥团,一上一下反复揉搓,使整个泥团的形状上宽下窄,恰似一个成年的山羊头,称之为羊头法。这两种方法,都要求双手用力要均匀、方向要一致,否则会造成泥料粗细不均,致密度不匀,影响手拉坯成型。
三、把正。钧瓷工匠又称为抱泥头。拉坯的第一个环节在于抱泥头,泥头正不正就决定了能不能拉成坯。抱泥头指的是把揉过的泥摔在轮盘上,用双手把这块泥给抱正,所谓抱正就是泥和轮盘是同一个圆心。也就是说将泥团的旋转中心与轮盘的旋转中心保持一致。这样才能进行下一个工序。经过来回数次的拔高和摁压,用以再次排除泥之中的杂质、气孔和提高泥的可塑性,然后开始拉坯。拉坯过程中一定要稳,速度要适当,根据你心中所想的器物线条,转换成手法使手上的这块泥运用自如。
用轮棍按逆时针方向拨动转盘,转盘转速达120转/分左右时,把揉练好的泥团以塔形摔坠在轮盘中央,使泥团因粘性力作用而牢牢吸附于轮盘之上。放泥时要考虑轮盘旋转的方向与泥团揉搓的方向应相反,这样,拉坯时手的推力和揉泥时的方向一致,泥的致密度会越来越大,泥柱会越来越紧。反之,泥柱会越来越松,影响成型后的坯体质量。
把正的方法是左手用力,右手辅助。用右手沾适量水洒在泥团上,然后,两肘靠紧大腿部,用双手抱住泥团的下部向轮盘中心用力挤压泥团,使泥团逐渐向中心和向上捧起,待泥团与轮盘成同心圆时,泥团呈塔状圆柱形,然后再用左手掌把捧起的泥团压下,反复的捧起,压下。向上捧起时一定要稳,这实际上是进一步的练泥,也叫第三次练泥,是为拉坯准备最适宜的泥团形态,这个过程是要泥柱与轮盘结合的更加牢固。把正是初学者入门的关键一步,必须掌握“上捧”与“下压”的技法。“上捧”就是把泥团上推到一定的高度与细度。其操作要点是:刚开始时用小拇指和无名指用力向泥团中心上方推,到适当高度以后双手合拢,推力逐渐减弱,慢慢的呈现一个柱状。“下压”就是当泥团呈适当的柱状时,平转左手,掌心向下,用力部位转到左手的拇指与食指中间,用力向下把泥柱压到原来的形状,使其圆柱状变为饼式馒头状。下压时由于用水的缘故,边缘的泥团会变成泥浆,泥浆与泥团融合在一起会出现“虚泥”现象,这时可以用右手挡住使泥不外跑,左右手同时发力使泥柱自然变成馒头状。
四、廓内底。两只手稳稳握住旋转的泥团,用左手掌向下压塔状泥柱的中心,使上部泥柱呈扁圆涡形,扁圆涡形泥团大小必须满足所拉制坯体的用泥量。然后,用右手掌与大拇指按在涡形泥团上部的中间,其他四指自然弯曲在泥团下部,左手掌托着扁圆涡形泥团的下部,徐徐向上托,右手慢慢提拉上部泥团,使泥团逐步形成圆筒状,圆筒状的深度和厚度是决定坯体大小、厚薄的前提。
五、提身桶。左手插入筒状内,掌心朝胸,手指与内壁接触;右手接触筒状外壁,使内外手指互相贴合,然后,内外手轻轻用力挤压筒状壁,使筒状徐徐升高,双手同时随筒状慢慢提高,待达到所制器物的深度和厚度时,再根据器物的形状,拉制出雏形;拉盘、碗时要先拉成曲线矮桶,使筒体上拉式底部仍可保持相当厚度。有些大口而器形简单的器物,可用具备器物线条形状的样板片(用泥料做成经950 ℃温度素烧)来做最后的修整。
六、扩外形。提身桶完成后,双手换向,在桶内的左手移到下部,在桶外的右手到上部。右手从筒子的底部开始用力,把底部的泥用力推进去以后,左手从内侧抵住,然后两只手同时用力,随自己的感觉和器形的要求从底部上行,用力逐步向上。这个过程一定要顺畅,一气呵成,不可停顿。放形时左手用力,右手辅助,右手的作用是稳住左手推起的泥,相对用力使器壁变薄。
七、收口。收口时一定要把握好弧线的度,处理好口部与底部之间的关系,动作要轻要慢,徐徐渐进,缓缓而行,以免造成坍塌。这个过程润泥不能用水,要用泥浆,防止毛坯对水分吸收过多,在干燥收缩过程中开裂。收口时要留有一定的泥量做口部成型用,业内称为“留口泥”,避免泥量用尽造成残缺。
八、割底。把基本拉制成形的坯体内外轮迹和余泥由下而上抹除,左手按出毛坯的底部,右手拿割线,使割线的一端旋转于毛坯底部,右手稍用力,这时毛坯底部与下部分的泥团分离,双手迅速把毛坯体托起,放在坯板上,待自然干燥至适当程度后进入下道工序。
九、修坯。修坯是手拉坯拉出来后要经过的非常重要、关键的工序,有“三分拉坯、七分修坯”之说。粗坯成型后,要按品种要求进行修整,如盘、碗、洗、罐需要进一步将内外修光并使厚薄一致。碗、罐、盘类需在此时挖修底足,壶、罐、瓶、尊等之类还需要黏结嘴、柄、耳等部件,雕塑艺术品更需要既有手工经验,又有艺术素养的工作人员进行修理。业内人士都知道,一个手拉坯质量的好坏,拉坯其次,修坯为主。修坯可以是借助工具修的也可以在拉坯机上独立完成的。它是在拉坯的基础上完成,也就是说你所拉的器型的内形控制了外形,里型的线条顺不顺,也就决定了修坯修的好坏。在修坯过程中,要做到:勤、稳、准、快。“勤”讲的是要多感受坯体的厚薄,也就是用手敲打坯体听声音来辨别坯体的厚度,做到整体厚薄均匀。
“稳”讲的是修坯过程中下刀的力度,有时候走一刀可能会要一气呵成,所以一定要稳。“准”讲的是拉坯的内形与外形配合,线条要准,要流畅。“快”讲的是修一个坯的用时,提高工作效率。
修坯的技法是以左手轻抚坯体,右手操作刀具。选择好吃刀角度,才能爽快而均匀地修坯。吃刀的位置或角度不当,会产生持刀太深而带动坯体,出现跳刀现象。
修坯应先挖底。先把器物的内足底留厚些,而后根据器形要求再进行削减。挖足的过程要有耐心,不急不躁。可以变修坯边检查,把坯体放在手上掂一掂,放在耳旁弹一弹,根据坯体的重量和坯体发出的声音来判断厚薄。把外底的厚度与宽度旋到位后,再根据其深度来判断比较精确的内底的位置,按照器形的风格或设计要求决定底足的高度和宽度。
修坯有“湿修”与“干修”之分。湿修是在坯体含水较多(16%——19%)尚在湿软的情况下进行。操作容易,修坯刀不易损坏,其缺点是容易在搬动及操作过程使坯件受伤而引起变形,对提高质量不利。“湿修”时坯体干湿度也要适中,如果太湿,在修坯过程中毛坯就有可能变形损毁;干修是在坯体含水量降至6%——10%或更低时进行,坯体强度增高,可减少因搬动受伤引起的变形,对提高质量有利,其缺点是对修坯刀阻力较大,为保证制品质量还是以“干修”为宜。“干修”对刀具的要求较高,必须以快刀的形式,才能出现细微而爽利的刀线。
盘、碗、罐、尊、洗类的修坯机与旋压成型用的轮子一样,只是它转速较慢(280——430转/分),轮头上的凹凸形石膏模座要随各种坯件的形状大小而设计。
坯座上面应包一层绒布或泡沫塑料,或在支承坯件的地方镶一圈橡皮,以防修坯时坯件因震动而受伤。
修坯用刀具一般都是两头可用的钢质弯头刀,有时也可以钢锯片代替,如只要求坯体表面光润,可以用刚玉砂布或60目以上的铜丝筛网,或湿海绵擦拭。
坯子修好后,一般应抹一层水,使表面更趋光润,修坯机上应该装设吸尘抽风设备,以保护工人健康。
十、镶接。壶、杯等类制品的嘴、柄部件在与制品本体黏结时,要注意两者的含水量应十分接近(在含水率为16%——18%时镶接),否则在干燥时会由于收缩不同而产生开裂或脱落。黏结时先将要黏结端面修毛,然后将部件粘上泥浆迅速接合。黏结泥浆可用含水率较高(30%——45%)的相同坯料,外加3%糊精,或其他黏结剂(如甲基纤维素纸浆废液等),也可以在坯料中配30%左右的釉粉或长石、滑石等溶剂,使其熔融温度较坯体本身低,在高温中可与坯体牢固熔合。
钧窑手拉坯从唐代花釉瓷肇始,经过五代、宋、金、元、明、清1000多年的发展,其工艺流程、拉坯器具及独特的拉坯技法不断去粗存精、发扬光大,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拉坯工艺体系。为一代名窑的生存、发展、繁荣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