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以瓷类玉”,人们首先想到唐代陆羽评价越窑青瓷的釉色“类玉类冰”,以及宋代龙泉青瓷上如玉堆脂般的釉色。其实,中国传统瓷器的造型也有“类玉”的审美追求。除了玉壶春瓶造型,许多瓷器造型也同样受玉器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越到后期越明显。且不论明清时期许多瓷器造型与同时期的玉器皿造型相同或相类似,仅就明清时期瓷器造型出现的“两极分化”现象,就可以说明这一点。
所谓“两极分化”是指瓷器产品中既有大量超小超薄的造型,又有许多超大超高的造型。这种“两极分化”的造型现象,在明代以前的瓷器造型中是难以看到的。超小超薄的造型,其形体非常小巧玲珑,而瓷胎非常轻薄。
明代成化的斗彩鸡缸杯,高只有3.3厘米,口径6.4厘米。青花鸡心小碗,高只有5.9厘米,口径10.2厘米。青花压手杯高在4—6厘米,口径在9—10厘米左右,口沿外撇,拿在手中正好将拇指和食指稳压住。
与超小超薄相反的是,明清瓷器中,也有不少造型设计得超大超高的。如造型庞大的梅瓶、葫芦瓶、花觚和盘、罐、缸等。宋代的梅瓶最高只有30多厘米,元代梅瓶已属大型,但最高的也只有50厘米左右。而明代万历时期的梅瓶,最高的达到了70多厘米。花觚是一种模仿商周青铜礼器觚、尊的造型,而明万历时期的瓷花觚,最高有70厘米。
景德镇陶瓷学院陶瓷美术学院院长吕金泉解释说,明清瓷器造型设计这种“两极分化”的倾向,既反映了人们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多样化的追求以及制瓷工艺的进步,同时也反映了瓷器造型的“类玉”的审美特点。玉器之美,不仅仅在于其质地的光莹润泽,而且表现在造型、雕饰和工艺的整体观赏性。为了充分挖掘玉器整体的审美价值,明清玉器的造型更加丰富多样。而明清时期瓷器造型变化多端,尤期是超小超薄和超大超高的造型,从审美角度来看,是对玉器艺术的一种模拟。这种模拟主要不在于形似,而是对玉器艺术所体现出来的精致之美、玲珑之美、韵致之美的移植。
造型小巧玲珑,胎体轻薄细腻,制作工艺精湛的瓷器,除了便于使用和携带,还会使人产生与玉器相同的审美感受。而超大超高的梅瓶、葫芦瓶等瓷器皿,已基本上脱离实用,成为贵族阶层室内环境陈设欣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