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琢陶瓷的生命之美——记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李竹玲
李竹玲,生于1968年, 陕西铜川陈炉镇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陶瓷设计艺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高级技师、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中青年人才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第五届铜川市科学协会常务委员、现任铜川耀州窑李家瓷坊有限公司总经理。
《中国航班》首席记者 杨智
在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李竹玲的手中,一抔土有着独特的生命内涵与魅力。“陶土,有着感人的生命”。出生于陶瓷世家的她,仿佛能听懂陶土的语言,从小就有着别样的灵性。
李竹玲出生于一个具有100多年历史的陶瓷世家。其曾祖父李鸿雅之前,都是陈炉“桥上李家”久负盛名的翁窑匠师,祖父李逢时在民国初年创办了“红花福”瓷行,其父李升科,为陕西省工艺美术大师,是陈炉远近驰名的制陶拉坯高手,能把瓶、罐、钵、碗、盘、碟等100多种器具了然于胸,信手拉制。李竹玲的爱人任拴民也是一位从事陶瓷事业30多年的业务尖子、烧成高手,是陕西省工艺美术大师。
李竹玲从小有父母的言传身教,听足了瓷镇的故事,也知晓了家族的故事,这些故事呼唤着她,续写这些故事是她从小的梦想。为了提高自己,她从耀州青瓷上吸取自己成长的营养,到处寻找散落在田间、地头、荒山、野岭的宋瓷碎片,从中琢磨前人刻花的刀法、技巧,一有时间就观赏耀州青瓷精品,从中寻找自己和前人的差距。同时,她先后到陕西科技大学、苏州工艺美术学院装饰图案高级研修班、清华大学工艺美术大师高级研修班学习,向专家学习、向同行学习。
李竹玲深爱刻花技术,她一坐到素坯前拿起刀,就兴奋,就来精神,像演员走上舞台就立即进入角色一样,从不知疲倦。为了把握刻花刀法运用的顿挫、急缓、勾挑、翻转、轻重的不同,以及刀法在作品中所展现出的曲折、疏密、刚柔、动静不同的艺术效果,李竹玲20多年刀耕不缀;20多年探索不止;20多年家务不揽,全身心地投入到陶瓷艺术之海中学习,从而使自己寓意在胸,腕灵刀活,凌空取势,因势施刀,苦练一身过硬功夫。
这些,于一个女艺术家而言,十分不易。
凭着不断努力和勤奋的学习,李竹玲的制陶技艺日趋成熟,凡花卉草木、一山一水、昆虫动物以及人物,皆在她的刀下栩栩如生,灵活灵现,富有情趣。她尤以牡丹见长,独具一格。或圆瓶中刚劲豪放的牡丹造型,或飘逸柔和的折枝牡丹,皆使人拍手叫绝,被人赞为“李家牡丹”。
李竹玲不仅继承传统技艺,而且还对陶瓷色彩进行创新。在制作《百鹤偏口瓶》时,李竹玲用镶嵌的手法,在素胎上涂上所需要的色泥,经过加工,产品出窑后装饰图案上就现出了各种所需要的颜色。这不仅改变了耀州瓷单一的色调,还大大丰富了耀州窑的色彩内涵。另外,她创造的新釉“新耀州红”、“粉油白”,都为青瓷器添彩,为白釉器着妆,开辟了耀州瓷装饰艺术的新领域。这些创新为耀州瓷的发展,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
李竹玲刀耕不止,初出茅庐,就引起广泛关注。她制作的《耀州瓷刻花盘口纹瓶》和《耀州瓷和和美美》分别夺得2008年、2010年“天工艺苑·百花杯”中国工艺美术精品金奖,艺术陶瓷《大吉大利》还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陶艺学会2008年第43届国际陶艺展览“和谐奖”特别奖。不仅如此,她的《耀州瓷刻花贵妃瓶》、《耀州瓷刻花菩提戏婴尊》,经陶瓷专家鉴定,被中国工艺美术馆收藏;《黑釉剔花画筒》、《青釉天蚕瓶》等34件作品获得外观设计专利权。
观赏李竹玲的陶艺作品,是一种美的享受,仿佛品茶,意味悠长。田园风光,花草芳香,昆虫灵动,陕西独特的地域环境和风土人情,让李竹玲在创作时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灵感与激情。她的象征着尊严、幸福、繁荣的牡丹,或以盛开的花朵为纹样,或与其它植物花卉的结合为纹样,或与人与动物组合为纹样,都饱含“富贵延年”、“幸福吉祥”、“年年有余”等美好寓意。
陕西人对生活强烈的热爱,促使着李竹玲对生活的描述更加真实、更加细腻。因此,李竹玲非常注意细节的刻画与捕捉关键动作的神韵。她的作品《耀州瓷笔筒》上一棵盛开的牡丹花占足中心位置,看上去很欢实,施上华丽透明的青釉,像浮雕一样,仿佛牡丹后面是万紫千红的春天;一个由桑叶组成的《天蚕瓶》上,几只形态不同的天蚕蠕动,繁茂的桑叶枝干挺劲,显示桑蚕两旺,五谷丰登,福在瓶中;《白釉刻花挂盘》则是运用夸张的手法,几刀就刻出一个女性的柔美及其特征;《耀州瓷花蕾瓶》更是现代艺术在李竹玲作品装饰中第一次出现:用线条勾描出女人的美,女人的魂。如此,李竹玲一步一步,将耀州窑推向创新的至高点,并推动耀州窑享誉国内外。
如今,李竹玲既苦心在一线创作,又为耀州窑的传承,奔波不停。她不仅受陕西科技大学邀请,为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国陶瓷艺术专业在中国的留学生传授耀州瓷刻花技术,而且,她将李家瓷坊发展成西安美术学院的教学科研实习基地。或许,耀州窑重回宋时光景,可以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