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化、国际化这条路对中国瓷器艺术市场来说仍显得有些“可望而不可及”,不过这一市场的火热气氛已经引来金融机构的青睐。近年来,瓷器拍卖市场频创新高的成交价,更引起了人们对瓷器投资的兴趣与关注。一直以来,在大多数中国人眼里,但凡皇帝用过的东西,就是好东西。当然,在封建王朝时代,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皇帝确实占有着最高端的文化艺术资源。而明清官窑瓷器,特别是康雍乾的精品、名品,数量有限,而且很多都进了博物馆,因此一旦有藏家愿意换手,必然引发人们的极大兴趣。譬如鸡缸杯,据说有18件,而仅有4件在私人藏家手里,既有稀缺性又有博物馆藏品可对照,使得藏家对其价值很有信心,并形成一定的攀比心,因此更容易产生高价。
2010年秋拍,一件“清乾隆粉彩镂空吉庆有余转心瓶”在伦敦以5.54亿元成交。
2014年9月18日7点左右,此前颇受业内关注的清乾隆“瓷母”不负众望,以2472 .3万 美 元(约 合1.51亿人民币)成交。
2014年4月8日,一只明成化斗彩鸡缸杯以2.8124亿港元成交。
近年来,明清官窑瓷器的升值速度和幅度都令人咋舌,官窑无疑成为了瓷器收藏投资的“硬通货”。
明官窑自万历三十五年以后无官窑瓷生产的档案记录,故一般认为,明代官窑至此即终,但故宫博物院所藏的“大明天启年制”款青花花篮纹盘似乎还在低吟着官窑的长诗。
清早期,中期 清顺治十一年恢复了官窑瓷的生产,但似乎很快又停烧。所以清初时期只有“大清顺治年制”黄地紫彩莲瓣纹盘等可数的几件器物好似清官窑的序曲,沉沉低吟。明、清官窑瓷在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1662-1796)进入了其最辉煌的时代。
清代御窑厂的规模较明代扩大,清代档案明确记载有官员督窑。特别是督窑官唐英,以“陶人”自励,从雍正七年起协助窑事,到乾隆时期任督窑官,于乾隆二十一年去世,呕心沥血,兢兢业业。雍正、乾隆二朝官窑盛世,其功不可没。康熙官窑瓷,胎质坚致,大器频出,青花、五彩尤为让人称道;雍正官窑瓷,无论大件小器皆工艺精湛,颜色釉瓷匀净怡人;乾隆官窑的特种工艺瓷,以瓷琢它山之料,惟妙惟肖。特别是三朝的珐琅彩瓷或古拙华贵,或清丽典雅,独步瓷海;粉彩瓷或色料柔美,或做工精细,开一朝之风。它们都不愧为盛世之作。嘉庆朝前期的官窑瓷仍继承乾隆朝的风格,尚精细,后期衰势渐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