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窑粉彩耶稣会徽章纹瓶
记者 陈友望
“丝国”与“瓷国”,一度是中国的代称。而“海上瓷路”也随着海上丝绸之路,从秦汉至唐宋再至于明清,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也是不同文明间的对话渠道。眼下,“海上瓷路——粤港澳文物大展”正在浙江博物馆武林馆区展出,三地博物馆从外销陶瓷中精选的近两百件(组)古老精美的瓷器,讲述着那段中西文化交流的辉煌往事,展览截至10月18日,有兴趣的读者不妨去逛逛。
纹章瓷:中世纪欧洲贵族的高端定制
几百年前,代表欧洲贵族身份的纹章瓷已经在中国定制生产了。据瑞典统计,有三百多家贵族曾到中国定烧过纹章瓷。
纹章瓷主要有名人徽章、机构徽章或公司徽章、军队徽章等。大约在17世纪后期,法国首相马扎兰按照国王路易十四的命令,在广东订制了大批带有甲胄、军徽、纹章图案的瓷器。此后,纹章瓷便在欧洲盛行起来。它通常是为喜庆典礼而定烧的,上有家族徽章,以餐具和茶具为多,这种需求在18世纪后期达到顶峰。
由于纹章土生土长于欧洲,中国工匠按照欧洲样本制作,造型独特,纹饰优美,既有中国传统工艺特点,又体现典雅的欧洲风格。有趣的是,这次展出的纹章瓷还有中国人按照国人体貌设计制作的欧洲人形象,看来那时候,见到一个外国人的确不容易,出国更是难了。不过想想,彼时能做到来样来稿加工,不也说明中国制造业自古就很发达么?
天目茶碗:
在日本贵族的朋友圈流行了一千年
天目茶碗,自宋以来在日本被视为尊贵无上的“唐物”,影响了日本长达千年的“天目碗”审美传统。
天目茶碗,相传是日本僧人得自杭州天目山而命名。宋时,日本僧人多从宁波登陆,参访五山名刹。而五山之首的杭州径山寺更是必到之处。日僧学佛之余,也学会了当时流行的斗茶。那时日僧所用的“天目茶碗”,其实是来自福建建阳地区的建窑。
宋时建窑,本很普通。但因北宋名臣福建人蔡襄,在其《茶录》一书中力捧建窑,后来又得宋徽宗青睐,于是声名鹊起。有趣的是,斗茶风气随宋灭亡而淡出中土的历史舞台,“天目茶碗” 却为日本上层社会推崇备至,流转于茶道家、将军、大名之间,在元明同时期,日本贵族追求“天目”之风有增无减。
蔡襄曰:“茶色白,宜黑盏。”汴京三绝之“天目茶碗”究是如何?这次大展上的“建阳窑黑釉兔毫纹碗”,可让你细细品味,找找为何倾倒日本贵族一千年的原因。
克拉克瓷:
其实是荷兰抢劫了葡萄牙的青花瓷
明代海禁闭关锁国,而地理大发现者葡萄牙人却循着海路来到中国,将大量瓷器运往欧洲。
实际上,“克拉克”本是人们对葡萄牙船的统称,“克拉克瓷”是晚明至清乾隆时期的外销青花瓷。1603年,“海上霸王”荷兰在南海劫持了从澳门出发的葡萄牙商船“凯瑟琳娜号”,把船上的陶瓷运到阿姆斯特丹拍卖,这批景德镇生产的青花瓷引起欧洲王室的喜爱,将它称之为“克拉克瓷”并扬名一时。
克拉克瓷是中欧贸易中最早出现的成批量的外销瓷种类,是外销青花的一个品种,以纹饰绘有连续的开光图案为特征,绘有山水、人物、花鸟、果实、文房用品等吉祥图案,包括有碗、碟、盘、杯等。
这次大展尤其值得一观的是,展出的2007年“南澳Ⅰ号”出水的十多件来自景德镇民窑、漳州窑和粤东地区民窑的克拉克瓷器。
伊万里烧:
中国瓷器的“模仿秀”各领风骚
欧洲诸国对中国瓷器趋之若鹜,竞相模仿烧制中国瓷器。一直被模仿,曾有被超越吗?
日本人的模仿能力一向不错。明末清初,中土时局不稳,导致景德镇瓷业受挫,对欧洲外销几乎中断。荷兰东印度公司把目光转向日本,大肆采购,伊万里烧遂横空出世。实际上,伊万里烧的彩绘是衍生自景德镇窑的青花和五彩,融入和式创意后,形成了独具魅力的风格。
伊万里烧在欧洲甚受欢迎,有意思的是,景德镇也在18世纪初开始仿烧,多饰以青花、矾红彩及描金花纹,被荷兰东印度公司称为“中国仿日本瓷”而经常订购。
中国瓷器的欧洲模仿者在18世纪初开始涌现了。德国迈斯森瓷器作坊的白瓷、法国塞弗尔窑厂出品的具洛可可风格的彩瓷,以华贵的描金和珐琅彩绘为特色,标志着西方制瓷技术的成熟。
这些精美绝伦的外国瓷器,是否媲美景德镇瓷器?到场一观,或可分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