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德尚玉——龙泉窑瓷器艺术展暨龙泉窑瓷器学术报告会22日在京举办,展览自7月22日至10月22日在北京艺术博物馆展出。本次展览由北京市文物局、浙江省文物局主办,北京艺术博物馆、龙泉青瓷博物馆、浙江文物考古研究所承办。龙泉方副市长刘婷婷女士、政协副主席曹新民先生、文广出版局长夏卫先生等出席学术报告会。
展览以历史年代为序,展出141件古代龙泉青瓷,展示了龙泉青瓷1700年烧瓷历史,讲述了龙泉窑晋唐初创、宋代鼎盛、元代扩张、明代转衰、清代式微、民国复苏的发展与演化过程。展品主要是龙泉青瓷博物馆珍藏青瓷精品,也包含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最近窑址发掘出土的青瓷、窑具等标本。
本次龙泉窑瓷器学术报告会由北京艺术博物馆馆长张树伟主持。与会人员均为中国古陶瓷学会、中国社科院、中国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北京艺术博物馆、首都博物馆、中华民族珍品博物馆、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国内权威文博考古机构的专家学者,丽水地区兄弟馆所的同仁们,以及新华网,《文物天地》、《中国收藏》等媒体的记者。
开幕式上,北京市文物局副局长于平女士表示,龙泉窑青瓷融汇了南北各大名窑制瓷技艺之精华,将古代青瓷艺术推向顶峰。希望通过此次交流及丰富的馆藏文物和考古发现成果,对龙泉窑作出全面阐析,提升研究水平。
浙江省文物局副局长郑建华先生指出,此次展览暨学术报告会的目的是进一步梳理龙泉窑的传承脉络,阐释其历史、科学、艺术价值,为认识龙泉瓷提供新的借鉴。
中国古陶瓷学会会长、中国古陶瓷研究泰斗,94岁的耿宝昌老先生说,龙泉青瓷是一带一路的开拓者和先驱者,有着辉煌的外销历史、贡奉朝廷的经历,在当下探讨龙泉青瓷艺术及学术问题,意义重大。
龙泉市副市长刘婷婷女士代表龙泉市人民政府,对本次艺术展的开幕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北京市文物局、浙江省文物局、北京艺术博物馆、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给予的大力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希望龙泉方面通过本次活动的机会,虚心向各地同行们学习,开展持续开展、日益深入,收获更多更美的成果。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沈岳明先生,介绍了十二世纪龙泉窑青瓷的整体面貌,并认为龙泉薄胎厚釉工艺在南宋早期就出现,早于南宋官窑设置时间,因此对龙泉“仿官”一说加以明确否定,并强调龙泉窑黑胎青瓷就是文献记载的哥窑的观点。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郑建明先生,系统回顾了历年龙泉窑的考古调查研究,并着重介绍了近十年龙泉窑的考古调查成果,认为枫洞岩窑址即为明代初期龙泉官窑遗址,溪口瓦窑垟窑址与小梅瓦窑路窑址均是宋代专门烧制哥窑产品的遗址,而哥窑标本在大窑一带多处发现,此外在龙泉东区也有少量发现。
龙泉青瓷博物馆馆长周晓峰先生,对晚清民国时期龙泉窑业详尽的介绍,认为晚清民国时期龙泉窑青瓷不但没有断层,反而已经得到很好的复苏,对解放以后龙泉窑青瓷的复兴奠定了强有力的基础,大大改变学术界原有的偏见。
故宫博物馆研究员董健丽女士,介绍了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元代龙泉窑青瓷,并将全国各地尤其是龙泉窑址出土的器物标本进行对照分析。
韩国中央国立博物馆研究员金英美女士,告诉大家韩国新安沉船出水的瓷器中60%为龙泉窑青瓷,足见当时龙泉窑青瓷外贸规模之庞大;而展示的宋元时期龙泉窑青瓷的精美程度更是让人称赞不绝。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秦大树,介绍了埃及以及肯尼亚等地区发现的龙泉青瓷,认为元至明初时期中国出口瓷器中绝大多数为龙泉窑青瓷,尤其是当地发现的明初龙泉青瓷大多为明永乐官器,造型典雅,釉色纯正,工艺精湛,体现了郑和下西洋即海上丝绸之路的壮丽景象。直到明中后期龙泉窑的海外贸易霸主地位才被景德镇青花瓷所取代。
龙泉窑是中国古代陶瓷发展历史上最后形成,既是大江南北两大瓷窑业文化交融的典型范例,也是宋代“官窑”和“民窑”不同文化层次关联激荡的产物,被认为是中国历代青瓷工艺技术发展的历史总成。大窑龙泉窑遗址是第三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中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预备项目,也是浙江省首批考古遗址公园。目前,龙泉市正在为大窑龙泉窑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和国家级考古遗址公园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