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几十年,中国现代陶瓷产业从无到有慢慢演变,然发展速度迅猛,在无数商机的催动之下近十年陶瓷行业快速膨胀,产业规模也急速增大,行业各种内外因交织是的乱象横行,快速膨胀所显现的矛盾也一一呈现。
就像一辆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的车,突然遭遇了急刹车,没有系好安全带的人,大概只有飞出去的份了。陶瓷行业也就是这样一辆高速行驶的车,而倒下的企业,就是那些没有系安全带的人。用高速行驶的车,来形容陶瓷行业在过去十年的发展并不过分。先来看一份数据,2004年,我国陶瓷砖的产量为29.6亿平方米,到2014年,陶瓷砖的产量已到达140亿平方米,10年的时间里,产能已膨胀到原来的5倍。
我们再来对比一下现在和10年前房地产销售面积的变化。据《第一财经日报》报道称,2004年全国住房的实现销售面积3.38亿平方米。而中国指数研究院在1月21日发布的《2014年全国房地产开发经营数据解读》称,2014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12.1亿平方米。10年的时间里,房地产销售面积不到原来的4倍。
假设,陶瓷砖和房地产之间存在一个供求指数,计算方式是以陶瓷砖的年产量/全年住宅销售面积,那么2004年两者之间的供求指数为29.6/3.38≈8.75,2014年的供求指数则为140/12.1≈11.57。相比10年前,陶瓷砖和房地产之间的供求指数差距已拉大,陶瓷的产能已严重过剩。当然,这只是杜撰的一个公式,其实操性留待专家质疑,不过对比这10年来供求关系的变化,也可略窥一斑。
或许这个不靠谱的指数并不能说明什么问题,有人感慨,23年前石湾产区国企日产量只有2000平方,后来南庄私企明珠厂日产量达7000平方米,石湾国企就说南庄逆天了。而现在,广西一条瓷片窑炉的日产量已达50000平方米,是原来的25倍。
供求关系的变化,让游戏规则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过去的十多年里,陶瓷企业的膨胀,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靠经销售和供应商支撑起来的。企业可能只需要花几千万用来投入厂房建设,那么设备和原料可以从设备供应商那里赊账,而生产出来的产品,却可以变现从经销商那里套现,让经销商去承担库存和市场变化的风险。这样的模式,让大多数陶瓷企业迅速地扩大产能,不断地制造出一个又一个虚胖而又脆弱的低能残疾儿。
已经上演过的企业生存现状,还将会继续上演。坚强活下来的,且行且珍惜。世界那么大,我们都想去看看,但当发现自己被以往熟悉的一切所抛弃,是不是该想想,要如何才能坚强地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