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色泽“如雪”“如银”,历经千年而不朽,几乎保持着原来的模样;它是唐朝能工巧匠留下的作品,如同一个标尺,标志着白瓷制作工艺在当时曾达到的高度;它是易碎品,却穿越千年时光,与当代人相遇。它,就是出土于合肥、收藏于合肥市文物管理处的国家一级文物——唐邢窑白釉壶。
与越窑青瓷形成“南青北白”格局
在细说这个精美瓷器之前,先来说一说邢窑。唐代有七大瓷窑,除了安徽人比较熟悉的寿州窑,还有越州窑、鼎州窑、婺州窑、岳州窑、洪州窑和邢州窑。值得一提的是,只有这邢州窑产白瓷,其余六大名窑皆产青瓷。
在唐朝,邢窑的白瓷和越窑的青瓷是当时瓷制品最高水平的代表,并形成了“南青北白”的局面。茶圣陆羽也曾在《茶经》中将两者进行对比,称“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瓷类雪,越瓷类冰”。
虽然这个唐邢窑白釉壶是在合肥重见天日的,但它的产地却在900公里以外的河北邢台。“曾有学者认为邢窑遗址在内丘,直到1980年,河北的陶瓷研究学者和文物工作者在河北邢台市所辖的内丘县和临城县祁村一带发现唐代的窑址群后,唐代邢窑遗址的具体位置才最终板上钉钉。”市文物管理处工作人员、馆员夏腾透露。
邢窑白瓷“容颜”美“内心”坚
作为与青瓷、青花瓷、彩瓷并驾齐驱的传统瓷器种类,素雅的白瓷深受人们喜爱,它体现了古人对纯洁的向往。
邢窑的白瓷有多美?古人曾用“古镜破苔”、“嫩荷涵露”来形容邢窑的颜色与色泽。“其实,白瓷不仅是外貌美,内在也很坚硬。陶瓷专家根据邢窑出土陶瓷实物进行过测算,邢窑的白瓷作品都经过1380℃以上的高温‘历练’,这与现代制瓷业最先进的‘硬质瓷’的烧成物理要求非常接近,这为‘硬质瓷’烧成于中国提供了有力证据,并把薄胎细瓷的起源提前了近10个世纪。”夏腾一脸自豪地说道。
在合肥出土的这件邢窑白釉壶在釉色上属于白釉,此外还有甜白釉、青白釉、象牙白等釉色。夏腾说:“白釉是瓷器的本色釉。古代白瓷的制作,可不是在釉料中加进白色呈色剂,而是选择含铁量少的瓷土和釉料精制,使含铁量降低到最少。只有在洁白的瓷胎上施以纯净的透明釉,才能最终烧制成白度很高的白瓷,所以看似简单,技术含量却很高。”
白釉壶造型独特引专家盛赞
这件唐邢窑白釉壶洁白如雪、细腻如云,给人以凝重大方、雍容饱满之美感。直口,平唇,平肩有下凹阴线。细细看,它的肩部有八棱形短流,另一侧有竖条形穿孔盖座,流右侧有竹节形圆柄,柄与肩结合部有一圈菱形纹,腹下部渐收成平底。略有遗憾的是,它的壶盖已经丢失,流脱釉也折断了。尽管如此,也并不影响它成为国家一级文物。“在全国出土的白瓷器具中,它的造型非常独特,著名瓷器专家耿宝昌先生赞誉它是唐代邢窑瓷器中少见的精品。”夏腾说道。
那它是何时被发现的呢?夏腾说,这件唐邢窑白釉壶是1976年4月在合肥市火车站机务段的唐开成五年墓中发掘出土。这个墓葬为船形砖室墓,出土时顶部塌陷,墓长4.16米,腰部最宽处3.16米。当时墓葬中出土了一方墓志,志文二十五行,每行二十四字,可惜字多剥离,墓主姓名已无法辨认。“墓志腐朽如此,但易碎的瓷器却几乎安然无恙,不得不说咱们老祖宗制作出来的瓷器质量是经得起岁月考验的。”夏腾评价说。
在唐朝,邢窑的白瓷器具流行全国,有记载说其“天下无贵贱通用之”。唐文宗李昂开成五年(公元840年),这件珍贵的白釉壶在邢窑诞生,最终却被埋藏于900公里以外的合肥,这不也是这一说法的佐证吗?
·本报记者 方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