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七夕节”是传说中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这一天也是中国传统的“乞巧节”,现如今还是中国的“情人节”。从古至今,以牛郎织女为题材的文学艺术作品更是数不胜数。而在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瓷器中,同样可以见到不同形态的牛郎织女。
(图一)
鼻烟壶是盛鼻烟的容器,原为西洋之物,明末清初传入我国,因小巧玲珑,晶莹剔透,造型别致,携带方便,为人喜爱。这件铜胎画珐琅牛郎织女鼻烟壶(图一),高8厘米,口径1.4厘米,底径2.7厘米,壶呈扁圆鼓形,束口微撇,圆唇丰肩,弧壁鼓腹,平底圈足,平头圆盖。一侧壶身为织女画面。织女柳眉细目,直鼻小口,含情脉脉,面容秀美脱俗。头梳高髻,髻插珠花,身着浅粉长衣,足踏五色祥云,一手执琴,一手执拂尘,立于层叠碧波之上,所披帛巾凌带随风飞舞,一只喜鹊正在面前飞舞。另一侧则绘牛郎画面。牛郎浓眉凤目,头束发髻,身着蓝色布袍,背项间背一斗笠,一手牵牛,一手执一拂尘,淳朴无华,立于岸边树下,痴情凝望,情景温馨,令人不忍释手。
(图二)
帽筒是用来置放帽子的,兴起于清朝咸丰年间,因其实用性和观赏性比较强,就渐渐走入寻常百姓家,演变成一种摆设。由于其寓意很丰富,因此,女儿出嫁时,帽筒也成为必备的嫁妆之一。这件牛郎织女粉彩帽筒(图二)是民国旧物,其高28厘米,口径12厘米。筒壁绘牛郎织女鹊桥相会图。只见牛郎双手抱拳,眼含深情注视织女,而头梳高髻的织女,也是眉目含情。两人中间是爱情的见证—老牛。此帽筒粉彩漂亮,纹饰精美,画工精细,色彩舒雅。
(图三)
醴陵釉下彩是我国湖南省醴陵瓷器的一种装饰艺术。它采用自制釉下色料,运用国画双勾分水填色和“三烧制”法,生产出令人耳目一新的釉下五彩瓷器。曾在民国期间盛极一时,被人们誉为“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这件醴陵瓷像牛郎织女(图三),高18厘米,底座长14厘米。人物形象栩栩如生,造型完整,瓷质细腻,釉色滋润,手感舒服,清新雅丽,别具一格。
(图四)
青花瓷属釉下彩瓷,是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烧成率高、呈色稳定的特点。唐宋已见端倪,元代趋于成熟,明代成为瓷器的主流,清代发展到了顶峰。这件青花牛郎织女大盘(图四),直径30.5厘米,圆唇、弧腹、圈足,胎骨细腻坚实,釉面匀净光润。盘内口沿饰一周锦地纹,盘底绘牛郎牵一头牛,织女跟随其后。外壁饰花草纹。以青花浓淡表现牛身肌理、衣纹质感。整体造型清雅古朴,令人一见倾心。
(图五)
粉彩是清代对瓷器制造史的一大贡献,它是一种软彩,也是一种釉上彩,即在烧好的素器釉面上进行彩绘之后,再入窑进行低温烧制。这件牛郎织女粉彩灯笼瓶(图五),高24.5厘米,口径12.5厘米,底径12厘米,撇口,短颈,溜肩,筒式腹,圈足。瓶腹绘牛郎织女银河相会图:织女足踏五彩祥云,身穿五彩锦衣,一手执拂尘,一手执锦缎,头梳高髻,柳眉细目,直鼻小口,面容秀美脱俗。牛郎浓眉凤目,头束发髻,身着蓝色布袍,背项间背一斗笠,双手抱拳,朝织女施礼,两人四目相对,含情脉脉,真是“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牛郎身旁是那只朝夕相处的老牛,彩云下面是翩翩起舞的喜鹊。此灯笼瓶器型规正,瓷质玉白,釉面滋润,画工精细,色彩舒雅,透明度高,显示出高超的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