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海涛 本报记者 方偲
进入唐代,青瓷和白瓷进一步发展,形成“南青北白”的局面。其实在南方,除了著名的越窑,还有一些重要的、规模较大的青瓷窑厂,长沙窑就是其中之一。在中国的陶瓷史上,长沙窑占有重要地位,因为它树立了中国釉下彩绘的第一个里程碑,对其后的钧窑,以及元明清时期红釉瓷器的问世都起到了奠定基础的作用。 1979年,肥东县文物管理所在长临河征集到一个造型精美的青釉瓷器,名为“唐长沙窑海棠形耳杯”。贵为国家一级文物的它,为研究唐代长沙窑的陶瓷烧制工艺和装饰技法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釉下彩绘发源于长沙窑
长沙窑位于今湖南省长沙北郊铜官镇及书堂乡石渚瓦渣坪一带,所以也被称作“瓦渣坪窑”。也有将长沙窑叫做“铜官窑”的,这与它的工艺发明息息相关。“长沙窑突出的成就,就是最早将铜作为高温着色剂应用到瓷器装饰上,烧出了以铜红作为装饰的彩瓷,这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项重大发明。”肥东县文物管理所所长彭余江介绍道。
虽然曾是重要的青瓷窑厂,可惜长沙窑至五代以后就开始慢慢衰败直至废弃,现今也仅存遗址。彭余江说,长沙窑出现得比较晚,大约是在初唐时期,直到中晚唐时才流行于世,而且在古代文献中暂时还未发现对其的任何记载。不过,在发掘长沙窑遗址时,考古学家发现了大量釉下彩瓷器,经过多年研究,认定这里是釉下彩装饰工艺的发源地。
长沙窑对瓷器发展的贡献在于它突破了青瓷的单一釉色,丰富了唐代瓷器的装饰技术,开创了后世釉下彩瓷器的先河。“长沙窑烧制的瓷器纹饰从简单的褐彩斑点,到精美的褐绿彩斑点,再发展到花鸟动物纹饰、诗文等,纹饰越来越复杂精美、色彩也越来越缤纷,而且从出土的瓷器来看,色彩经受住了千年岁月的考验。”彭余江补充道。
海棠式耳杯比较鲜见
从整体上看,唐长沙窑海棠形耳杯通身翠青釉色,显得清丽典雅;从造型上看,整个杯子就如同一朵绽放的海棠花,花姿潇洒。自古以来,海棠花便是雅俗共赏的名花,素有“花中神仙”之称,享有“国艳”之誉。在古代,海棠被栽在皇家园林中与玉兰、牡丹、桂花配植,形成“玉棠富贵”的意境。海棠花造型的瓷器在唐代多见于大碗,也有海棠式瓷瓶,四瓣花口,里有凸线,若花瓣的纹路,惟妙惟肖。除了长沙窑,越窑、邛窑也都烧制这类形状的瓷杯。
耳杯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盛酒器具,器具外形椭圆、浅腹、平底,有半月形双耳,有时也有饼形足。最早广泛使用于战国时代,那时的耳杯是青铜制作而成,到了汉代,耳杯多以漆器现身。唐朝时,形成了以瓷酒器为主、金银酒器为辅的新的历史时期,而唐代瓷酒器中,又以青瓷和白瓷酒器为主。
说起耳杯,在今天合肥地区出土的,这不是唯一的。1996年,巢湖市放王岗吕柯之墓中就曾出土过汉代的彩绘漆耳杯。而与汉代的耳杯不同的是,这只耳杯属于变形体,特征不那么明显,整个杯体呈椭圆形,两侧呈弧状外展,犹如杯子的双耳。“虽然海棠造型的瓷器在唐代较为多见,但将海棠花造型与耳杯相结合,在出土文物中却十分罕见,所以唐长沙窑海棠形耳杯对我们研究唐代长沙窑的陶瓷烧制工艺和装饰技法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彭余江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