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悦颖作品《浮尘·凝》
冷赟玲作品《高山流水》
孙丽娟作品《观·自在》
“手工艺的发展要关注传统文化,以及它背后涵盖的对品质生活的追求。”9月20日,位于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的民艺博物馆开馆,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美院)院长许江在开幕式上这么说。当天,许江还宣布了一个重要消息,中国美院单独成立了一个手工艺术学院,“一个培养新型的手艺创造者的事业,刚刚拉开帷幕。”
新成立的手工艺术学院开设陶艺、玻璃、首饰和漆艺四个专业。其中,陶艺和玻璃专业的师生,将带着他们的作品,和吴芝娟、孙丽娟、冷赟玲、李增龙等20位学院派陶艺家的作品一起,亮相10月15日举行的2015中国(杭州)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
学院派手工艺术家,本身也是一个制造家
中国美院副书记、教授刘正认为,杭州这座城市应该已经到了一个关注原作的时代,这是一种追求人与人之间最直接、坦诚的互动交流。通过观赏原作,你可以感受到手工艺人的心情和温度。
一直以来,中国美院都很重视各类手工艺展会,比如学术性的国际陶艺、玻璃、首饰艺术双年展,以及与社会公众关系比较密切的世博会、文博会等,美院的手工艺参展板块都占很大比重。刘正说,“手工艺不仅仅是关注器物本身,艺术家也不是关起门来闷头搞自己的创作,更重要的是让手工艺走进生活。比如设计一个茶杯,关注的就应该是背后的茶文化。”
任何艺术、任何行业都是一样,都有它的时代性。以当代陶艺为例,刘正说,它的意义不仅是工具、材料上的创新,也是艺术家在观念上的一个变化,由观念再带来艺术作品形态以及制作手法上的变化。
在中国历史上,手工艺的高峰都是文人与民间名匠的合作。刘正认为,学院工艺美术与民间工艺美术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各有所长。现在的很多手工艺人,其实也都是美院毕业的,“学院派的优势在于视野更加广阔,而民间手艺人技艺占优,发展到现在,很多学院派艺术家,本身也是一个制造家。”
每件陶艺都带着手的温度,涵盖着历史文化
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陶艺是不可或缺的一种存在。这个用火烧制的传统工艺,在历史的进程中不断蜕变,将艺术与技术熔于一炉。
1960年夏天,在艺术家邓白先生的倡议和组织下,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美院前身)创立了陶艺专业,成为中国最早的陶瓷艺术专业学科之一。28年后,一名叫周武的学生进入美院陶艺专业,他带着自己烧制的一件陶瓷作品,拜访老师邓白。周武清晰地记得,邓老不断嘱咐他:“要多学习传统文化。”
周武现任手工艺术学院院长,他是龙泉人,也是国家级“非遗”龙泉青瓷传承人徐朝兴的徒弟,在他看来,学院派教学,技艺和学养缺一不可,同时还要有创新和突破,“我们会让研究生花两三个月的时间去国外学习,看看不一样的手工艺,只有离开家才能寻找到家园的路。”带学生去日本时,周武发现那里的陶艺都是手工制作,生产小批量、多样化的生活用器,每个作坊都有明显的特色,“当你拿到产品时,会非常激动,因为每一个都不一样,每一个你都想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