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积约1万平方米,是村里唯一受到保护、禁止开发的地方
■瓷片以青瓷为主,皆灰白胎,青黄釉。 文/图 记者 杨志艺
在马銮湾沿岸,历史上曾经是瓷器生产基地和出口基地,民窑遍地开花,比如东瑶、周瑶、惠佐、许厝、霞阳等地都建有许多民窑。由于历史的变迁,许多民窑都已经湮灭了,不过,至今仍留存一座保存较完整的古窑遗址,那便是东孚东瑶窑。
汽车从孚莲路右转进入海翔大道,东瑶村就是第一个经过的村庄。村内小楼幢幢,村民生活悠然自得。位于村中央的古窑址是唯一受到保护、禁止开发的地方,面积约1万平方米。
兴盛一时 民窑遍地开花
据称,古窑址为南宋时代遗迹。记者看到,古窑址形如小山包,长满树木和野草,从裸露的山体可以清楚看到,堆积的都是厚厚的瓷片、破旧模具、烧窑用的炉砖墙。瓷片以青瓷为主,皆灰白胎,青黄釉,刻唐草纹,这些对研究厦门古代制瓷工艺发展及我国瓷器外销史具有重要价值。山包下立着一块1982年设立的市级文物保护石碑,上面刻着:东瑶古窑址。
70岁的徐春发家就在小山包下,他说,小时候见到的东瑶窑像一条龙,从坡底爬上坡顶。这种窑被称为龙窑。村里还有一个“姊妹窑”,叫周瑶窑。听老人讲,这两口窑烧制的碗、盘、灯具、汤匙、斗茶的杯子等,工艺考究,精美细腻,远销海外。他说,今年8月份,他有幸参加两岸民间交流,台南的客人告诉他,台南清朝时期的碗就是从海沧窑(东瑶)运过去的。
资料显示,东瑶窑之所以能如此兴盛,得益于与海外密切的贸易关系。早在宋元时期,泉州港的兴盛,海上陶瓷之路的扩张,都刺激了厦门窑业的快速发展。到明清时期,月港、厦门港的崛起,更带动了环港区域窑场林立,海外贸易更加兴盛。
曾遭破坏 窑土被拉走修盐田
东瑶村里有两个大水塘,村民称为上坝和下坝 ,目前还有约30亩的面积。徐春发说,那就是烧窑取土挖出来的。
东瑶窑火早已熄灭百年,原本保存完好的窑址也遭到了破坏。修路、盖房多有,最严重的是修工农盐场。“1964年开始,东瑶村拉走窑土,用窑土砌了田埂,拿器物铺了盐埕。整整三年造了1000多亩的盐田,那时大家都不识宝,后来这些盐田变成海田,现在变成了鱼塘。”徐春发惋惜地说。
有意思的是,在东瑶窑的遗址上还长出了三株参天古树,据说有500年树龄了,被东瑶人视为至宝。该村留传着这样一句民谣:东瑶有三宝,古窑、古树和古桥。民谣所说的古桥名曰五栈桥,建于唐,共有五跨,长约30米,历经千年,一直歪而不倒,是通往灌口深青古驿站的重要通道,现在还可走小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