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外黑内白钵
禅茶一味
佛人饮茶最早是在魏晋南北朝时。佛教禅宗主张圆通,能与其他传统文化相协调,从而使唐朝茶文化得以迅猛发展,并使饮茶之风在全国流行。佛教在茶中融进“清静”思想,茶人希望通过饮茶把自己与山水、自然融为一体,这也就是所说的禅茶一味。 在饮茶中品味茶器美好的韵律,在把玩茶器的过程中得到一种“悟”,品茶可得道,茶中有道,佛与茶便联系起来。禅茶一味的思想在这种“饮”与“品”的过程中 得以体现。
由于坐禅中闭目静思,极易睡着,所以坐禅中“唯许饮茶”。“茶道”二字首先由禅僧提出,这便把饮茶从技艺提高到精神的高 度。唐宋佛寺常兴办大型茶宴。茶宴上也是各类茶器的展示、品鉴,要谈佛经与茶道,并赋诗,把佛教清规、饮茶谈经与佛学哲理、人生观念都融为一体,开辟了茶 文化的新途径。
唐宋时期,佛教盛行,寺必有茶,禅必有茶。北宋时,佛教寺院不仅对茶叶的栽培、焙制有独特技术,而且十分讲究饮茶之 道。寺院内设有“茶堂”,是专供禅僧辩论佛理、招待施主、品尝香茶的地方;法堂内的“茶鼓”是召集众僧饮茶所击的鼓。另外寺院还专设“茶头”,专管烧水煮 茶,献茶待客;并在寺门前派“施茶僧”数名,施惠茶水。
佛教思想在茶器上的表现
佛教对茶推崇备至,对陶瓷质 茶器的造型具有深远的影响。陶瓷茶器的饰纹样中出现了佛教吉祥图形,有飞天、忍冬纹、莲花瓣纹等新的题材,尤以莲花纹饰最为突出。莲花是佛教中代表着神圣 净洁的名物,是佛教的主要象征。唐宋时期的陶瓷质茶器中有很多茶碗、茶盏、盏托等器物的造型都设计成了莲花式样,或在这些茶器上装饰有莲花的图案,蕴含着 佛家清寂、正直、不与尘世争风的禅意。
缁素瓷
原意为僧人与俗人之合称。因过去僧服多为缁(黑)色,而古印度俗人多穿白色(素色)衣服,故以缁代指僧人,以素代指俗人。佛教传入中国后,唐代佛教信徒与制瓷艺人便将此着装习俗引入到茶器设计中。
外黑内白瓷茶器或瓷片,多现于唐长安城内外寺院遗址当中。个别与寺院过从甚密之文人、士族墓中,间或亦有外黑内白瓷茶器发现。此类瓷茶具,外壁黑循乎缁门仪 轨,内里白宜于茶汤品观,颇受大德高僧及文人雅士钟爱。史载,大诗人王维,常云游于长安各大寺院和终南山间,于吟诗泼墨之暇,嗜茶如命,其携行出游之茶 铛,能够与考古发现互证互鉴者,恰为外黑内白瓷之茶铛,此为该茶器具组合当中,唯一能够便携野外,煎、饮一体,且不失优雅之茶具。
温馨提示:郑州大象陶瓷博物馆“唐宋茶具特展”至10月底结束,免费参观。
唐代外黑内白三足釜
宋代黑釉荷叶口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