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落三千年的上海本地材料陶瓷制作史,2015年的秋天在浦东得到续写。
作为2015浦东文化艺术节的重要活动,“东窑·浦东陶瓷”梅国建陶瓷艺术新发现展今天在浦东新区文化艺术指导中心东海岸艺术空间开幕。展览首次公开展示了中华陶瓷大师联盟副主席梅国建历经近两年时间,运用上海本土材料创烧的176件(组)“浦东陶瓷”,完成了跨越数千年的“艺术对话”,填补了浦东文化的一项空白。
梅国建精心打磨每一件陶瓷作品
结缘浦东揽重任
梅国建,1953年4月出生,河南登封人,中国陶瓷设计艺术大师,中华陶瓷大师联盟副主席,唐代鲁山花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2009年,他因成功复原失传千年的鲁山花瓷,因此被业内称为“当代鲁山花瓷第一人”。2013年,浦东新区文化艺术指导中心与梅国建签订了名家工作室入驻战略合作协议,作为引进人才在浦东建立起梅国建陶瓷艺术工作室与上海梅氏永兴堂陶瓷研究所。
梅国建的到来,给浦东市民带来莫大的惊喜:2013年浦东文化艺术节期间,这位陶瓷大师展示了其一手复制的鲁山花瓷、钧瓷和初制的“浦东均陶”作品。先天造化的釉色,变幻莫测的窑变,令人大开眼界。次年的浦东文化艺术节上,梅国建统筹举办“陶艺千秋——中国历代陶瓷雕塑艺术展”,是我国第一个将历代各个窑口烧造、名人名家之作的陶瓷雕塑作品进行系统全面展示的展览。该展受景德镇陶瓷学院、汉光陶瓷集团之邀,代表浦东在景德镇先后进行长达一个多月的巡展。
历经两届浦东文化艺术节,数以万计的浦东市民成为梅国建的艺术“粉丝”,然而,梅国建始终没有停下艺术追寻的脚步,他还有一个“必须完成的任务”:“运用上海本地的材料,研制富有地方特色的‘浦东陶瓷’。”
重拾遗失陶瓷影
梅国建出生的河南家乡,地处中原腹地,历史文化悠久厚重。河南有很多知名的窑址,唐代的鲁山窑、宋代的钧窑,都成为梅国建回溯陶瓷历史本源,开展复原工作的天然宝库。然而,梅国建如今工作生活的浦东,作为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的一部分,大部分地域的成陆时间都在千年以内。梅国建表示:“作为中国的改革前沿阵地,建在浦东大地上的摩天大楼冲破云霄。但在客观上,上海的表层土壤下,却没有堪比中原的丰富历史积淀。”
“近年来,上海尽管也有人新创了一些窑口、瓷种,但却无法做到本地获取制作原材料,难以称之为本地陶瓷品种。”梅国建意识到,制作浦东陶瓷,首先要摸清上海本土的陶瓷制作历史。花了很长时间,梅国建遍查上海所有区县的县志,并走访民间,最终确认早在约五千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上海地区就有红陶、灰陶、印纹陶的制作痕迹。就在上海西南部的崧泽文化遗址、马桥文化遗址周围,梅国建除了捡拾到上百个陶器残片外,甚至还发现了烧制温度更高、硬度更大的原始青瓷标本!梅国建无比兴奋:“有瓷必有土!显然,上海本地的材料也是可以制作陶瓷的。”
“然而,3000年前到如今,上海周边地区曾出过越窑、龙泉窑等著名窑口的青瓷,但上海地区却难觅陶瓷制作的遗迹。”一种使命感激荡着梅国建,去重现一段失落已久的历史,展现新时代属于浦东的陶光瓷影。
石破天惊凝露釉
在搜寻适合制作陶瓷的土料时,梅国建意外地发现,在浦东和上海大地上,可堪使用的土料并不难找,它正静静躺在人们的脚下,千年来都在等待有心人的关注。梅国建介绍道:“浦东的土壤属于沉积土,质地细腻,无需细加工即可制作中、低温的陶器。美中不足的是土壤中有机物多,经过滤筛过滤杂质,沉淀,去除漂浮表层的有机物,即可制作陶坯、釉料,有些高温瓷还要添加少量脊性矿料。
而在釉料方面,梅国建在浦东搜集了10余种矿物、土料,带往河南郑州大学进行化验分析。根据化验报告,梅国建了解到浦东、上海区域的深层土壤铁含量较高,在3%到6%之间,制成的釉料与越窑、耀州窑青瓷成色原理接近——即在氧化气氛下烧制,根据温度的不同,釉面将呈现深浅不一的红色;而在还原气氛下烧制,根据温度的不同,釉面则将呈现深浅不一的黄绿色。
梅国建携其团队频繁往来于浦东、平顶山两地,源源不断地将浦东和上海其他区的材料运往平顶山的瓷窑。经过煅烧、加工和上百次实验,历经一年有余,终于在釉色上有重大突破。除了烧制出传统的黑、白、红、蓝、紫、花釉外,更是创烧出晶莹剔透的琥珀釉、黄中透青带紫的蛾黄釉、黄中透绿泛青白的嫩黄釉、古朴无华的紫金釉等。其中,前所未见、质地如同是露水凝结的黄凝露釉,以及色如嫩芽的嫩黄釉成为了新创“东窑·浦东陶瓷”的代表品种。
瓷土、釉料等原材料都已创制成功,那么体现材料艺术价值的器形呢?梅国建从上海古老和现代文化中寻得灵感,创作出以自然的水、植物和古老与现代文化为题材的陶瓷艺术品。这些作品既继承了唐代浑圆饱满、大气粗犷的特色,又突出现代简约自然、流畅开放的艺术风格。
继往开来待后生
终于,两年磨一剑方才创制成功的“东窑·浦东陶瓷”,在2015浦东文化艺术节期间完成了惊艳首秀。展览中不仅有梅国建新创的“东窑·浦东陶瓷”,还有用浦东材料与鲁山花瓷、钧瓷材料结合研制的窑变复合釉瓷。为了确保这次展出,梅国建的团队日夜加班,动用了十几个窑炉,从烧制的数百件作品中好中选优遴选出参展作品,并摆出了众多古陶瓷实物珍藏,堪称一部自新石器时代晚期及至当代的陶瓷艺术发展简史。
“今天,我们有了上海自己的陶瓷。”浦东新区文化艺术指导中心主任王玺昌给予了这样的评价。梅国建则谦逊地表示,仍处于草创阶段的“东窑·浦东陶瓷”,无论在造型、器型还是釉色上,还需要持续打磨精研。对于“东窑·浦东陶瓷”的发展前景,梅国建提出了诸多设想:“作为一名大学老师,我研制陶瓷,追求的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但为了使陶瓷艺术发扬光大,必须要产业化,走进市场来到人们身边,而这将有赖于年轻人的努力和智慧。”
梅国建期待,“‘东窑·浦东陶瓷’从原料采集到烧制完成的每一个环节,明年都能够在浦东实现。受制于现实条件,哪怕可能只是几个小瓷窑,但它继往开来的意义却是不言而喻的。”这位与陶瓷打了半辈子交道的艺术大师,对于浦东陶瓷的未来,憧憬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