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民间海丝陶瓷文化”专家研讨会在海博会上举行 记者 郑志波 摄
以文化为纽带,以经贸为落脚点,是海博会的一大特色。昨日,“民间海丝陶瓷文化”专家研讨会在海博会上召开,不少省市海丝之路研究专家、省文物专家、文化学者等建议,东莞已经有逸颐艺舍等民间博物馆在收藏古代南洋陶瓷方面走在了前列,东莞可以发挥莞香历史优势,支持民间力量将东莞建设成为民间海丝文物交流中心。
开拓出民间海丝文物交流新路
广东省海上丝绸之路研究开发项目组组长黄伟宗教授在研讨中指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主要是商贸之路,商贸的海运货品其实主要是陶瓷和香料。“东莞本来因为莞香得名,东莞本身就与海上丝绸之路有着深厚的渊源,可以借此做文章。” 他建议,东莞可开拓出一条民间海丝文物交流之路新路,并借此创建博览城。
具体来说,可以从成立以陶瓷文物为主的民间海丝文物交流中心做起,并推动该中心组织和鼓励民营企业家、文物家、收藏家到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以签订合同稳定合作关系,合作开办相关培训班;建造一座新的文物博览城,集民间古文物的展览贸易、拍卖典当、鉴定收藏、研究教育等功能于一体,定期举办相关展览会、研讨会、文艺娱乐活动等,利用古文物建立一个娱乐旅游、科普研究基地,将东莞建设成为民间海丝文物交流中心。
东莞市委党校副教授林举英十分认可黄伟宗的这一建议。“民间展藏更加广泛和多元,补充官方的不足。有了民间的这个基地,对外宣传,对内的盘活,都会起到很好的引领作用。”与此相类似的是寮步镇已经建成中国首个城乡文化博物馆,是请东莞籍的何镜堂院士设计的,该博物馆不仅文物丰富,展示的方式也很先进,参观一次之后就受到一次深刻的教育。林举英认为,若建成民间海丝文物博览城可与城乡文化博物馆形成文化展示的“双星”。
海博会组委会执行秘书长陈仲球表示,海博会虽然搭建的是一个经贸平台,但文化具有强大的推动力,因此以文化为纽带,以经贸为落脚点,因为目标的策划、设计是符合“一路一带”战略实现的要求的。
莞企建海丝之路陶瓷博物馆
在今年的展位上,东莞逸颐艺舍博物馆所展出的陶瓷,大部分是从南洋一带收购而来。经过专家初步鉴定,这些大都是明清时期中国出口的瓷器,有部分则是海外华人华侨祖先带出去后传承下来的,其中甚至有可能是郑和下西洋留下的文物。莞企充当民间海丝文物收藏的先锋,也引起研讨会专家纷纷点赞。
黄伟宗对逸颐艺舍博物馆给予了“民间海丝敦煌”的评价。其依据是他参照在阳江考察南海1号宋代沉船的瓷器文物时为南海1号作出“海上敦煌”的定位和题辞,因为从文物性质和数量上来说,逸颐艺舍博物馆是迄今所见民间博物馆中,为“海丝”陶瓷文物之“最”。“现在以民间交流、民间承传、民间收藏收集回归的行为还是太少了,特别是在海丝之路领域更是稀少,因此逸颐艺舍博物馆开了一条新路。”
广东省收藏家协会副主席黄永源则指出,逸颐艺舍博物馆收藏与展出的由宋代到清代的外销出水瓷器,对广大收藏爱好者更好地了解丝路文化、商贸沟通和文化交流等都有着重要的意义,这批陶瓷是反映中西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物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