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素描 27岁,彭城最年轻的省级注册陶艺师、河北省工艺美术家,磁州窑新一代瓷塑艺术传承人。郭晓龙创造性地把当代时尚元素融入到磁州窑传统的艺术风格之中,形成了“粗犷与文韵相结合、豁达与细腻相统一”的特色。他的瓷雕作品《贵妃醉酒》等先后荣获省、市级多种奖项,部分作品作为邯郸市名优作品被介绍到国内外。他说,他就是要在磁州窑这块艺术的天地里干出一番事业来。
■年轻小伙儿潜心陶瓷雕塑
郭晓龙出生在彭城镇的一个陶瓷世家,家族五代人都从事磁州窑陶瓷工作,他的家庭被磁州窑文化艺术研究会授予“磁州窑陶瓷世家”、“磁州窑陶瓷艺术名家”等荣誉称号。家庭环境的熏陶和小时候的耳濡目染,郭晓龙幼小心灵里早已埋下了爱好陶瓷的种子。
幼年的郭晓龙便对玩泥巴、捏泥人非常感兴趣。6岁就在父亲的指导下学习书画艺术;10岁便师从著名陶瓷艺术家刘珂老师,先后学习了国画、西画;13岁又师从河北省美术大师武计凌老师,学习国画,多幅作品先后荣获河北省美术家协会奖励。
高中毕业后,郭晓龙到河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进修,选择的专业是雕塑。经过两年多的学习,他又回到了故乡彭城,潜心自己钟爱的陶瓷雕塑事业。彭城古镇有着深厚的磁州窑历史文化底蕴和众多陶瓷艺术大师,这让他有幸学到许多陶瓷技能和知识。这段时期,他先后到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刘立忠、任双合、闫保山和陶瓷雕塑家王兴的陶坊和工作室,学习磁州窑制作最基本的拉坯、红绿彩、黑白刻、铁绣花等传统技法。同时他还外出拜师求教,河南著名民间雕塑家陈先智、邢台学院的郭英、天津美术学院韩金山等老师都对他进行了精心指导。
十八九岁的孩子正是贪玩的年龄,他却每日坐在寂静的条洞内与陶泥为伴,重复着单调的和泥、拉坯、绘画、雕刻……因为他深知耐得寂寞才能拥得繁华,寂寞是一个人成功的必修课。经过两年多的刻苦学习加之名师的指点,郭晓龙打下了坚实的陶瓷技艺功底和基础。
■因为爱才能坚持
2008年,郭晓龙和同样爱好陶瓷的哥哥一块儿在自家的院子里安装了煤气小窑炉,购置了一些生产工具,买来了泥料釉料,建立起了自己的陶瓷工艺创作室,满怀信心地开始创业了。
俗话说“土中刨食易,火中求财难。”创业之路是艰辛的,对从事陶瓷的人来说更是如此。创业之初,三大困难和问题便一齐向他压来。首先是生产问题,泥料的配比、窑炉火候的掌握,看似简单,实则复杂。内行人都清楚,陶瓷生产七十二道工序,任何一道工序上的微小差别和疏忽就会让整窑作品报废。其次是销售问题,因为刚刚创业,既无品牌又无知名度,加上陶瓷作坊的位置又非常偏僻,客户很难找到,产品的销售非常缓慢,而且卖不上价钱。第三是资金问题,郭晓龙的家庭经济条件本不富裕,建窑炉、买原料、购设备的钱都是父母赞助的,这样一来家庭生活就更加紧张了。许多人对他说,别自己干了,就凭你的本事,到哪儿打工还不挣个高工资呢。但他却认为,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就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在事业最低谷时,郭晓龙为孩子做满月酒的钱都不知从而何来。最终,他接到了一笔5000元的订单,才解了燃眉之急。他说,弘扬磁州窑文化是我的最大心愿,我的梦想就是要在磁州窑这块艺术的天地里干出一番事业来。
■拼搏、创新走出一条创业路
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郭晓龙要在磁州窑宋金元时期的白底黑花和红绿彩等传统艺术基础上开拓出一条全新的、有自己特色的道路。于是,他决定把自己的创作重点放在陶瓷雕塑上。
2011年,郭晓龙到邢台学院雕塑系进修学习。学院教育加上自己的传统技法训练与积累,让晓龙如虎添翼,创作理念和水平有了一个大的跃升。2011年7月,他把自己的陶坊搬到了磁州窑富田遗址,在一个古窑上正式挂上了“晓龙瓷雕”的牌子。这期间,他先后创作出了《老子出关》、《达摩面壁》、《钟馗嫁妹》、《关公夜读》、《龙之尊者》以及《磁州窑火》、《杜康造酒》等单个和系列作品。在创作中,郭晓龙创造性地把当代时尚元素融入到磁州窑传统的艺术风格之中,形成了“粗犷与文韵相结合、豁达与细腻相统一”的特色,得到了市场和专家的广泛认可。
2013年11月,磁州窑收藏协会副会长王保付先生慧眼识才,力邀郭晓龙共同创办了“磁州窑艺术研究中心”。现在,年轻的郭晓龙每日指导十几个爱好陶艺的年轻人在古色古香的磁州窑条洞里潜心创作,古老的磁州窑文化艺术在青年一代人中得到了继承、发展和创新。
如今,郭晓龙已建立了自己的艺术公司——原素陶艺有限责任公司,工作园区搬到了彭城古老的东阁遗址,几百平方米的厂区,数十间厂房,为自己下一步做大做强自己的事业打下了坚实基础。郭晓龙深知,自己在创业的道路上刚刚起步,他只有不断的提升本领,打造自己的特色,才能走出一条成功的创业之路。
■本报记者哈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