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简约朴素艺术之风的日益盛行,柴烧陶瓷以其大气、朴拙等特点逐渐成为收藏界、艺术界的新宠儿。由此,中国陶瓷界也开始积极地复兴柴烧技艺,并希望借此进一步丰富中国当代陶瓷的艺术形式,从而让中国当代柴烧陶瓷能够乘上“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东风,再次远渡推广至全世界。
为了进一步探讨包括柴烧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如何在“一带一路”的发展战略下更好的发展,“2015中国•琉璃厂高峰论坛”将于12月18日举办。在论坛举办前夕,作为北方柴烧陶瓷复兴领域的代表性人物,黑龙江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当代柴烧陶瓷艺术家李军在接受中国文物网采访时,也向我们讲述了他眼中的柴烧——这门丝绸之路上流传下来的古老陶艺。
李军制作的当代柴烧陶瓷
据李军介绍,中国的制瓷史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作为一种古老的烧制方法,柴烧指的是利用木材为燃料烧成陶瓷制品的烧制技艺。使用木材烧制出来的陶瓷器,会呈现出一种质朴、浑厚、古拙的美,而这也正是历代柴烧陶艺家们痴迷并投身于此的原因所在。
当今,陶瓷产业日渐工业化和现代化,通过柴窑烧制已经基本被电窑和气窑所取代,由此也凸显出对柴烧技艺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性。“与日本、欧美等柴烧做得比较好的国家相比,中国的当代柴烧领域算是刚刚起步。”李军说,“我们现在离柴烧的核心艺术追求还有很多路要走,离国际上的高水准也存在着差距。”而为了尽快缩小这种差距,以李军为表达的一大批当代柴烧艺术家们,也在不断探索着这门古老技艺在当代的复兴之路。
作为中国北方首个从事柴烧实践探索的艺术家,李军选择了寒冷的黑龙江地区作为柴烧探索的实验基地,然后选用东北大兴安岭的松木、桦木等硬质木材,结合当地泥料的应用,在不同的烧制气氛下,使不同木材成分之间进行融合,从而形成极具地方特色的陶瓷艺术风格。“我更多地是想追求柴烧陶瓷的色彩变化。”李军说,“传统柴烧有一个要求就是要达到多彩甚至是七彩的效果,我曾经烧出来过,但是未来还要继续追求更加丰富的色彩变化。”
在李军看来,传统柴烧注重的是技术,而当代更加倾向于艺术。当代柴烧陶瓷创作者们所关注的,不仅仅是陶瓷的造型和装饰设计,更多的是通过窑炉烧制时的气氛、陶土的品类以及作为燃料的木材品种、烧成时间、温度控制等一系列因素,来实现更具特色的艺术表达。
除了创新以外,李军也不忘继承传统,围绕着黑龙江陶瓷地域特色的传承和发展,也做了一些尝试和努力,“比如我们围绕着北宋时期黑龙江地区出土的陶片做了很多研究,包括极具地方特色的鱼篓罐等器型的继承,我们也都在尝试去做,目的就是为了传承和复兴我们的祖先在黑龙江流域的制陶工艺。”李军说。
在采访的最后,李军表示,中国作为一个陶瓷大国,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如今,在国家倡导“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大背景下,他也希望可以将陶瓷艺术作为中国的一张名片,去与世界各国进行沟通和交流,从而能够让世界更多地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了解中国丰富多彩的传统技艺。
人物简介:
李军,1963年出生,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黑龙江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玻璃艺委会理事,黑龙江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黑龙江省美术家协会理事,日本新泻国际艺术学院客座教授。
重点探索陶瓷绘画性语言表现及对柴烧陶艺的追本溯源,获国家发明专利一项,创建丹君柴烧陶瓷艺术工作室,填补北方柴烧陶瓷领域空白。
作品入选十一届全国美展、第二届中国壁画大展、第二届中国现代工艺美术展“从洛桑到北京”第四届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等国内外大型展览。获第二届中国现代工艺美术展学会学术奖铜奖、第十七届全国发明博览会铜奖、“中国北京奥林匹克公园城市雕塑设计方案”入围奖、黑龙江文艺奖二等奖、第十一届黑龙江省美展银奖等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