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中华陶瓷网 [简体版] [繁體版] [网通站]  会员中心  RSS定阅  留言  关于我们   客服中心
中华陶瓷网
 网站首页 行业专题 人物专访 陶瓷收藏 电子杂志 陶瓷装饰 经营管理 会员服务 广告服务
 直通产区 福建德化 景德镇市 佛山潮州 山东淄博 湖南醴陵 河北唐山 本网动态 网站建设
首页  资讯  企业  产品  供应  求购  展会  招聘  搜索  文化  商城  名家  技术  图库  百科  营销管理  陶瓷之路
原料
产区德化 广东 江西 山东 湖南 四川 河北 晋江 其它 | 日用陶瓷 工艺陶瓷 建筑陶瓷 原料辅料 卫浴陶瓷 陶瓷机械
 您的位置: 首页>行业资讯>>产区动态>>广东产区>>|
一位“陶痴”与他的陶瓷“变形计”(组图)

发布:2015-11-20 8:18:23  来源: 南方日报(广州)  [字体: ]
2006年,黄建平自行投资了3000万建立了陶瓷行业内首家国家级“建筑陶瓷博物馆”。

2006年,黄建平自行投资了3000万建立了陶瓷行业内首家国家级“建筑陶瓷博物馆”。

对于陶瓷,黄建平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

对于陶瓷,黄建平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游客对中国建筑陶瓷博物馆内的陶艺书法作品非常感兴趣。

游客对中国建筑陶瓷博物馆内的陶艺书法作品非常感兴趣。 

中国建筑陶瓷博物馆展出的陶艺作品。

中国建筑陶瓷博物馆展出的陶艺作品。

  本期导读

  黄建平今年52岁,已经由不惑踏入知天命,看上去儒雅、敏锐而饱含激情,声音洪亮有感染力。

  这个在韶关吃辣椒长大的男人,如他所言活脱脱是个“冒险分子”。1985年,从华工陶瓷专业毕业的黄建平进入当时根正苗红的国企“佛陶集团”研究所。3年后,25岁的他抛弃了“铁饭碗”,只身前往东莞创业。在他的“指挥棒”下,一家已经被判“死刑”的企业不但“起死回生”,更一跃成为国内最大的建陶商之一。

  “我要做陶瓷,就要面向全国、全世界。”有着这样雄心的黄建平,在业界激烈的竞争中,花了3000多万元建起一座“中国建筑陶瓷博物馆”。令人惊奇的是,10年过去了,博物馆不仅盈利了,还吸引了一大帮艺术家在那“安营扎寨”。

  文化产业如何植入到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肌理中,如何让传统产业插上文化创新的翅膀而再次腾飞,黄建平的成功案例或许能为广东文化创新发展带来一些启示。 专题撰文/摄影 南方日报记者 周豫 实习生 施李艳 (除署名外)

  1.一线摸爬打滚练就一身“看火功”

  陶瓷的生产过程和儒家倡导的“尽人事、听天命”颇有些相似。入窑之前,就算你尽了100%的努力,入窑之后也得听天由命,因为烧窑时的气候、木材等条件是难以控制的。做人又何尝不是这样?

  自小在韶关山区吃着辣椒长大的黄建平却恰恰爱上了这种“不确定性”,天生“爱冒险”的他第一次进厂时就爱上了炉窑中跃动而充满变数的火焰。

  黄建平1985年毕业于华工陶瓷专业,那一批大学毕业生还享受着包分配的待遇,做公务员或者去进出口贸易公司,是当时大众公认的“好工作”。

  “那时,中国刚恢复高考没多久,大家对‘专业’这个词还没有概念。我想如果那时我选择回到韶关,很可能会选择从政。”但最终,黄建平没有选择这条路。

  自从好不容易从粤北山区考上大学,黄建平就再也没有“回去”的想法。“我的整个学生时代,寒暑假最喜欢干的便是出来‘见世面’。印象最深的是小学时有机会来广州,见到了当时全国最高的27层楼是什么模样。”自那以后,黄建平最大的希望便是留在珠三角的大城市“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由于舅舅上世纪60年代在广州轻工学校学习陶瓷专业的缘故,黄建平的第一份工作便定在了陶都佛山,并去了当时陶瓷工业的“黄埔军校”——佛陶集团。他对于陶瓷并不陌生,“小时候,大人们就喜欢把我带到工厂里,在那我常常会捡到一些烧坏的杯子、烟灰缸这样的小玩意,带回家拾掇、摆放。”

  作为当时厂里唯一的大学生,坐办公室显得顺理成章。但黄建平却不这么想:“虽然学校里学的是陶瓷,小时候也接触过,但毕竟没有亲自动手实践过。”于是,他就跟厂里的领导说:“我要和普通员工一样,去生产一线,一个工序、一个工序地去学。”

  此后,黄建平每天下班后都是一身泥、一身水,从原料加工到成品包装,整个流程每道工序都做过一遍。“那个年代,年轻人压力没有现在这么大,反而有时间去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一个20多岁的小伙子,想要在大城市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就必须把基础打好。”带着这样的心情,黄建平乐得穿上工作服,扎根基层,跟工人一起摸爬打滚。

  真正下到一线,他才发现烧窑的过程“并非想象的那样”。最简单的一个例子是:瓷砖在烧好后有红、黄等各种颜色,但在烧之前其实什么颜色都没有。陶瓷烧制是高温化学过程,温度达不到标准就无法表现出质感和色彩。“那时候不同于现在电脑操作,盯着屏幕就行了。上世纪80年代陶瓷工人都要有‘看火功’,窑炉的颜色暗红多少度、橘红多少度、亮白多少度,心里要一清二楚。”正因为温度直接关系到制品的成色、图案和肌理,一不小心就会开裂、变形甚至报废,“但这恰恰是陶瓷的魅力所在。”

  黄建平一直对电视剧《青花》中的一个场景念念不忘,那是一段神圣的开窑仪式:圣洁的少女在虔诚地祈祷,打开窑门那一瞬间,诞生的是一件完美的艺术品还是失败品,要看“天意”。“做人又何尝不是这样,有些东西不能强求,但如果不亲自试一试又怎知道等待你的将是什么呢?”通过小小的窑火,20多岁的黄建平对儒家积极而达观的人生观深有一番体会。

  2.跳槽创业的“星期六工程师”

  在中国现代建陶业30年来的发展历程中,1997年至2001年是一段特殊的时期。当时,国有企业佛陶集团关门倒闭,建陶行业的私营化进程加快,仿古瓷砖产品逐步打开市场。

  这一过程的“幕后推手”,正是从国企“跳槽”到东莞创业的黄建平。

  那时候,佛山周边的乡镇纷纷加入陶瓷生产的行列,一种被称作“星球六工程师”的现象开始流行,指的是上世那些在国企工作,每逢周末就到外地挣外快的人,黄建平便是其中一位。

  “一到周末,我就开着摩托车,一路‘冒烟’地往乡里面钻,给他们打工、教他们技术,有时候甚至还要钻到窑炉里带着当地的师傅们维修。”一谈起这事,黄建平一脸“过瘾”的表情。“每个月四星期,每周只需工作一天,就能拿600元,几乎是工厂里一个月工资的2倍。”

  有了这样的“炒更”经历,黄建平发现,这些乡镇私营企业比国企更灵活,也更有竞争力,盈利能力也更强。于是,当他发现东莞有机会后,大胆地“又往前走了一大步”,选择了辞职创业。“我们当时的创业跟现在不同,想要走出第一步是很困难的,毕竟长期以来我们都是技术思维在主导,而经营一家企业,从产、供、销各个环节都必须彻底改变固有的思维模式。这是被‘逼’的,我们能做的就是在‘实战’中学习,从技术管理者变成企业管理者。”黄建平说。

  黄建平接手的陶瓷企业,以前走的是高产量、低档次的“路子”,已经无法适应当时新的市场环境,企业负债率高达200%。黄建平独具慧眼,瞄准了“仿古砖”这个产品创新的突破口,并创建了专属品牌。

  从那时起,黄建平就逐步意识到“文化”在传统制造业中的作用,这起源于他在佛陶工作时一次无意之间的谈话。

  当时,石湾美术陶瓷厂与黄建平工作的工业陶瓷厂只有“一墙之隔”。在那个年代,工业陶瓷厂无论是实力、规模都远胜美术陶瓷厂,但最让他“受刺激”的是在他工作的整整3年里,每当有上级领导去佛山视察,美术陶瓷厂都是他们必到之处,“他们一来,周围好不热闹,我就想,为啥我们的影响力不如它?”

  好奇之下,他跑到隔壁“偷师”,久而久之便和一位工艺大师成了朋友,两人常常一起聊天、思考。渐渐地,黄建平发现,“艺术和文化的影响力,远远比所谓的工业产品要大。”从那时起,将文化注入工业产品的思路,便在他心里萌芽了。

  作为一个技术成熟的传统制造行业,建筑陶瓷企业的同质化和雷同度相当高。甚至连同黄建平本人也承认,除非是行内人,否则很难看出建陶产品的差异在哪。“文化是企业之间唯一不可复制的东西,就像人的性格,每一个人都不一样。”可以说,文化是黄建平的一件“利器”,它为瓷砖产品赋予了独一无二的DNA。在2008年金融危机中,他以文化创新带动转型升级,提出“瓷砖是建筑物的时装”这一观点,创造性地把建筑陶瓷与艺术陶瓷结合起来,在市场极为不利的情况下,实现了市场业绩一路攀升。

  3.筹建博物馆为中国建筑陶瓷“寻根”

  就当同行们都一门心思地投身建陶市场激烈竞争的时候,黄建平却做了一件让所有人都觉得意外的事情——2006年,黄建平自行投资了3000万元建立了陶瓷行业内首家国家级“建筑陶瓷博物馆”,以此为基础推动传统瓷砖行业艺术化的进程。

  “如果说,佛山美术陶瓷厂在我心中播了一颗文化的‘种子’,那么东莞建设‘博物馆之城’的这阵春风让它破土而出的。”通过博物馆的建设,黄建平希望能将中国几千年的建筑陶瓷历史以文物的形式再现,让这段辉煌和历史为人所熟知。

  走进博物馆,一种典雅、凝重的艺术气息扑面而来。秦砖汉瓦、瓦当画像、琉璃屋脊、陶瓷珍品以及现代的仿古壁画……从先秦至今的中国建筑文化,都可以一一感受。但黄建平想做的,绝不仅仅只是“展示”这么简单。

  与大多数民营博物馆不同,建陶博物馆不仅能自己养活自己,还能创作效益,运营以来,每年参观人数10多万,实现营收近千万,盈利200多万。

  早在2004年开始,黄建平便策划了东莞首个企业“文化艺术周”活动,当时中国“刀笔书法第一人”陈复澄带着自己和学生的数百件刻陶精品去东莞举办展览,取得了空前的成功。活动过后,这位篆刻家、陶艺家及文物鉴定家便留在了东莞,成为唯美陶瓷的艺术总监。

  “这个博物馆是‘活’的。”黄建平对南方日报记者笑着说,“博物馆最怕建成什么?一堆静态的物件,然后展示,就没了。”

  走进博物馆里,除了一般静态的陈列外,更活跃着一大批热爱陶艺的人。目前,博物馆已经变成了一个大型工作室,艺术家陈复澄、宋晓伟、庞毅豪、杨晓光都在这里有独立的创作空间。陶艺坊的伍先美来自湖北黄冈,他拉的陶坯被制作成代表东莞的工艺品送给了来东莞的贵客;32岁的刘明生是民间艺术家杨晓光工作室的一名陶艺师,毕业于美术专业的他之前在一家陶瓷礼品厂工作……而在博物馆内,还建有一所“陶吧”,免费供游客现场学习、体验陶艺制作。

  “艺术家的劳动创造,对新产品研发有很大作用。”黄建平说,这里如同唯美集团的“研发部门”,将艺术转化为产品才是建陶博物馆运作的关键。

  如今,在东莞很多公共场所都能看到改良后的艺术陶瓷。在陈复澄的“刀笔书画”艺术形式的启发下,黄建平的团队研发了一款壁饰,被装饰在奥运重点工程北京地铁五号线东单站,以展示人文奥运精神。

  黄建平透露,如今,博物馆早已从最初的文物保护、学术研究等职能,发展到如今集社会教育、文化旅游、企业形象展示、促进文化创意与传统产业相结合等职能于一身。“我相信,通过那些工匠的精雕细琢,通过建陶博物馆的建设,能让人了解建筑陶瓷的‘根’原来在中国。”

  4.用文化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过去,一谈起陶瓷,人们可能首先想到的是景德镇,毕竟那里有1700多年的制造史。但随着高岭土的日益稀少,景德镇逐渐失去了它重要的原料支持。而东莞陶瓷行业作为珠三角崛起的一支新锐,近年来同样遇到资源和发展模式的瓶颈。

  在黄建平看来,东莞拥有水乡纵横交错的河涌、气息浓郁的田园以及种类丰富的节庆活动。当下,东莞把加快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持久带动力和优势核心产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任务,文化无疑是最能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一支“生力军”。

  签约工艺美术家,将艺术陶瓷引入建筑陶瓷,筹建“建筑陶瓷博物馆”等等,在很多人看来,黄建平一直都有点“不务正业”,包括他的企业冠名CBA篮球联赛、参加各类高端论坛等,似乎跟主业都“不沾边”。

  但在这背后,黄建平有自己的想法。

  今年53岁的黄建平,说话温文尔雅、彬彬有礼,普通话和白话转换自如,一副儒商做派。他自认为自己是个“实用主义者”,“任何类型的艺术家来我这里我都欢迎,只要他愿意把艺术创意融入到陶瓷中去。”

  “以前产品一出来,马上就会出现一窝蜂的模仿,物质的东西很容易模仿,但文化却很容易识别,而且难以被复制。”正因为如此,他格外看重文化营销的作用。“每年公司去高等院校招工,以前艺术高校的大学生对瓷砖生产行业不了解,热情不高,但自从我们冠名了CBA篮球队之后,效果很好。在学生们看来,一个企业能有自己的篮球队很不简单,说明这家企业很有想法,也很有活力。”

  接受采访的那天早上,黄建平看到了一篇名为《制造业在流血》的文章。对于2015年中国传统工业遭遇的挑战,他并不回避。他说:“中国经济正处在‘新常态’的发展阶段,正所谓‘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升级转型’很关键。但落实到每家企业身上,怎么升级、如何转型,却是一项项具体的任务指标。”

  对于未来,他的目标很简单:“我们会做好准备去迎接一次又一次市场的洗礼,我希望自己不是‘沙子’。”

  最近,他的公司开始运作“个性定制”业务。“我们把设计稿放在网上,和消费者沟通,让以往千篇一律的陶瓷能加入家族元素、个人喜好,让消费者也能参与到设计环节里。”虽然这项业务在整个企业营业收入所占比重不大,但黄建平却认为这将是一片“成长性很好”的“森林”。

  他相信,真正接受家居文化、愿意为文化买单的消费者还在培育当中。“虽然现在依然有很多人最愿意把钱花在吃、穿上面,但消费者的思想观念已经在发生转变,而且转变的速度越来越快。”

  这两天,黄建平正在为在大洋彼岸的最新项目物色双语人才。“我准备去台湾走走,在那找一批懂技术、懂外语的人回来帮我。”而这个点子,是他在梦里想到的。

  正所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已经将所有的时间都交给工作的黄建平连做梦都在琢磨开办新厂的事情。他相信,不久之后,自幼在心中种下的那颗陶瓷文化的“种子”,就会在大洋彼岸生根发芽、开枝散叶。

上一页 [1] 下一页
共有  条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推荐产品 更多...
同乐
包邮特价:360
荷叶瓶
特价:499
辉煌腾达
特价:488
幽梦
包邮特价:1299
陆羽品茶
包邮特价:888
凌云骓
特价:488
自在春风
特价:599
欢天
特价:999
竹之语
包邮特价:1999
和和美美 甜甜蜜蜜
包邮特价:699
烟雨江南
包邮特价:2999
上善若水
包邮特价:2660
 ·本类最新 更多...

 >> 国际新闻 更多....
 >> 福建德化 更多....
 >> 广东产区 更多....
 >> 江西产区 更多....
 >> 企业新闻 更多....
关于我们  本站新闻  产品服务  帮助中心  版权声明  网站导航  友情链接  RSS定阅  新闻调用  联系我们  留言
版权所有 (C) 2006-2014 中华陶瓷网 Ctaoci.com 电子邮件:wxchina#qq.com
闽ICP备10020107号-1


扫一扫
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