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对中国陶瓷文化的重要一支——陶瓷窑系的研究在江苏宜兴获重大突破。中国宜兴陶瓷博物馆馆长周小东称,这一重大研究成果表明:宜兴窑系应当是继景德镇等八大窑系之后的第九大窑系,而且是国内唯一以陶器为代表的窑系。
这一研究成果备受国内陶瓷界关注,得到了张守智等陶瓷界泰斗的肯定。他们认为,宜兴陶窑体系是陶瓷界少见的文化现象,周小东等对中国陶瓷窑系的研究、并结合宜兴陶瓷历史及窑系分布得出的研究成果是陶瓷界的重大发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陶艺学会理事中国代表周光真等,也称赞“中国陶都”名不虚传。
宜兴窑系的存在不仅证明了7000多年制陶史积累的陶文化辉煌依旧,而且是对外彰显中华陶文化的璀璨亮点、华美篇章。
据悉,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陶瓷学者、业界专家依据各地窑场的产品、特点及社会影响,将其“分门别类”,形成了多个体系,窑系应运而生。作为对一个地区陶瓷文化类型的历史总结和高度肯定,窑系无疑是陶瓷文化发展史的一座里程碑,应而其划分与确立必须以历史、规模、特色、影响、传承等为要素,进行综合考量。
目前,国内陶瓷界普遍认同的窑系为 8个,这些在国际上享有较高知名度的窑系有北方地区的定窑系、耀州窑系等,有南方地区的景德镇窑系、龙泉窑系等,但均属瓷器为代表的瓷窑体系。
我国陶器出现的历史要先于瓷器几千年,却与窑系的划分、确立“失之交臂”,其因何在?周小东及其研究团队认为,一是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烧制出的大部分陶器因受质地粗糙、品相一般所累,到宋代不得不“急流勇退”、“日渐式微”。瓷器遂取而代之,得以占据主导地位。二是基于此以及受传统认知、思维定势的影响,许多陶瓷专家都曾认为陶窑体系早已是不复存在了。
周小东在长期研究陶瓷文化、资料,考察宜兴窑址遗迹后发现,“中国陶都”宜兴在确立窑系方面堪称“万事俱备”。周小东说,自古至今,宜兴境内窑场分布广泛,明代的“前墅龙窑”如今仍在烧制产品,成为中国龙窑史上是名副其实的活化石。且在明代中晚期孕育了陶瓷产业的变革,不仅实现了弃瓷兴陶,还匠心独运,相继发掘出“均陶”、“紫砂陶”两个新陶种,一举改变了传统陶器的粗质品相。
陶艺新品种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力,清朝皇帝都对均陶和紫砂陶爱不释手,多次颁旨命造办处到宜兴定制陶器。历经数百年的发展,这两种陶器显现了顽强的生命力,其制作技艺现已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目前,中国艺术研究院、清华美院等一批大专院校专门开设紫砂课程,对宜兴陶器进行研究,促进产业量、质的提升。宜兴陶器还风靡海外,日本、荷兰等国家不仅大量购买,还学习制陶技艺,并在当地进行仿造。(余庆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