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面塑
盘合
刻花瓷
位于阳泉市展览馆3层的文化精品展示馆目前已进入布展阶段,吸引许多市民前来参观。晋向华摄
陶器、煤雕、面塑、剪纸、工艺蝴蝶、雕刻……这些反映的不仅仅是艺术精华,更是城市文明的象征、地域文化的标志。我国将工艺美术种类分为11个大类,而我市就占有其中的10个。可见,我市的工艺美术行业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众的艺术品。遗憾的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这些宝贵的文化财富经历了风风雨雨,现在仍在艰难地生存着。
市人大常委会委员、人事代表工委主任胡万明在“两会”上提到,在我市实施转型发展的大背景下,发展工艺美术行业,能够记录历史,传承文明,弘扬民族传统文化;能够彰显特色地域文化,打造文化名片,增强地方软实力;能够陶冶人们的情操,提升人民的审美情趣和精神风貌……因此,发展工艺美术行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显而易见。
11月初,山西省工艺美术第三届“平定刻花瓷奖·神工杯”陶瓷职业技能大赛决赛在我市落下帷幕。技师们通过一双巧手,将工艺美术产品、传统手工艺品与时代元素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再加上创意和设计,件件作品都体现出传统工艺美术的文化内涵。
去年,市城镇集体工业联合社、市工艺美术协会牵头完成了《阳泉市工艺美术行业普查报告》,报告显示:我市工艺美术行业涵盖了国家工艺美术行业的十个大类,但由于当前民间手工艺自身的文化特点和生存现状,地毯挂毯、烟火爆竹等企业多数已停产,很多工艺美术种类也都难以逃脱技艺传承青黄不接的困境。那么,我市的工艺美术行业现状如何,存在哪些问题?对于未来的发展,人们还有哪些想法?文化部门又采取了哪些措施?近日,记者对此进行了走访调查。
品类丰富工美艺术延绵不绝
入冬后天气渐渐变冷,走进平定古窑陶艺有限公司,繁忙的制作大厅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工人们娴熟地在瓶体上进行刻花作业。她们每个人面前都摆放着各种样式的特制竹签,先在瓶体上刻出图案,再细致地雕刻,整个过程完全手工操作。
“我们一直致力于刻花瓷的传承保护、开发和推广工作,老祖宗的东西不能丢。”公司负责人冯海明说。
手工艺是我国民间文艺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着民族的、民众的创造力,千百年来,工美艺人们用智慧和双手创造出了精美的艺术品。这些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传统工艺美术,伴随着我们走过了漫长时光,成为我们精神家园中不可忘怀的文化记忆。
传统工艺美术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精髓的一部分,体现了我国民族工艺的优秀传统,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更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和骄傲。
为了摸清行业“家底”,促进行业保护、推进行业发展,从2014年初开始,市城镇集体工业联合社、市工艺美术协会组织实施了一次工艺美术行业的普查工作,并完成了《阳泉市工业美术行业普查报告》。
普查报告中写道:我国将工艺美术种类划分为11个大类,我市就有雕塑、金属、漆器、花画、天然植物纤维编织、抽纱刺绣、地毯挂毯、美术陶瓷、烟花爆竹、民族工艺及其他制品共10个种类。目前,我市有22家工艺美术行业生产企业,从业人员3751人;民间艺人工作室5个,艺人178人。工艺美术企业产品涵盖8个种类,民间工作室涉及7个大类,上百个品种。
在这些企业和艺人中,我市现有被省、市政府或专业协会命名的工艺美术大师23人,工艺美术专业技术职称人员55人,专业研究所(室)12个,涉及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28项,获得国家乃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的奖项近100项。
我市现有3所大中专院校开设工艺美术专业课程,从1984年至今共培养工艺美术专业毕业生1750人。
一连串的数字体现了我市在工艺美术行业所做出的成绩。
“阳泉煤雕曾创下山西工艺美术史上第一个‘百花奖’四连冠。”提起阳泉的煤雕,创始人赵玉军自豪地说。
一片片煤精、一把把煤泥,经过工人师傅的精心雕刻,就变成了一件件精美的煤雕工艺品。201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向阳泉煤雕颁发“世界杰出手工艺品徽章”,为煤制手工艺品确立了新的世界标准。
“曾有过辉煌,但多数时候是沉寂的,就这样起落兴衰,虽经历了许多风雨,我市的工艺美术行业始终顽强地生存着,至今绵延不绝。”市城镇集体工业联合社主任、市工艺美术协会理事长孙轩介绍道。
后继乏人引导吸引培养人才
11月20日,在阳泉市工业学校的一间教室内,工艺美术专业的学生们正在老师的指导下,拿着手中的画笔,在画板上勾勒出一幅幅色彩鲜明、内容丰富的图画。
培养工艺美术行业的青年人才,是阳泉市工业学校开设工艺美术专业的一个初衷。我市惟一的一位高级工艺美术师路玉章曾是阳泉市工业学校副校长。他介绍,工艺美术专业是该校在1983年建校时开始设立的,经过30多年的不断积累和创新,专业建设有了长足发展,为工美行业的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
传统手工艺作为我国文化艺术的精髓体现,是当之无愧的国粹。如今,传统工艺的发展不仅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和保护,而且成了各种博览会争相“邀请”的高级礼品和高档奢侈品,市场需求越来越大,但是许多年事已高的传统工艺大师都痛感于人才断档,后继乏人,这无疑是制约我市工艺美术行业发展的一大因素。
据不完全统计,我市工艺美术大师多为60后,没有30岁以下的年轻人。传承人年龄偏大,后继力量不足,这是工艺美术保护与传承的最大障碍之一。阳泉市工业学校从事多年工艺美术教学的教师赵江认为,首先,以往民间工艺特别是有很高技艺和价值的东西,往往是在家庭内部传承,一代代的艺人们保持着古老的传承习俗,但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传承,有些绝技因此而失传;其次,工艺技术对学徒的要求很高,要真正学成一门手艺,需要较长的时间。导致后继乏人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待遇偏低。很多民间工艺是当之无愧的中华绝技,但传承人花费几年、几十年学到的手艺却无法谋生。现在年轻人的观念都很实际,学徒期间工资低,也导致他们不愿静下心来学一门手艺。因此,这些传统手工艺很难吸引年轻人,致使绝技找不到传承人。
后备人才严重缺失,已经成为传统手工艺发展的“瓶颈”,工艺美术行业也不例外。“培养人才,避免后继无人、人亡艺绝是最紧迫的任务。年轻人应该成为传承民间手工艺的主力军,我们可以学习外省、市在大中专院校开设具有地方特色工艺美术课程的经验,让更多的青年人了解家乡的传统手工艺和发展脉络,吸引他们加入到保护传承的队伍中来。”路玉章建议。
政策扶持全民动员保护传承
“平定有着悠久的制陶、制瓷历史,特别是刻花瓷是我国传统陶瓷中的艺术珍品,为平定县赢得了‘中国刻花瓷之乡’的美誉。刚刚在平定举办的省工艺美术第三届陶瓷职业技能大赛,是对我市传统手工艺的一个肯定。同时,对工艺美术行业的弘扬和传承必将起到一定的作用。”平定县城镇集体工业联合社主任王耀昌说。
工艺美术品代表了一个地方的文化特色,其特点是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附加值高、发展潜力大,具有较强的可持续发展优势和“溢出效应”。那么,如何保护、传承和发展工艺美术行业,成为我们应该思索和研究的问题。
1997年,国务院颁布了《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江苏、浙江、上海、北京等全国重点工艺美术省区,相继制定传统工艺美术保护规定,从立法的层面对地域传统工艺美术进行保护。目前,我省、我市尚未出台相关保护办法,若不抓紧采取有力措施保护和抢救传统工艺美术,部分传统工艺美术有可能失去其在全国的优势地位。此外,资金扶持乏力,每年全市工艺美术行业从各级政府获得的扶持资金累计仅10万元,更没有文化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
为此,市人大常委会委员、人事代表工委主任胡万明建议:首先,加快开发工艺美术人才资源,实施院校培养、行业培训和名师带徒等人才开发模式,培养一批“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办好我市相关院校的工艺美术专业,积极引导毕业生对口就业;发挥市工美协会等行业组织的作用,开展实用技术培训,为工美人才参加专题培训和课题研修搭建平台;实施“名师工程”,以政府名义命名一批有作为、有成就的工美拔尖人才。
其次,鼓励工艺美术行业多出精品,积极打造叫得响、有名气的工美作品,积极申报“非遗”项目;建立工美作品展示场所,广泛宣传我市工美行业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和优秀代表人物。
“我市高岭土、塑性黏土、硬质黏土、长石、石英等陶瓷原料的储量相当丰富,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为发展陶瓷工业产业提供了重要的物质支持,应该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陶土资源。”胡万明说,同时还应当加大政策和资金的扶持力度,制定出台传统工艺美术保护的行政规章,设立传统工艺美术保护发展基金,对涉及工美行业的重点事项、重要活动和拔尖人才给予扶持性资助或奖励。
传统手工艺面临的产业化困难、人才缺失等问题已引发关注,而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还需政府给予政策扶持。市文化局副调研员马宏凯说,我们在市展览馆3层建立文化精品展示馆,目前已进入布展阶段。该馆可为工美企业和艺术家、非遗传承人搭建平台,全面展示富有历史文化内涵、独具民俗韵味的阳泉地域文化产品,同时引导文化企业扩展市场,提高我市文化产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近年来,文化部门积极组织工艺美术行业相关人员参加各类培训、参与各省市文博会,一些具有市场潜力、竞争力强的文化企业已快速成长,我市文化产业逐步走上园区式、规模化、创新型发展路径。